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想投生淨土的欲求,減低對今生的貪著

想要投生淨土,在欲求的部份要做的努力是,第一,設法讓自己對投生淨土產生強大、恆常的欲求;第二,要設法減弱對今生的耽著,因為它會妨礙你想投生淨土的心。簡單說,為了在下輩子就投生淨土,根據投生原理,在「欲求」這個方面,你也有兩件事情要做,第一是培養自己對投生淨土的強大欲求,第二是減低對今生的貪著。
 

一、培養強盛的淨土希求


為了讓自己非常想去淨土,你必須先明白投生淨土的好處。所以你可以閱讀經典,加深你對於想要去的那個淨土的認識,透過這些認識,培養你想要投生淨土的欲求。其次,也要設法認識在淨土住世的佛,包括阿彌陀佛和不動如來的身語意功德。這麼做,是為了加強你想要親見佛的動力。當你思惟佛的身語意功德愈深,就會愈希望能親自見到他、獲得在他面前聽聞佛法的機會,這種心,與想去淨土的欲求心是一樣的。

此外,你也應該設法了解淨土的環境,了解之後,才會生起很想投生到那裡去的欲求。透過這些方法,培養投生淨土的欲求。

另一個培養欲求的方法,是在生活中處處刻意留心,在行住坐臥間都想著「我走路,是往極樂淨土走去,往阿彌陀佛的方向走去」。由於這種時時提心的訓練,當你在中陰身時若受到阿彌勒佛的加持使這習氣醒覺,念頭一起,馬上就會投生極樂淨土。中陰的身體跟我們現在很不一樣,我們現在的身體很粗糙,即使心裡很想到某處,但身體沒辦法立刻隨行。但中陰身很微細,欲求一生起,身就跟著被帶著走了。

生起了欲求,就是祈願了。如此一來,你也造了業,也生起了想要投生的欲求與祈願,「因」俱全,「果」自然就會產生。所以,祖師大德撰寫了很多祈願投生極樂淨土的祈願文,無論四大教派都非常廣為流傳。不過,祈願投生妙喜淨土的願文就很少見。《普賢行願品》整體上來說,雖不是投生極樂淨土的祈願文,但在文末有一小段有提到發願投生極樂淨土。

宗喀巴大師有造《極樂發願文》,在藏曆新年時舉辦的祈願法會,都一定會唸誦這部祈願文。

 

二、減低對今生的貪著


如果對今生的貪著心太強,會妨礙你產生想要投生淨土的欲求,所以你要盡力調伏、減弱它的力道。看看以下這些例子,就可以知道貪著今生會帶來什麼樣嚴重的後果。

有個人有一塊非常好的玉,臨終前,他對這塊玉生起很大的貪著心,因此在死後投生為一隻青蛙,寸步不離地守護這塊玉。對這塊玉的貪著心,帶著他回到朝思暮想的地方。

過去印度有一位國王戰敗了,一個人逃到森林中。他的肚子好餓,想起在馬背上還留有一點食物,正要拿起來吃的時候,看見一位獨覺聖者坐在樹下修行。國王對這位獨覺聖者生起信心,雖然肚子很餓,他還是把僅有的食物供養聖者,然後一個人回到樹下,虛弱地坐著。此時,國王旁邊來了一群孔雀,公孔雀與母孔雀彼此嬉鬧遊戲,看起來好快樂的樣子。他心想:「當孔雀可以生活得如此輕鬆愜意,比人好多了,也不用打仗,真好啊!」由於供養獨覺聖者的善業,加上臨終前想要當孔雀的欲求,這位國王死後如願投生成為一隻孔雀。

為了避免對今生的貪著,干擾臨終前想投生淨土的心念,所以要思惟死亡無常、業果與輪迴過患,設法把此生的貪著心減到最小。就算沒辦法完全消除,至少心裡要經常想著:「現在的親友、財富、身體、名聲,都只在未死之前暫時有用啊!只在未死之前有用啊!」一定要經常這樣提醒自己才行。

事實上,一旦死了,這些東西就跟你完全分開,對你一點用也沒有。但如果沒有時常這樣提醒自己,我們心裡很容易覺得在自己死後,依然需要它們。

例如,如果你擔心自己死後會被人批評,這表示你的心裡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你的名聲只與今世的你有關,一旦死了,它就完全不干你的事了。死了之後,你就投生成為另一個人,或是其他的狀態的有情了。那時,就算全世界都說你是壞人,也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如果你來世投生在一個名聲極好的家庭裡,才一出生,大家都會拚命稱讚你,在此同時,無論大家如何詆毀前世的你,根本一點也傷不到現在的你,不是嗎?同樣的,如果你來世投生到一個名聲極壞、無比貧窮的家庭中,大家都會輕視你。此時,就算人家把前世的你立了銅像,全世界的人都去膜拜頂禮,過去的盛名,對現在的你有絲毫幫助嗎?完全沒有。

仔細想過就會知道,我們心裡以為名聲是死後依然很需要的東西,但這種想法實在太愚笨了!如果沒有好好思惟死亡無常、認清事實,我們真的很容易成為這樣一個大笨蛋!沒死之前,需要人家一點掌聲、一點讚美,這倒無可厚非,因為這會讓人心裡覺得舒服;但如果你連死後的名聲也在乎,實在是無比愚笨。有些大人物,考慮著死後要留名千古,似乎很深謀遠慮的樣子,我這樣說,可能會傷害到他們的心,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過度在乎死後的名聲,仔細想想,真的好愚笨啊!

雖然敵人不一定會把你害得很慘,就像親人不一定會非常愛護你一樣,但是就一般的情況來說,未死之前,朋友親人對你有益,怨敵仇人對你有害,但是,只要今生這口氣一結束、從死亡的那一刻開始,親友與敵人對你而言再也沒有區別,金子的價值與石頭一樣。以上這些思惟,至少要常常憶念才好。

即使無法完全捨下對今世的貪著,至少要記得提醒自己「無論親人也好,敵人也罷,都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的事啊!」否則,如果你身邊有一點錢,臨死前雖然你也知道那些都帶不走,也安排好這些錢要分給哪些朋友、哪幾個孩子,但一開始這麼做,你想去淨土的心就被傷害到了,因為那時,你的心已經跟著你的錢走了。你其實放不下,而這種放不下的心態,會牽引你在投生時,回到那些放不下的人或錢所在的地方,這樣一來,你就無法如願投生淨土了。

有些人在未死前會留下遺言交待後事,包括遺體要不要火化、告別式千萬不要通知某個討厭鬼等等,但其實死都死了,屍體與土石無異,怎麼弄都可以吧,有什麼好在意的呢?

表面上看,我們都知道死了之後這些都不關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沒有認真思考、提醒自己「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的事啊!」以上這些我們現在聽來覺得愚蠢可笑的事,恐怕將無可避免地發生在自己身上。

密勒日巴尊者把一切都拋掉了,他眼中沒有財物受用,也沒有親人好友,名聲他更是完全不在乎。他只在乎自己做的事情如不如法,至於他人的眼光,例如當他衣不蔽體,成了世人眼中所謂不知羞的人時,他都不在乎。密勒日巴尊者做得到,因為他心裡完全沒有對世俗的貪著心,但我們恐怕做不到。

雖然做不到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但至少可以提醒自己「一切都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的事啊!」一旦死了,這個屍體有人處理也好,沒有處理就這麼放著也沒關係!死狀是趴著死也行,兩腳彎曲沒伸直也行,管他的!死了之後,大家愛稱讚就稱讚,愛毀謗就毀謗,隨便!遺產被敵人拿走也好,被親人拿去也行,寶物一直被埋在土裡也可以,都無所謂!如果你的心可以先堅決地做出這樣的決定,那麼在臨終之時,你就不至於去想這些有的沒有的事情。

臨終之時,最好能夠想著菩提心、想著成佛的希願;如果做不到,至少可以提持心念,想著「我要去淨土」。而這些訓練在平常就要做,持續地培養這樣的心,要做到在臨終之時,至少要有能力這樣去憶念才好。一旦能這樣憶念,你造過的那些能投生淨土的業,才能在此時順利地被醒覺、成熟感果。尤其,如果在中陰身之時,你能想起投生淨土的希願,一想起的下一剎那,就到淨土了。如果你能成功辦到這件事情,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