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學哪些科目

打算學多一點、並長期學習的人,若是參加或跟隨寺院的課程,他們有自己既定的一套完整的科目。

若你沒有參加一個學習系統,而是自己安排學習科目,
以下幾門課一定要學:四聖諦、宗義、地道,而最根本的核心是道次第。


在什麼都還不懂時,要牢牢抓住的是道次第。在學習之初,至少要試著把《功德之本頌》或《道次第攝頌》背起來,若背不起來,至少也要反覆多讀幾次,最好能去上課,知道其中的文義要如何解釋。然後依著老師的解釋,一面唸誦一面思惟。如果一天無法完整做一遍,那就做一半,或者一半既唸誦又思惟,另一半只唸誦。實際上要如何安排,可以看你自己的身體與時間狀況。要持續這樣做,種下道次第的習氣,以此做為學習佛法的開端。

之後,為了讓自己對道次第的理解與覺受有更好的品質,要進一步學習經論。如果沒有能力或暫時不能完整學習大論典,至少要建立佛法的整體架構,所以要 學四聖諦、宗義、地道。此後,若有能力繼續學,才接著學習《現觀》、《中觀》、《釋量論》等大論典,而且要懂得如何把學到的經論與道次第結合,否則你會變得學很多,但是很散。

若你學過道次第,就算學得不好,但你的廚房雖然不大,但該有的鍋子與基本食材都有,至少可以填飽肚子。就像這樣,你先學過一遍道次第,即使內心沒有觸動也沒關係,把它當成你最開始的基礎,然後,每天固定花時間,從頭開始慢慢思惟。若做不到,也可以選像《功德之本頌》這種篇幅不大、但容易統攝的的道次第論文,把它背下來,每天唸誦一遍,邊唸邊思惟。用這樣的方式,存下你學佛最初的本錢。

然後,你去學四聖諦、宗義與地道,若有能力,再進一步學習《現觀》、《中觀》、《釋量論》等大論典。學大論典時,一面學,也要一面關注其中的內容要如何與道次第結合,例如想想:「這段內容,與依師軌理有關嗎?它可運用在念死無常嗎?可以納入中士道嗎?修菩提心時用得上嗎?」就像你已在廚房準備各種不同的容器,米來了就放進米罐,菜來了就放進菜籃,油來了就裝進油瓶裡一樣,由於已有道次第的基礎,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你可以把學到的內容放進相關的資料夾裡。就算沒機會學得更多,至少該有的你都有。否則,若不懂得把學到的經論整合到道次第裡,沒有道次第的基礎,直接只學《中觀》或《現觀》,即使你學得再好,也只會像一個廚房裡雖有成堆的米,但其他什麼都沒有的人一樣,很難吃飽一頓飯。這種人,別人跟他要米,他因為有很多米所以隨時可以給人家,但他自己肚子餓要吃飯,就只能把米含在嘴裡,哈哈,這樣肚子是填不飽的啦。

總之,在最開始學佛時,無論廣略,至少要完整地學過道次第;學到後來,也要懂得把學過的經論與道次第整合在一起。至此,才能說你已懂得阿底峽尊者與宗喀巴大師開示的道路。

只學道次第而不學大論典,不容易持續進步;但光學大論典卻不學道次第,很難把所學整合在一起。就好像你買了一堆菜卻到處亂放,等到要煮飯了才到處找,這是不行的。

…《2006略論奢摩他》第十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