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不動比丘的誓言(三)

世尊!我今發此大心如是迴向,乃至未證菩提,若於一一語言不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如是發心迴向,乃至未證無上菩提,生生在家不出家者,則為違背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未得無上菩提,生生出家若不乞食、不一坐食、不節減食、再食不食、不持三衣、不著糞掃衣、不隨所而坐、不常坐、不住阿蘭若、不安止樹下、不露坐、不住塚間,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此大菩提心如是迴向,乃至未得一切智智,若不成就無礙辯才說諸妙法,則為欺誑無數諸佛。世尊!我今如是發心,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不住三威儀,或立或坐或復經行,則為欺誑無量諸佛。

不動菩薩立誓:「任何行止,我都是為了欲求菩提、欲求一切遍智而做。」這個誓言,與之前已立的誓言一樣。不動菩薩立誓:「在未成佛前,我要生生出家。生生出家之時,我不會住於猥雜之處,會戮力安住於十二頭陀行[註1]。在安住於頭陀行時,我會少欲知足,不只不貪著財物名聞利養,而且無論何時都會對佛法生起希求心、歡喜心、恭敬心,會時時讚嘆佛法。我也會把自己懂得的佛法,盡力講給其他有情聽。以上誓言,若我沒做到,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

他繼續立誓:「在未成佛之前,我要生生出家、為眾生開示佛法。開示佛法時,我要具足無礙的辯才勇氣。若沒做到,我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要能在眾人面前辯才無礙地開示法義、完全沒有一點懼怕,唯有好好學習才做得到。所以,不動比丘是立誓要生生出家、學習佛法,未來在為眾生開示佛法之時,能夠辯才無礙地利益有情。

不動菩薩立誓:「未成佛前,我會或坐或立,或經行或禮拜,但絕不躺臥。」

第一品的內容有點難,而且有些段落讀起來會有搆不著的感覺。所以,我平常跟其他人介紹這部經、拿經書跟其他人結緣時,都會建議對方先讀第三品,讀完後再從第一品開始讀。若直接從第一品讀起,可能會覺得有些枯燥乏味。

「『世尊!我今發如上心,乃至未得一切智智,或於眾生犯根本罪,或作妄語及餘世俗憒閙之言,或起摧伏他論相應之心,則為欺誑無數諸佛。』」

「『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與婦人說法,若不起無常苦空無我之相,而取彼相及露齒而笑,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說法時顧指輕躁,或見餘菩薩不生大師之想,則為欺誑無數諸佛。』」

不動菩薩立誓:「在未成佛前,對任何一個眾生,包括犯根本墮的人、被說與女眾有關係的出家人、被指責打妄語的人,我都不會起觀過心。」起觀過心的意思是不喜歡對方、排斥對方。看到他人犯錯,出言勸告或阻止並不是起觀過心;但若因此生起不喜歡對方的心,便是起了觀過心。

不動菩薩是出家人,所以他立誓說:「對婦女說法時,我絕不以貪欲為動機向對方笑與揮手。」文中提到「若於說法時顧指輕躁」,藏文原意是「說法時揮動雙手」。如果只從字面去看,似乎看不出這樣做有什麼過失,不太明白這段話要表達的意思。

不動菩薩立誓:「見到穿僧服的人,無論他是器非器、有無功德,我都要生起如來想與殊勝所依想。見到其他菩薩,我都要生起導師想與如來想。若我沒有生起這樣的作意,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皈依學處裡有一項也是如此,只要見到穿出家衣服的人,都應該恭敬對方[註2]。《地藏十輪經》特別強調,在家人不該對出家人進行制罰或處以私刑。出家人犯錯只能由僧眾集體開會議處,在家人不可以逕行處罰出家人。

大德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智妙心,迴向、究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今日起,乃至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師說法時不往聽法,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無邊、無量、不可思、不可量一切現在說法大師諸佛世尊。[註3]

不動比丘立誓:「若有人說法,我會前往聽聞。若我不前往聽聞,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這句話可以朝兩個方向理解,一是從說法者的狀況思考,在善知識十德裡提到師長應具備一定的功德,其中一項是德增上。所以,不動比丘這個誓言的意思可能是,若說法者的功德比自己好,他一定會前往聽法。另一個方向是從聞法者的狀況思考,如果聞法者具足三種堪為聞器的條件,而且依師軌理也串習到非常嫻熟,這種人無論聽誰說法,都只會得到好處,不會有任何壞處。所以,不動比丘這個誓言的意思也可能是,他要成為具量的聞法者,無論說法者是誰,他都可以前往聽受。

有一位噶當派的大智者,無論講法者是誰,他都會參加。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群老人,有個人正在為這群老人講經,他就坐下來跟著聽法。有人跟他說:「針對一群沒知識的老人講法的場合,你這樣的大智者哪裡需要參加呢?」這位大智者說:「你不要這樣講,參加這法會,我學到兩件很重要的事情。」無論講經者是誰,這位大智者都會去聽,所以他的上師很多。後來,噶當派的師長討論到,學佛時到底應該像他這樣,老師愈多愈好呢?還是像種敦巴尊者只有五位師長一樣,老師少一點比較好呢?大家最後獲得的結論是:在修心能力還不夠時,種敦巴尊者的作法比較好;等到修心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像這位大智者一樣,不論說法者是誰,都可以前去聽法。

「『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坐聽法及禮外道沙門婆羅門,唯除諸佛沙門弟子,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不動比丘立誓:「還沒有成佛前,除了諸佛之外,我如果禮拜外道與諸天神,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這段內容在皈依學處裡也有提到。經文中說的「除了諸佛,不禮外道」是什麼意思呢?「禮拜」一字的藏文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給對方,若從這個角度解釋,則禮拜外道是根本不可以做的事。第二個意思是恭敬對方,若從這個角度討論是否可以禮拜外道,就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一般而言,我們心裡應該恭敬一切眾生,但是否要形之於身口,要看當時的情況,也必須觀顧一般人的看法。例如,若出家人的師長是在家人,由於一般人並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師生關係,看到出家人禮拜在家人,恐怕會遭到非議而看低出家人。但在私下的場合,例如這位出家人單獨在自己的住處,見到師長時,無論對方的身份是出家還是在家,他當然都應該要禮拜師長。

這部經的第一品比較難,從第二品開始才會比較容易了解。然而,大家若能透過第一品的內容,認識到不動比丘當初發心時生起多大的心力、在因地時克服多少困難去學行菩薩行,由於明白他種下的因非常廣大不可思議,將來講到他在果位時擁有多麼廣大不可思議的功德時,我們才比較容易生起信心。


線上收聽:2010認識妙喜淨土-5

[註1] 「十二頭陀行」,頭陀行者的十二種行法,即住阿蘭若處、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中後不飲果漿蜜糖、著糞掃衣、但三衣、塚間住、樹下止、露地住、但坐不臥。…《佛學常見詞彙》

[註2] 《廣論》第108頁「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註3] 由梵譯漢的版本沒有這段文,補以羅卓仁欽譯師由藏譯漢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