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實修佛法

如此學習一段時間,稍微建立起佛法基道果的基本架構後,接著一定要依止一位善知識,開始用大約一年的時間,實修道次第。與此同時,你也許還在繼續學經論,但與第一個階段相比,你會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實修道次第上,無論讀什麼經論、經歷任何事時,都要想著它們與道次第之間有什麼關連。

在這個階段實修道次第,並不是為了生起證量,而是為了嚐到一點法味。當然,不必講也知道,要生起證量一定要實修,但我不只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在這個階段提出實修的建議。去實修,就算修得不好也要去修,目的是為了透過實修,開始真正嚐到一點點法味。從依師軌理開始,到暇滿、念死無常……,到把整個道次第完整地修過一遍,就算一天裡只修一到兩座,用一年的時間應該可以修得完。一年的時間不算長,但你完成的卻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大事。如果能用這種方法完整觀修一輪道次第,你會稍微嚐到一點法味。

在純粹聽聞的學習階段,獲得新知、運用理路的成就感,會引起你對學習的高度興趣,但那時的你應該還沒有真正嚐到佛法的美味。除非前世曾做過實修,今生才能在沒有實修的狀況下,就能真正嚐到佛法的法味。總之,除非真正去實修,否則根本不可能嚐到法味,百分之百不可能。

再說一次。在稍微建立起佛法基道果的基本架構後,就要依止一位善知識,然後開始實修。若做不到每個所緣都花一個月去實修,就縮減為每兩星期觀修一個所緣。過程中,若能生起一點證量當然很好,若沒有也沒關係,時間到了就換下個科判做實修。

剛開始實修時,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有時修了有體會、有時沒有體會;有時修得不錯、有時修得很糟,這些都很正常。經過一段時間後,如果你無論怎麼修,內心一點進步的感覺都沒有,這個時候就要把重點放在「淨罪集資」上。

此外,向上師祈求也是很有用的作法,無論你實修的主題是什麼,共同的速效法都是「祈求上師」。這個方法不僅遇到實修瓶頸時可以運用,當你學習經論時記不住文句,或雖記住文句但不明白文意時也都可以用。

這樣做一定會有幫助。經過這個階段後,你的心會變得不一樣。一年結束後,有人可能從此一輩子都專心投入實修;有人選擇繼續深入佛法、做更廣大聞思,但同時固定每天花一小時或半小時持續實修,這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做,它是必須一直保持的基本功夫。持續實修,一方面可以保持已有的體會;再者,就算沒有馬上進步,也會因為持續努力而漸漸看到進步的成果。

以下,是我建議的科目。有些課程我已講過;還沒講到的,希望未來我有這樣的福德善緣把它補齊,各位也可以去聽其他善知識的教授。


 
道次第略學 道次第詳學 道次第補充
安樂道論 加行六法 依師軌理
道次第概說 掌中解脫 隨念佛功德
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略論與道次第實修  下士道    中、上士道 大乘不共四聖諦
 四聖諦再探 入行論1-8品 中觀見地
 關於實修  
  地道略說  

「道次第略學」中,首先學習《安樂道論》與「道次第概說」課程,至少要了解道次第的基本名相;接著透過「道次第抉擇與辨析」課程,訓練基本的觀擇能力;再學「四聖諦再探」,進一步建立觀擇能力與對解脫的基本認識。

「道次第詳學」中,首先透過「加行六法」,建立對淨罪集資的概略認識。在對於道次第有基礎的情況下,完整學習《略論》與《入行論》到第八品為止;之後學「宗義」與「地道」。

在這個次第中,學到《略論止觀》時,大家可能會覺得困難,甚至懷疑自己沒有能力學習中觀見地。為了避免大家產生這種誤解,我覺得有必要做以下的說明。

一般而言,我認為要真正學懂中觀見地,一定要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首先學《宗義》,接著學《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學過這兩個科目之後,會對佛教見地有整體的認識。接著學習《廣論毗缽舍那》,目的是要學得更仔細,既要釐清可能的錯誤見解、認識什麼是真正的清淨正見,也要辨明空性的所遮。之後就一定要開始觀修,透過觀修,你會對之前學過的這些論典有更深入的認識,而且會稍微有能力認識自己心上的我執。此時,由於你已稍微明白如何運用理路,也稍微有能力辨識我執,就要著手一再地修理它。此時,你可以進一步學習《正理海》。

上述的學習順序,是我認為最完整的學習次第。用這個標準回頭看「道次第細學」裡提出的學習科目,明顯有著很大的差異,也因此希望大家心裡要明白,想要一次就把整部《略論》從頭到尾聽懂,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如果無法馬上聽懂,不應該心生怯懦,覺得自己無法學習中觀見地。因為要真正學懂,需要紮實的基礎才行。

「宗義」很重要,既是之前必須具備的基礎,也是你在過了這個階段之後,仍然必須一再加強的重點。

在「道次第補充」中,雖然按照道理,「依師軌理」應該放在整個道次第課程的最開始,但顧慮到近代人對這個課題有很多疑慮,擔心直接說明依師的重要性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所以就放在最後。已經明白依師在整個修道過程的重性要性的人,可以提前聽聞這堂課。而「隨念佛功德」的內容,則與皈依和發菩提心都很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