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眼見不一定為真(二)

以下例子,有助於思惟「自己看到的不一定為真」。
 

種敦巴尊者

 
噶當派有一個學處是「心變行不變」。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法修行的重點是改變內心,所以不要刻意在外相與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的樣子。外相上看起來跟平常人一樣,但要靠著思惟改變內心。以飲食為例,你本來就要吃東西,所以不必刻意不吃,照平常那樣吃,但你的心要重視修正進食的動機與目的。當然,飲食方式也可以做一些調整,例如本來大量吃肉的人,可以稍微少吃一點肉。基本上就照著你本來的樣子去做,包括飲食與穿衣都是如此。雖然維持原樣,但透過調整動機,它們全都可以成為法行。



噶當派的持教者種敦巴尊者,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弟子,他創立噶當派,接續阿底峽尊者法統的傳承。種敦巴尊者出自一個牧民家庭,一輩子以在家人的身份,專注於法的修行。從外表看,他非常平凡,乍看之下根本不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聖座嘉瓦仁波切有一次在講法時,講了以下這段故事。

有一天,種敦巴尊者要去一間寺院,路上遇到一位同路人。那個人手上拿著鞋,看到種敦巴尊者兩手空空的,就說:「你手裡沒拿東西,就幫我拿鞋吧。」尊者說好,就把鞋接過來拿著。快到寺院時,沿路有非常多人焚香、吹大法螺夾道歡迎,場面非常壯觀。那個人以為自己身後來了什麼大人物,連忙回頭看,但後面也沒有別人,就只有他們兩個。他問種敦巴尊者說:「奇怪!這是在迎接誰啊?」尊者說:「他們在迎接我。」那個人嚇得連鞋子也忘了拿,連忙逃走了。

種敦巴尊者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不認識他的人,只從外表看,會覺得他是一位非常平凡的在家人;但若論內在的功德,他卻是噶當教法的持教者。

 

大成就者米帝賈納


印度有一位名叫米帝賈納的大成就者,母親往生後,他用神通看到母親投生成為一隻蠍子,住在西藏某戶人家的爐灶下。他為了幫助母親而前往西藏,但因為不方便直接跟對方表明來意,只好拜託他們收留自己當僕人,任人使喚。有一天,他沒把事情做好,女主人一巴掌打在米帝賈納臉上,留下紅紅的五指印。他的心裡覺得很難受。在印度時,他不但是一位大班智達,也是一位大成就者,來到西藏卻被當傭人使喚,還挨了一個大巴掌,米帝賈納難過得流下眼淚。

米帝賈納有一位弟子是藏人,在當地也小有名氣。有一天,這位弟子經過那戶人家,看到門外貼著一首用梵文寫的偈頌,便停下來細讀。他覺得這偈頌很像老師的文筆,登門一看,老師果然在裡面。弟子恭敬地請老師到移駕到自己的住處,米帝賈納說:「我不能離開,我是這戶人家的僕人。」於是弟子給了這戶人家很多錢,把老師贖回家。幾天後,米帝賈納再度回到那戶人家,挖開爐下的泥土,以他禪定的證量再加上一些儀軌,讓投生為蠍子的母親轉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去。米帝賈納的外相並不特別莊嚴,不知道的人從外表看,也許只覺得他是個印度乞丐。

印度大成就者帕當巴桑傑,他的證量與密勒日巴尊者一樣高。當年他到西藏傳法,弟子們知道帕當巴桑傑的證量非常高,就跟老師說:「近來,像您證量這麼高的人,應該沒有了吧。」老師說:「哪裡!有很多。然而要知道這件事,自已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行。」若自己的程度不夠,根本無法知道對方是一位成就者,就像之前講的「自己的過失,顯現在別人身上」一樣,因為自己沒證量,就覺得別人沒證量;自己煩惱很重,就覺得別人的煩惱很重。

順帶一提。帕當巴桑傑有一本教言集,這本書西藏政府圖書館也有出版。帕當巴桑傑在書裡說:「在修行毫無進展或遇到困難時,向上師祈求吧!證量自然會產生。」

 

誰是成就者


阿底峽尊者在世時,印度有個偏僻的鄉村,據說村子裡的居民不論男女老幼都是成就者,這個村子也因此而聲名遠播。有個人專程慕名前來,看見的情景卻讓他大失所望。因為他覺得村子裡的人看起來都好平凡,唸經的唸經、做生意的做生意,還有人在織毛毯,哪裡像獲得成就的人?他在村子裡走了很久,終於找一個看起來像成就者的人,但他其實是假的。這個假成就者穿著很莊嚴的法衣,手持著唸珠,盤腿坐在那裡。那個人一看到這位假成就者,連忙對他禮拜,請求他傳法。然後他心想:「說什麼整個村子都是成就者,都是捏造的。村子裡的成就者只有一個。」

返家的路上,他經過一間簡陋的旅店,就進去裡頭取暖休息。半夜睡醒時,發現旁邊躺了一個人。那個人問他:「你從哪裡來?」他把自己如何慕名而來、如何失望、如何只遇到一位成就者的經歷說給對方聽。對方說:「我正是那個村子的居民。不過,你覺得所謂的成就者,是在內心獲得成就,還是從外在獲得什麼?」他想了想,便問對方:「既然你是那個村子的人,那麼你也是一位成就者嗎?」對方說:「我有一點點功德。」這兩個人愈聊愈投機,後來村人問那個旅人說:「我住的地方很偏僻,很多事情不知道。你知道哪裡還有大成就者嗎?我很想去拜見。」旅人說:「近來最有名的大成就者是阿底峽尊者。」這位村人便請旅人帶路,最後如願見到了阿底峽尊者。

這位村人見到阿底峽尊者後,便向尊者請益,尊者也為他開示。晚上,他在離阿底峽尊者住處不遠的一棵樹下坐著。這個人有一種能力,他可以透過咒語的力量,用鏡子看到各式各樣的顯像。當天晚上,一位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去拜見這位村人,並問道:「成佛最重要的因是什麼?」這位村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鏡子拿給這位弟子看。這位弟子從鏡子裡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口對他說:「成佛最重要的是修菩提心。」但那位弟子聽了沒有感受;接著鏡中又出現度母對他說:「成佛最重要的,是修菩提心。」但他的心依舊沒有受到影響;接著觀世音菩薩出現,對他說同樣的話,他的心依舊沒有變化。就像這樣,鏡中陸續出現很多不同的佛菩薩,對他說了相同的話,這位弟子聽了都沒有覺受。最後,所有的佛菩薩同時出現在鏡子裡,齊聲起對他說:「成佛最重要的,是修菩提心。」他才終於把這句話聽進去。

後來,這位弟子把當天晚上發生的事情,跟阿底峽尊者稟告。尊者聽了之後說:「沒有錯,如果福德資糧不夠,就沒辦法把這句話聽進去。」

原來傳言不假,那個村子的確不分男女老幼都是成就者。只不過,那位旅人認為成就者應該要看起來很莊嚴,而那些村民的外相都極為平凡,所做的都與尋常人無異。從這個例子可知,一個人內在證量的高低,沒辦法從外相上看出來。

※ 摘要:
  • 學法修行的重點是改變內心,所以不要刻意在外相與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的樣子。外相上看起來跟平常人一樣,但要靠著思惟改變內心。
  • 若自己的程度不夠,根本無法知道對方是一位成就者。自己沒證量,就容易覺得別人沒證量;自己煩惱很重,就容易覺得別人的煩惱很重。
  • 一個人內在證量的高低,沒辦法從外相上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