《悲桑老師陪你 生病、死亡、說再見》簡介

悲桑老師陪你  生病、死亡、說再見

人生的苦,以修行回甘

 

本書是從圖滇悲桑格西的公開課程,以及同學私下請益的內容翻譯整理而成。當年請益的人,好幾位已不在人世;但是,透過他們而得到的珍貴法寶,願能傳達給更多在生死大考前準備應試的同伴。

這是一本陪病書,是實戰記錄,是充滿正能量的啦啦隊,也是立志成佛的人在困境迷霧中的指南針。書裡提供大量的思惟方法,陪伴讀者正視生病、死亡、臨終與來生,研擬從中獲益的最佳策略,在人生的苦味裡嚐到回甘的滋味。

 

人生不是只有這輩子,所以下輩子以後的事就必須納入考慮。透過「我必須思考來生」這個想法,根據「前後世存在」的見地修練內心,就會產生勇氣、擴大胸襟。內心愈勇敢、胸襟愈寬廣,就不會被人生的困局牽著走。

此外,透過這個見地,以及與這個見地有關的其他佛教思想鍛鍊內心,也能改變我們對逆境的看法。人生的困難很多,而生病、死亡,以及面對未知的來生,是一般人最慌張、無助的時候。若你已讀過《人生不是只有這輩子》而漸漸相信有前後世,希望這本《生病、死亡、說再見》提供的思考方向,能協助你看清事實、遠離憂苦。 

【目錄】
人生不是只有這輩子   
死亡       
  第一章  該怕的死       
  什麼是死亡   
  死亡本身不可怕   
  不該窮緊張   
  加強思惟前後世與業果       
  佛法要你怕的死   
  第二章  面對死亡       
  做好準備       
  如何面對孩子死亡       
  如何幫助已過世的家人       
  如何面對家人自殺       
  是我害死的嗎       
  第三章  思惟死無常   
  練習念死       
  正確思惟死亡無常       
  憂鬱的人如何思惟死亡無常       
  思惟死亡無常,讓心長大成人   
生病       
  第一章  面對生病       
  如果生病了   
  求醫的心態   
  保持快樂心   
  生病的好處   
  其實沒有病很久   
  覺得對不起家人   
  面對憂鬱       
  第二章  病中實修       
  真正的懺悔   
  病中的一日   
  安然接受       
  平等看待好壞       
  重點是動機   
  在病中學佛   
  大考前的總複習   
  第三章  照顧病人       
  侍病者的實修       
  如何幫助受病苦的家人       
  如何幫助植物人(一)       
  如何幫助植物人(二)       
  第四章  準備臨終       
  只是今生暫時用一下而已   
  該做的事       
  努力修皈依   
  最好的破瓦法       
  如何幫助他人面對臨終       
來生       
  第一章  放眼來生       
  你的人生計畫,有沒有來生?
  來生的去處   
  把重心放在來生   
  第二章  行前叮嚀       
  只想著要去的地方       
  相信
尾聲   
   

【內容摘錄1】死亡本身不可怕

 

如果對佛法講的死亡有全面性的認識,也許就不會那麼怕死了。死亡本身不可怕,死後的去處才是我們必須認真面對的重點。


死後如果能去淨土,那就太好了;但如果死後要墮入惡道,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想到死亡,一定不能忽略「死後我要去哪裡」與「死時佛法能夠幫助我」這兩個重點。如果思惟得力,即使面對死亡的威脅而暫時感到害怕,應該也能很快就平復心情。

 

無論做或不做什麼,最後都不免一死,這是事實;如何運用這個事實,讓自己變得更勇敢,這是我們要努力的事。如果你因為觀修死亡無常而覺得自己隨時可能會死,一般而言這是好現象;但如果沒有同時培養不怕死的勇氣,因而變得疑神疑鬼,坐車怕車禍,搭飛機怕空難,思惟佛法只讓你成為緊張兮兮的人,那又何必呢?

 

【內容摘錄2】保持快樂心

 

因為生病而擔心自己會死,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仔細想過就會知道,這種反應其實有點無聊。我們對於自己何時死根本沒有自主權,擔心也沒有用。活著的時候,無論還能活多久,即使只剩一年、一個月,甚至一天,都盡你的能力好好活,到了該死的時候,就死吧。何必強求再多活一天、多活一年?

有些人其實活得並不開心,雖然有些困境來自外面,但大多數的不開心都是自己製造的。經常跟人起爭執、生氣,與周圍的人互相傷害,明明活得不快樂,到了要死時又希望再多活幾天,這不是很沒意思嗎?與其這麼莫名其妙,不如活著的時候開心地活、好好修行,該走的時候就放下離開。

種敦巴尊者曾賜予病者以下的教導。當然,若要真的用得上,必須平常就修菩提心。他說:「每經歷一種痛苦,每遇到一個困難,身體每疼痛一次,就一一去想有情也在受這些苦,並把他們所受的苦,都拿過來由自己承受。這樣做,就算你曾造下再大的惡業,也會在剎那間清淨。」在空性方面,阿底峽尊者在與種敦巴尊者討論時,曾經這樣說:「當內心生起煩惱或不快樂,每生起一個分別妄念,就一一去尋找它的施設義吧!生起一百個分別妄念,就去尋找一百個施設義;尋找一百個施設義,就會得到一百個『尋找後找不到』的結論。」

這樣說來,生起妄念可以是好事,身體病痛也可以是好事。但要讓它們成為好事,得要有一點基礎,既要培養「尋找後找不到」的能力,也要透過串習培養一點慈悲的能力。若能稍具一點程度,在遇到違緣時,阿底峽尊者與種敦巴尊者的教導,應該就可以用得上。若能用這樣的態度面對違緣,你不僅會因為生病而感到滿足,也會因為起煩惱而感到滿足。這種面對違緣的態度,與世間人的做法真的很不一樣!有些祖師說:「與世間相順者不是法,與世間不相順者才是法。」這句話在說的,也許就是這個意思。雖然很難,但只要肯努力,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我這陣子身體有點辛苦,手痛、睡不著,還有很多偶發的狀況。這個身體的情況,是從一開始就錯了,是我在過去世掉以輕心,造了惡業,因而取得這樣的身體。現在我能掌握的已經夠少了,如果再多加擔心,只會平白增加無用的困擾,又何必呢?就好像被別人虐待還不夠,還要自我虐待一樣。何不這樣想:「身體就隨便它吧!但我的心要快樂。健康與否的控制權不在我手上,若能不生病當然最好;如果要生病,那就病吧!但是我會負責讓心快樂。」不開心又沒有用,不是嗎?

雖然我拿病痛沒有辦法,但我會努力維持身體的力氣。病痛可以是好事,但身體一旦沒力氣,想完成的事就會一點進展都沒有。為了維持體力,該吃的食物就要吃,不管好不好吃。在意美味是世間人的做法,學法者應該在意的是吃下去有沒有幫助。如果有幫助,該勉強的還是要勉強,這是我們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