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投生淨土的因(最終回)

佛曾做的努力


投生淨土的因有哪些呢?根據經典記載,投生極樂淨土的因包括:塑造阿彌陀佛佛像、對阿彌陀佛祈求、唸誦阿彌陀佛名號。投生妙喜淨土的因包括:塑造一千尊坐在由大象擎舉、蓮花座上的不動如來像、唸誦不動如來名號、對不動如來祈求。

這些事情,做起來一點都不難。聽到這裡,也許有人心裡會想:「這未免太簡單了吧!只要做這麼簡單的事,就能投生到那麼好地方,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呢?」生起這種懷疑雖然很正常,但同時也表示,對於透過造佛像、唸佛號、對佛生起信心、向佛祈求這些事情產生的能力有多大,你其實並不了解;而你之所以不了解,是因為你並不知道佛的能力到底有多大;之所以不知道佛的能力有多大,是因為你對於要成佛,必須成辦、累積多少善因並不真正認識。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來說,他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精進努力,然後才成辦佛果位。

大家可能都聽過佛陀捨身餵虎的故事。在把自己的身肉布施給母老虎時,他並不只是因為覺得幼虎與母虎可憐而已,在那個當下,他內心同時也想著要透過這個法行累積資糧、成就佛果、究竟利益一切有情。

在還沒有成佛的某幾生裡,他因為知道要成佛必須先學習,所以四處尋訪可以教導他的老師,終於找到一位懂得佛法的師長,但這位師長跟他說:「我不輕易講法!要聽法,就先在你的身上剜一千個洞,在洞裡注油燃燈供養,然後我才要講法。」佛說:「可以的。」為了求法,佛陀在身上剜了一千個洞,注油點燈供養後,如願地聽了法。

佛陀當年求法的精神與苦行,我們根本無法跟隨。我們肯為了求法而付出多少心力?別說在身上剜洞燃燈了,我們連一點寒熱苦都不願意忍受,雖然聽法的機會就在眼前,但只要一點點小事不順心,我們馬上會說:「今天算了,不去聽了。」

只有在稍微了解一點佛曾經付出的努力與時間後,我們才終於能稍微推測出佛在成佛之後,擁有的能力有多大;此時,我們才能稍微理解到,僅靠著唸誦佛的名號、對佛生起信心,真的能帶來非常大的福德資糧。

 

唸佛號對投生淨土的幫助


那麼,只要有做了以上講的那些事情,包括塑佛像、唸佛號,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輕鬆、確定可以投生淨土嗎?不行。這是一件容易產生誤會的事情,必須再解釋得清楚些。

塑佛像、唸佛號、對佛祈求,做了這些事情,你確實有造了能投生淨土的業;在內心產生想要投生淨土的欲求,這也確實是能投生淨土的因。但同時,我們也講了粗惡語、講了謊話,所以我們也造了能投生惡趣的業。

雖然造了能投生淨土的因,但是,我們同樣也造了很多能投生地獄、餓鬼、畜牲、人道的業,不僅在這輩子造了很多,從過去無數輩子以來,我們造過很多會投生到其他地方的業。所以,雖然在這輩子造了能投生淨土的業,但無法保證即將來到的下一生,先感果的是哪一個。

 

從輪迴原理談投生淨土的因


那該怎麼辦?首先必須了解輪迴的原理,接著再根據這個原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無論投生到哪一道,包括三惡道、三善道與淨土,主要的因有兩個,一個是「業」,另一個是「欲求」。關於這部份的道理,我在「業果」與「四聖諦再探」的課程裡曾經做過比較仔細的說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去聽這些課。


一、在「業」方面要做的努力

想要投生淨土,在「業」的部份要做的努力是:一方面要讓已造的能投生淨土的業的能力先醒覺,二方面要讓已造的能投生到其他地方去的業的能力不要醒覺。具體的方法是,由於愈重(力量愈大)的業會愈先醒覺,所以,你要設法讓你造的能投生淨土的業,成為最重的業;而且也要設法讓你曾經造過的其他的業,變成沒有力量的業。簡單來說,為了在此生結束後,下一輩子接著就能投生淨土,根據輪迴原理,你在「業」這個方面,有兩件要做的事情。

第一,造下很重的能投生淨土的業。在造業的時候,如何造下重業?首先,「動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性因素。所以,在做任何一個為了投生淨土而做的法行時,你必須盡力用清淨的動機去做,動機愈清淨愈好,尤其當你以「為了能夠利益有情,所以我要投生淨土」的這種動機去做,這個業的力道就會變得非常重。

另一方面,要從各方面去造能投生淨土的業,不要只做一個就覺得夠了。經典上講了很多能投生淨土的因,這些因,你都要盡量去做,愈多愈好。

比如,經典上講到,若是比丘或比丘尼,可以把清淨持戒的功德,回向投生極樂世界;再者,持誦藥師佛名號,同時禮拜、祈求、供養,而後祈願投生極樂淨土,這也是能投生的因;或者受持一個多月的大乘布薩律儀,而後祈願投生極樂淨土,同時也持誦藥師佛名號、向藥師佛祈求,可以如願投生極樂淨土。以上是在《藥師經》裡有記載的投生極樂淨土的方法。就像這樣,凡是經典裡有講到的能投生淨土的因,你都要盡量去做。

另一個方法是,把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善業全數集合起來,依靠一切善根的總集力,祈願投生極樂淨土或妙喜淨土、成辦佛果位、利益一切眾生。用這樣的方式祈願與回向,力道會非常大。

第二,設法把會妨礙投生淨土的障礙—曾造過的惡業的力道降到最低。具體的作法是,用聚齊四力對治的方式去懺悔。

這樣看來,如果你有學習《道次第》,你就有能力質量精純地把這些該做的準備都做好。對於一個真的很想投生淨土的人而言,學習《道次第》,就會有能力做好上述的準備,並且因此獲得百分之九十能投生淨土的把握。


二、在「欲」方面要做的努力

其次,想要投生淨土,在「欲求」部份要做的努力是:一方面要設法讓自己對投生淨土的欲求強大且恆常地持續;另一方面,要讓會妨礙你產生想投生淨土的障礙—對今生的耽著,設法減弱它的力道。所以,簡單地說,為了如願在來生就投生淨土,在「欲求」部份,你也有兩件事情要做。

第一,培養自己對投生淨土的強大欲求,為此你必須先明白投生淨土的好處。所以你可以閱讀經典,加深你對想要去的那個淨土的認識,透過這些認識,培養你想要投生淨土的欲求。

再者,你也要設法認識在淨土住世的佛,包括阿彌陀佛和不動如來的身語意功德。這麼做的目的是,當你思惟佛的身語意功德愈深,就會愈希望能親自見到他、獲得在他面前聽聞佛法的機會,這種心,與想去淨土的欲求心是一樣的。

此外,之前跟大家概略描述過的淨土環境,也是你該設法了解的事情,了解之後,你才會生起很想投生到那裡去的欲求。所謂培養欲求,就是要透過這些方法去培養。

第二,減弱對今生的貪著。因為對今生的貪著心太強,會妨礙你對淨土欲求的產生,所以你要盡力去壓伏它、減弱它的力道。
有個人擁有一塊非常好的玉,臨終之前對這塊玉生起很大的貪著心,因此在死後投生為一隻青蛙,寸步不離地守護這塊玉。對這塊玉的貪著心,帶著他回到朝思暮想的地方。

以下是發生在佛世時的一個真實故事,也是在藏人社會裡很有名的故事。目鍵連尊者到一個鄉村化緣,一戶人家拒絕目鍵連尊者說:「我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你走吧!」有個從城市來的人在旁邊看到這情況,就笑了起來。旁人問他怎麼回事,城市人說:「我們城市人,都為了沒機會供養目鍵連尊者而覺得很懊惱;但這個鄉村裡的人,你看,目鍵連尊者都走到眼前來化緣了,竟然不供養,還把尊者趕出門。因為看到這麼稀奇的事情,所以我笑了。」

目鍵連尊者聽了之後說:「這不算稀奇的事,還有另一件更稀奇的事。」原來,剛才拒絕供養的那戶人家,主人正在吃魚肉,他的懷裡抱著一個小孩,旁邊有一隻狗很想吃魚骨頭,主人覺得很煩,就打那隻狗。但其實,那隻狗是這戶人家的老母親死後投生的,魚是老父親死後投生的,懷裡的孩子,是這戶人家的敵人死後投生的。所以目鍵連尊者說:「食父鞭母,仇人抱懷,妻吞夫骨,輪迴可笑。

老母親之所以再度投生為這個家的狗,是因為她對這個家有很大的貪戀,心裡總想著要保衛這個家,臨終前的這個貪戀,帶著她回到這個家投生為狗。也由於過去生的習氣,投生為狗之後,牠無論何時都很忠心地看門。至於老父親,這戶人家後院有一個湖,老父親很喜歡吃魚肉,由於臨終之前生起對這池魚的貪心,這貪心就帶著他回到這個湖裡,投生成為這湖裡的魚。

老父親造了投生為畜牲道、成為一條魚的業,他當然也可以投生到別的湖裡,但為什麼會回到家後院的湖裡,是因為臨終前的貪戀帶著他回來的。同樣的,老母親造了投生為狗的業,但在感果之時,為什麼會回到本來的家庭,是因為臨終前對家的貪戀,帶著她再度投生到這個家中。從這個例子裡,可以看到「欲求」對於投生處的作用和影響力。

過去印度有一位國王,打仗打輸了,一個人逃到森林中。他的肚子好餓,想起在馬背上還留有一點食物,正要拿起來吃的時候,他看見一位獨覺聖者在樹下修行。國王對這位獨覺聖者生起信心,雖然肚子很餓,仍然把僅有的食物供養給聖者,然後一個人回到樹下,虛弱地坐著。此時,國王旁邊來了一群孔雀,公孔雀與母孔雀彼此嬉鬧遊戲,看起來好快樂的樣子,他心想:「當孔雀就可以這樣輕鬆地生活,比人好多了,也不用打仗,真好啊!」由於供養獨覺聖者的善業,加上臨終前想要當孔雀的欲求,這位國王在死後果真如願投生成為一隻孔雀。

為了避免對今生的貪著心,干擾臨終前想投生淨土的心,所以要思惟死亡無常、業果與輪迴過患,設法把此生的貪著心減到最小。就算沒辦法完全消除,至少心裡要經常想著:「現在的親友、財富、身體、名聲,都只在未死之前暫時有用啊!只在未死之前有用啊!」一定要經常這樣提醒自己才行。一旦死了,這些東西就跟你完全分開,對你一點用也沒有,這是事實;但如果沒有時常這樣提醒自己,我們心裡很容易覺得在自己死後,依然需要它們。

例如,如果你擔心自己死後會被人批評,這表示你的心裡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你的名聲只與今世的你有關,一旦死了,它就完全不干你的事了。死了之後,你就投生成為另一個人(或是其他的狀態)了,就算全世界都說你是壞人,也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如果你來世投生在一個名聲極好的家庭裡,才一出生,大家都會拚命稱讚你,在此同時,無論大家如何詆毀前世的你,根本一點也傷不到現在的你,不是嗎?

同樣的,如果你來世投生到一個名聲極壞、無比貧窮的家庭中,大家都會輕視你。此時,就算人家把前世的你立了銅像,全世界的人都去膜拜頂禮,過去的盛名,對現在的你有絲毫幫助嗎?完全沒有。

仔細想過後可知,我們心裡以為名聲是死後依然很需要的東西,但這種想法實在太愚笨了!如果沒有好好思惟死亡無常、認清事實,我們真的很容易成為這樣一個大笨蛋呢!沒死之前,需要人家一點掌聲、一點讚美,這倒無可厚非,因為這會讓人心裡覺得舒服;但如果你連死後的名聲也在乎,實在是無比愚笨。有些大人物,考慮著死後要留名千古,似乎很深謀遠慮的樣子,我這樣說,可能會傷害到他們的心,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過度在乎死後的名聲,仔細想想,真的好愚笨啊!

雖然敵人不一定把你害得很慘,就像親人不一定會非常愛護你一樣,但是就一般的情況來說,未死之前,朋友親人對你有益,怨敵仇人對你有害,但是,只要今生這口氣一結束、從死亡的那一刻開始,親友與敵人對你而言再也沒有區別,金子的價值與石頭一樣。以上這些思惟,至少要常常憶念才好。

即使無法完全捨下對今世的貪著,至少要記得提醒自己「無論親人也好,敵人也罷,都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的事啊!」否則,如果你身邊有一點錢,臨死前雖然你也知道那些都帶不走,雖然你也安排這些錢要分給哪些朋友、哪幾個孩子,但一開始這麼做,你想去淨土的心就被傷害到了,因為那時,你的心已經跟著你的錢走了。你其實放不下,這個放不下,就會牽引你在投生時,回到那些放不下的人或錢所在的地方,這樣一來,你就無法如願投生淨土了。

有些人在未死前會留下遺言交待後事,包括遺體要不要火化、告別式千萬不要通知某個討厭鬼等等,但其實死都死了,屍體與土石無異,怎麼弄都可以吧,有什麼好在意的呢?表面上看,我們都知道死了之後這些都不關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沒有認真思考、提醒自己「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的事啊!」以上這些我們現在聽來覺得愚蠢可笑的事,恐怕將無可避免地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做不到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密勒日巴尊者把一切都拋掉了,他眼中沒有財物受用,也沒有親人好友,名聲他更是完全不在乎,只要是如法的事,他完全不在意他人眼光,甚至衣不蔽體,成了世人眼中所謂不知羞的人,他都不在乎。為什麼他做得到?因為在他心裡,完全沒有對世俗的貪著心,但我們沒辦法做到。

雖然做不到像密勒日巴尊者一般,但至少可以提醒自己「一切都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的事啊!」一旦死了,這個屍體有人處理也好,沒有處理就這麼放著也無所謂;死狀是趴著死也行,兩腳向半空中伸著死也行,管他的;死了之後,大家愛稱讚就稱讚,愛毀謗就毀謗,隨便都行;遺產被敵人拿走也好,被親人拿去也行,寶物一直被埋在土裡也沒關係,無所謂!如果你的心可以先堅決地做出這樣的決定,那麼在臨終之時,你就不至於去想這些有的沒有的事情。

臨終之時,最好能夠想著菩提心、想著成佛的希願;如果做不到,至少可以提持心念,想著「我要去淨土」。而這些訓練在平常就要做,持續地培養這樣的心,要做到在臨終之時,至少有能力這樣去憶念才好。一旦能這樣憶念,那麼,你造過的那些能投生淨土的業,才能在此時順利地被醒覺、成熟感果。尤其,如果在中陰身之時,你能想起投生淨土的希願,一想起的下一剎那,就到淨土了。如果你成功辦到這件事情,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

 

規劃學習與實修


關於淨土的種種,閱讀相關佛經後應該就會理解。讀經之時,如果遇到一些不懂的詞句,大家可以去聽「妙喜淨土」這門課,在課程裡,我有針對《寶積經.不動如來會》做逐字的解釋,以及相關問題的釋疑。

此外,班禪洛桑卻杰寫的《投生極樂淨土法門》,我也有講過,大家也可以聽錄音。了解相關內容之後,可以花一到兩個月的時間閉關,每天做兩到三座的觀修;出關之後,在平常的生活中,稍微做一點思惟、保持習慣;當重大疾病或知道死期將近的時候,再做加強的練習。

如果你想解脫與成佛,學《道次第》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想投生淨土,也必須有《道次第》的基礎才行。由此可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學習的主軸都要放在《道次第》上。只是,對於想成佛解脫的人而言,如果此生還沒學完就死了,你同樣必須考慮來生如何再繼續。

所以,一方面,你要開始做該做的學習。把目標放在解脫與成佛,必須修習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為此,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踏出該走的那一步,已經懂得怎麼修的人,就要開始去實修,還不懂得怎麼修的人,就要學習如何思考,或者開始從頭聽課、累積聞慧與思慧,從共下士與共中士道開始踏實地學習。

二方面,因為不知道何時會死,萬一半途死了,也許一兩個月、一兩年後就死了,接著該怎麼辦呢?雖然學習的主體是《道次第》,無論今生來世,要學的都是《道次第》,來生的去處雖然屬於支分,卻是你能持續學習非常重要的順緣,所以也需要稍微花一點心力稍做準備,例如,你可以撥出一點時間,設法來世能投生淨土。

如果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然後發願投生淨土,佛經說,保證一定可以如願投生。只不過生起無造作菩提心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憶念佛的身語意功德,而後思惟佛無自性,只要這些思惟能入心,經常這樣去修,然後發願投生淨土,也一定能如願投生。

不論造任何善業,例如持戒、布施、閉關…的前後,以動機與回向的方式,讓這些善業成為如願投生淨土的因,這也是能投生淨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