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對境練習】覺得父母愛抱怨

為長年生病或老人準備食物,也許會覺得他們很挑剔,要不就說食物煮得不夠熟、太鹹或太淡之類的。他們總有很多抱怨,意見也很多。在他們這樣講的時候,身為照顧者的我們會覺得不高興。但為什麼會不高興呢?我到現在也還沒有很清楚,也許是我們的慢心太重,也許是愛不夠,也許是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

這種情況讓我想起一個英文單字commentate。例如到餐廳點了餐,服務員的態度不好或廚師煮的菜不好吃,我們會跟餐廳投訴,說這不對、那不好。在餐廳工作者的眼裡裡,我們也許是那種很愛指手劃腳、有點難搞的客人。同樣地,有時父母對我們的態度,也會讓我們有這種感覺。不知如何應對父母發出的抱怨,這是照顧父母時可能會遇到的一個困難。

若是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去那裡工作主要是為了錢。在被老人抱怨時,心裡可能會擔心老人把這些抱怨直接跟上層主管說,他就可能因此被減薪甚至丟掉工作,因此在被抱怨時心裡會很不高興,這其實算是情有可原;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不是這樣,所以,當父母跟我們反應這裡不行、那裡不好的時候,就看我們要怎麼想了。

被父母抱怨,若感到不高興,可以換個想法面對這件事。可以這樣想:還好他有這樣抱怨,讓我可以藉機知道原來自己所做的並不符合他的身心需求,如果他都沒說,我就不會知道他真正的需要。

我們會覺得不高興,也許與我慢有關,我們會想:「我雖然自願要照顧他,但我不是傭人,他憑什麼對我有這麼多的這不行、那不行的意見與抱怨?」這一類的情緒反應,只要稍微調整一下思惟方法,不必花很大的力氣思考,應該就可以獲得改善。要知道,老年人與年輕人不論在身體、心理的狀況都不一樣。身處在不同的狀況裡,都有在那種狀況下的需要與困難,我們有我們覺得舒服的方式,他們也有他們覺得舒服與容易適應的方式。以食物來說,對我們合適的食物,對他們可能不合適;我們吃了沒問題,他們吃了會有問題。先透過這個想法,讓內心的包容度變寬一些。接著再想:「所以他跟我講他的意見,這樣真好,我就可以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了。」只要把思考方向稍微調整一下,應該會好很多。

剛才我說,我們之所以會感到不高興,有一種可能原因是「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一般傳統文化裡,我們都會有點敬畏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從某方面來說,這是恭敬、尊重的表現,所以是好事;但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只要父母或老師稍微說一點什麼,例如他們說「這樣可以,但那樣不行」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自己被罵了。

什麼叫「罵」?「罵」這個字應該是用在生氣的情況中,生氣的時候才會罵人;在沒生氣的情況下,說出「這樣行、那不行;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這些話,應該只是把話說清楚而已,是在「說明」而不是「罵人」。同樣的一句話,如果是自己的朋友講,你就不會覺得他在罵自己;但如果是自己的父母或老師講,你就會覺得自己被罵了。雖然恭敬是好事,但真正的恭敬應該不會有這樣的反應。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或者因為父母與老師的年紀大了,我們就不太會跟他們像朋友一樣地笑鬧,在跟他們講話時,不會笑瞇瞇,也不會用比較幽默輕鬆的方式講話。所以當他們跟我們表達意見時,我們就覺得他是在罵我們。

總之,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對方說「你跟狗一樣」、「你這乞丐一樣的人」,或是擺出很難看的臉色,這時說對方是在罵我,這可能可以當做真的是這樣。若不是這樣,對方只是在跟你說「若你這樣,我會不舒服」,這些話只是他在向你說明情況,並沒有罵你。

有時我也會有一點被誤會的感覺。有時我講出一些話,做了一些「說明」,但從對方的表情來看,他似乎覺得自己是被我罵了。後來,等氣氛緩一點時,我問他:「你覺得我在罵你嗎?」他說是。雖然我心裡根本沒有這種想法,但他有這種感受。

我不是不會罵人、不會生氣的人。有一次,我喝了茶之後,由於咖啡因的影響,我的情緒起伏變大,就跟侄女生氣,侄女說:「為什麼會這麼容易生氣?」那時,我馬上想起自己的身體對茶的反應,就說:「你不能怪我,要怪就怪茶。」哈哈!

※  摘要:
  • 被父母抱怨時,我們可能會覺得不高興。也許是我們的慢心太重,也許是愛不夠,也許是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
  • 還好他有這樣抱怨,如果他都沒說,我就不會知道他真正的需要。
  • 在沒生氣的情況下,說出「這樣行、那不行;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這些話,應該只是把話說清楚而已,是在「說明」而不是「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