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為何會受苦之三:煩惱是因為貪

接著要思惟的是:瞋恚、嫉妒、驕慢等煩惱,如何依於貪欲產生。
 

一、基本論述:果,不會無因而生


法稱論師說:「若由無因生,恆有或恆無。」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某個果的產生沒有因,則這個果要不就是任何時地都會產生,要不就是任何時地都不會產生,只有這兩種可能性。

比如,在「那裡」開出的那朵花,為何沒有開在「這裡」呢?答案是,因為「那裡」具備了能開花的因緣,而「這裡」沒有具備能開花的因緣。由此可知,花開是有其因緣的。同樣地,如果「開花」這個結果,不需要觀待「水」這個因緣,那麼,種下種子又澆了水的甲盆,與種下種子但都不澆水的乙盆,應該都會開花才對,但只有甲盆會開花。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因為甲盆有澆水而乙盆沒有。由此可知,花開,必須觀待「水」這個因緣。透過上述的正因理路,可以推論出「花會開是有因的」。

 

二、煩惱產生的因,大部份都是因為貪


這裡有三個碗,第一個是你想扔掉的破碗,第二個是瓷碗,第三個是黃金製成的碗。有人拿走了破碗,你一點也不生氣;如果拿走的是瓷碗,你可能會有點生氣,但不會非常氣;如果拿走的是金碗,你會非常生氣。同樣都是你的碗,為何你會有不同的反應?因為你對破碗沒有貪著,對金碗有。用正因理路推理可知:產生瞋恚的因是貪欲。

「嫉妒」是看到對方好,心裡覺得受不了。嫉妒與瞋恚有關,所以通常它們會歸為同一類煩惱,但嫉妒其實源自貪欲。如果你很嫉妒某人有錢,其實是因為你自己對金錢有貪心;如果對方得到的是一根普通的木頭,你就不會覺得受不了;同樣地,對名聲有貪心,才會對於另一個擁有名聲的人感到無法忍耐。由上可知,產生嫉妒的因也是貪欲。

我慢是一種驕慢的心理行相,當自己有功德、名氣、錢財、知識時,內心覺得「我有這些!」的自滿感。產生我慢雖然也與一般的貪有關,但若探索得深一點就會發現,對「我」有貪心時,就會有一種覺得自己很好的自滿感,這才是我慢產生的主因。想想看,當名氣錢財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會有驕慢,發生在別人身上時卻不會,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有對「我」的貪。關於「對我的貪」,在下一個思惟段落會再跟大家說明。

對於其他事物的貪心,是促使我慢產生的助伴。有人會因為自己很有名氣而驕傲,這是因為他對「名聲」有貪心,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不過,貪名聲的人想要的並不是名聲本身,而是希望透過好名聲,贏得別人的喜歡與尊敬。我想,「貪著名聲」應該是促成我慢強大的原因。

即使無關名聲,我慢仍有可能產生。例如,大家都在批評你,但你因為持有某個觀點而覺得自己這樣是對的,內心因為想著「無論別人講什麼,我都覺得自己沒有錯」,從而有一種強勢、自大的心,這種心理的根本雖然也與貪欲有關,但似乎與貪著外在的名聲沒有太大的關係。

如果對錢財沒有貪心,當錢財來時,就不會覺得自己實在很厲害;但因為對錢財有貪,所以當錢財來時,就會志得意滿。如果對於名聲沒有貪心,當名聲來時,就不會覺得自己有多厲害。聖座嘉瓦仁波切無論名氣再大,他也不會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但若對名聲有貪心,那麼當名聲來時,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此時就會生起驕慢。

值得想想的是,當出離心、菩提心、或是對經論的理解產生之時,我們也有可能會因此生起我慢,這是因為對於出離心等有貪心的緣故嗎?人們可能會因為自己「我的心很善良」、「我的三摩地功夫很好」、「我對經論的理解很好」而生起慢心,但這慢心是因為對於善良、三摩地、理解經論有貪心而造成的嗎?這些問題可以再想一想。

 

三、消除不快樂的方法


以下內容與「煩惱的產生,大多與貪有關」沒有直接關係,但我想順帶講一下。

內心的不快樂,與貪欲有關

從剛才舉「三個碗」的例子可知:內心不快樂,是貪欲造成的。破碗被拿走,你會想「正好!省得我拿去丟!」瓷碗被拿走,你會有點不開心;若是金碗被拿走,說不定你會氣到好幾天睡不著。這個例子清楚說明一件事情:內心不快樂,與貪欲有密切的關係。

我想到一個笑話。有個很會開鎖的小偷才把門打開,就遇到屋主回家,小偷非常緊張害怕,但主人卻一點都不生氣地對他說:「沒關係,你走吧。」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這主人把房子的鑰匙弄丟了而無法開門,他去外面找人幫忙,一回來就遇到幫他把門打開的小偷,正好解決他的問題,所以他沒生氣。

當人家拿走的,是你視為垃圾或沒有用的東西,你一點也不會擔心,不過這句話在一位藏人老媽媽身上可能不適用喔。這位老媽媽家裡有個很破舊的鐵罐,孩子把它賣給收破銅爛鐵的人。當孩子回家後跟老媽媽這件事情之後,老媽媽非常憂心,你們猜為什麼?因為老媽媽把一塊金子藏在裡頭啦!哈哈!老媽媽想,如果放在箱子可能會被小偷拿走,為了防小偷,於是把整塊金子都藏在這破鐵罐裡,但她的孩子並不知情,就用十五、二十元的代價,把鐵罐賣給收破爛的了。

趕走不快樂的方法:觀「所貪物」的過患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所有的樂受都是「變異苦」。一般世間人普遍視為快樂的事物,其實是苦。關於這個道理,必須多思惟才能真正了解。

促成樂受的對境,包括美麗的色、悅耳的音聲、名氣、財富、衣飾等等,當然,它們很多時候是使人快樂的因緣,而且大部份的人也都這麼認為。然而,這些事物與特質也有很多過患,在很多時候也都是使人受苦的因緣,但多數人卻沒有考慮到這一面。別說是不曾思考過,應該是連思考的意願都沒有,所以這部份的真相被蒙蔽了。

心會不快樂,一定與某個貪欲有關。例如,某個東西引發你的樂受,你會對這個東西生起貪欲,這個貪欲會造成你的不快樂。要消除不快樂,必須先知道這個東西的壞處,當內心不快樂時,每天運用十五到二十分鐘,想想那個東西的壞處,連續思惟四、五天,不快樂就會消失。

察覺貪欲生起以後,要如何思惟所緣境的過患呢?比如,遺失一個金碗讓你很不快樂,此時你可以這樣想:(1)無論從佛法或世間的角度看,一旦擁有了金碗,就會擔心失去。(2)有了金碗,會生起以金碗為所緣的貪心。(3)貪心不斷產生、養成惡習,最後糟蹋掉自己的心。(4)擁有這個碗的同時,也擁有許多麻煩。你不斷想著擁有金碗的缺點,由遺失金碗而產生的不快樂,自然就會平息了。

習於觀修道次第的人,運用上述方法思惟,很快就可以看到效果,把煩悶一掃而空;若是平常沒有觀修道次第,持續用這樣的方法,每天花十五到二十分鐘去思惟擁有金碗的過患,雖然無法在第一天就快樂起來,但經過三到四天之後,心會開始從不快樂轉向快樂,再過一陣子,就不會再因為遺失金碗而悶悶不樂;如果平常沒有觀修道次第的習慣,又不能持續運用上述方法思惟,只是稍稍想一下擁有金碗的過患,雖然也會有幫助,但效果不會像前兩者那麼好。

知道方法又經常練習,快樂掌握在手中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一般世間人眼中的快樂,其實是變異苦。色聲香味觸等妙欲其實充滿過患,輪迴中的安樂其實潛藏很多問題。如果你了解這些內涵,也知道上述的思惟方法,平常又肯花一點時間在內心練習,那麼,只要感覺到不快樂,平日的訓練就可以派上用場。

要花多少時間,就看你有多麼不快樂。你可以每天花十五分鐘,或者早晚各十五分鐘。如果你遇到的是小問題,一天「服藥」一次就行了;若遇到的是大問題,那就每天「服藥」三次,過了三四天後,改變就會開始,而且你可以親自驗證效果。如果是小問題,經過這樣調整後,大概只需要五六天就可以除得乾乾淨淨;如果是大問題,可能就需要十五天左右。一旦你學會這種方法,任何時候感到不快樂,就運用這種方法去思惟,如此一來,你大概就不會不快樂了。

雖然舉的都是小例子,但思惟方法適用於所有情況,而且真的很有用。關於這方面,我有親身的經驗。但如果再說下去,話題就會扯太遠,以後有機會再談。

※ 摘要:
  • 法稱論師說:「若由無因生,恆有或恆無。」意思是,若如果某個果沒有因,則這個果要不就是任何時地都產生,要不就任何時地都不產生。所以,若某果不是任何時地都有,表示它是由因產生的。
  • 若沒有貪心,也就不會生起瞋恚、嫉妒、我慢等煩惱。
  • 心會不快樂,一定與某個貪欲有關。
  • 促成樂受的對境,雖然很多時候是使人快樂的因緣,但它們也有很多過患,在很多時候也都是使人受苦的因緣,多數人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面。
  • 了解事實,也懂得思惟方法,平常又肯花一點時間在內心練習,只要感覺不快樂,平日的訓練就可以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