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娑婆世界會較快成佛,我該去淨土嗎?

請問:聽說在淨土要很久才能成佛,在娑婆世界可以很快成佛。我不想要拖很久才成佛,這樣我還應該投生淨土嗎?

處理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處理另一件事。經論裡說的一些內容,包括在極樂淨土有具足定義的暇滿身、在娑婆世間能快速成佛,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用現量成立的結論。想想看,若下輩子再度投生到這個世間,比投生極樂淨土好很多,無論從理由或好處來說都是這樣的話,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一直鼓勵大家投生極樂淨土?在我看到的佛經,包括顯密乘典籍至少有二十多部,釋迦牟尼佛說了很多能投生極樂淨土的方法。如果繼續投生娑婆世界比較好,世尊又是為什麼要說那些?還是你覺得,只有我們知道繼續投生娑婆世界比較好,你看,我們可以提出很多理由證明此事,但佛不知道娑婆世界的好,所以才鼓勵大家投生極樂淨土?

再者,你說在娑婆世界比較快成佛。為什麼?有同學根據《廣論》說:「在這個時代好好持戒,即使只能夠持一戒,都能累積更多福德。因為淨罪集資可以做得更多,所以就能夠更快成佛。」我看到的經文是這樣,在淨土造一個善例如持一戒,比不上在娑婆世界修慈心。總之,從這段經文得到的理解是,比起在淨土造善,同樣的善若在娑婆世界造,可以累積更大的福德。我們就以此為前提,繼續往下談。

為何同樣一個法行,在娑婆世界做,可以累積更大的福德呢?可能因為在不淨剎土要學法修行比較困難,還有一種說法,比起在佛世時持戒,在濁世持一戒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原因與之前相同,都是因為做起來比較困難。但若真的是這樣,現在是佛陀教法還算存在的時代,照這個理由來說,等到佛陀教法保存得更糟時再持戒,應該能累積更大的福德資糧;若是這樣,等到這個世間只剩下兩、三個人在學佛,你在那個時候學佛持戒,能累積的福德又會再大很多。同樣地,比起身體健康時學法,等生病時才學可以累積更大的福德,不是嗎?若根據這樣的邏輯,我們應該祈願投生在佛陀教法衰退到幾乎一點不剩的時代,祈願自己的身體一直不健康,應該要這樣祈願才對。

講到這裡,大家再回想一下,上述邏輯與「與其投生極樂淨土,不如投生到娑婆世界」背後的想法,是不是很像?若能承受苦,的確可以累積無量的福德,若從這個角度來說,假設極樂淨土有九十九個優點、一個缺點,這個缺點是無法在極樂淨土修安受苦忍,在娑婆世界有一個優點,這優點是因為這裡很苦,你有機會強力地修安受苦忍,此外的九十九個都是缺點,在這種狀況下,你會選娑婆世界嗎?要怎麼選是個人自由,但是在做選擇時,應該要全面性地考慮。剛才跟大家提過,只看一個好處就決定要拿,只看到一個壞處就決定要放,這不是好方法。

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有人以為投生淨土就是解脫成佛,但這是很大的錯誤。但佛之所以說要投生淨土,是因為一旦投生淨土,會擁有很好的智力,便能很快地成辦解脫與成佛果位。

若有這一類的疑惑,還應該可以對另一件事起疑。《掌中解脫》說,投生極樂淨土的菩薩,祈願能投生到娑婆世間來。乍看之下似乎在說娑婆世界比較好,不過這件事,該好好想一想。

《掌中解脫》無疑是一部非常好的論典,它把實修道次第變得很容易入手,是一部有很多優點的論典。但是,對於剛才引用的那段話,仍應想想它的佛經根據是什麼?那一部佛經說,極樂淨土的菩薩祈願能投生娑婆世界?這是我們應該要追問的問題。我在想,可能是因為《廣論》說到,我們的所依身是天人也想要獲得的,而《掌中解脫》在解讀這段話時,把天人解讀為極樂淨土的菩薩,解讀者不知是該論的作者還是後來的校對者,這就不確定了。

在宗大師的著作中,《廣論》是一本非常可靠的論典,我自己曾經花很長的時間,把《廣論》與《甘珠爾》做對照,讓我感到非常驚訝的是,《廣論》在講完皈依學處後說,前三個學處出自佛經,後三個學處出自《聲聞地》。在對照時,我的確只在佛經裡找到前三個皈依學處,後三個就是沒找到。剛才這只是舉例。總之,在做完對照後,我覺得宗大師當年在造《廣論》時,佛經就在他的胸壑中。所以,當你讀別的道次第論典而感到疑惑時,可以去翻閱《廣論》,應該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澄清。

就算《掌中解脫》的那句話是真的,我們也應該追問,這些菩薩是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才發願要回到娑婆世界?然後再看自己的程度是否夠格。不能因為有一人做了某種祈願,你就馬上想要跟。應該先弄清楚,他想要再回來的理由是什麼、時機是何時,而我自己的情況又是如何,這些都清楚後,再決定要不要跟著做。

有同學說:「我現在擁有的,就是人家好想要的,別人想來我這裡,我反而想去別人那裡,我這樣想難道不是很笨嗎?」擔心自己太笨的這種想法,有可能真的讓你變得很笨。剛才說了,應該要把自己與別人的程度差異弄清楚,若什麼都不管,別人想去哪裡,自己馬上就想要跟著去,這樣的做法其實正顯示自己並不聰明。

聖座嘉瓦仁波切經常說:「我不會祈願投生淨生,而是祈願能一再回到不淨剎土來。」我認識一些人,他們因此主張不應該投生淨土,但我的反應不是這樣。我會先想想聖座的程度如何,我的程度如何。由於時間有限,我無法一一說明,只舉其中一個差異來講就好。聖座說:「遇到的困難愈多,我的心力會因此變得愈強。」若我有與聖座一樣的智慧、心力等各種條件,我也一定不會想去淨土。所以,我們應該好好衡量一下自己與他人在程度上的差異。西藏有句諺語說:「馬跳的欄杆,若狐狸也去跳,狐狸的腰可能會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