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如何保持快樂心(三)

六、消除貪心
 

之前說過,心不快樂、生氣,都與貪心有關,這大家要知道。印度和尼泊爾都有這樣的情況,坐巴士時很容易遇到小偷,他們會把人們的提袋割破,偷走裡頭的皮包。裝錢的皮包被偷,我們應該會不高興,會生氣。為什麼?因為我們對皮包裡的錢有貪心,這是根本的原因。如果對錢沒有貪心,錢被拿走時,就不會不開心或生氣。這話怎麼說呢?現代人都用衛生紙或手帕擦鼻涕,但在過去,有一種專門用來擦鼻涕的硬紙片,這東西只在藏人圈流行過,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尼泊爾有一位法師,他還保留著用這種硬紙片擦鼻涕的習慣,用完就放在一個小包包裡。有一天,他上了一台很擁擠的巴士,而且感覺到有人把手伸過來,偷走了這個小包。小偷成功得手後就趕快下車,巴士都還沒開走,他就急著把小包打開,想看看裡頭有多少錢,打開一看,沒想到裡頭竟然是擦鼻涕的硬紙,他臉上的表情從期待、失望到非常生氣,可能他也覺得有點噁心,就急忙把它丟了。巴士上的那位法師看著那個小偷拿走自己不要的東西,因為他對這東西沒有貪心,所以就只是靜靜地看著這些事情發生。

若影響快樂與否的關鍵是有沒有貪心,這樣說來,想要消除內心的不快樂,就要設法消除貪心。要怎麼消除貪心呢?想一想,我們是如何生起對金錢、名聲、身體、親友的貪心?若用很粗略的方式來說,我們是因為看到它們的好處而生起貪心,這樣說來,若能去看它們的過失,就能消除貪心。不過,如果那個東西事實上沒有優點與缺點的兩面,就會沒辦法繼續想下去。總之,若明白某個東西有優點也有缺點,當你應該不要這個東西時,就去思惟它的過患,產生「我不要它」的想法;若那個東西對你有幫助,也是你需要的東西,去思惟那個東西的優點,就能產生「我要它」的想法。以上就是我們可以用來改變的方法。

若結合佛法的見地思考,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就算不與佛法的見地結合,仍然有一些方法可以用,只不過一般人不會這樣思考。例如,我們應該都不覺得有錢不好,但可以想想看,有錢有什麼壞處?當然,如果事實上有錢只有好處、沒有一點壞處,那我們就無計可施了。

不太有錢,這是有好處的;非常有錢,這也是有好處。從另一方面來說,非常有錢是有壞處的,不太有錢也是有壞處的。就像這樣,兩方面的好壞你都要知道。然後,當你有錢時,就可以去想有錢的好處與沒錢的壞處,這樣你就會很高興;沒有錢的時候,就去想有錢的壞處與沒錢的好處,雖然你沒有錢,但心裡也可以覺得高興。這樣一來,無論任何狀態都可以很高興。

思考有錢的壞處與沒錢的好處,若不結合佛法思考,大概沒辦法產生很大的力量,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想想看。有錢有什麼壞處?有人說「有錢就容易招小偷」,聽到這種話,我們大概會馬上想:「這是小偷的錯,哪是有錢的錯?」那我問你,若沒有錢,商店老闆會不會把東西給你?不會。此時,我可以不可以說這是商店老闆的錯,不是沒錢的錯?你不會這樣說,只會直接把它歸咎於沒有錢。但是按照你的邏輯,你就不能怪小偷,應該要承認被偷是有錢的錯。邏輯上應該是這樣才對,要不就兩個都對,要不就兩個都錯。但因為我們對金錢有貪心,所以在判斷時就沒辦法公平對待。

以前在三大寺時,住的環境很差,我擁有的東西大概就是僧服、杯子、經書和棉被,那時雖然也有小偷,但他們看不上這些東西,不會偷,所以那時門沒關我也不太在乎,忘了關門不會是我不開心或擔心的原因,那時的心很寬。後來,我擁有了比較多的東西,除非住在有守衛的地方或周圍有人,我才會覺得可以不鎖門,否則我會很在意有沒有鎖門這件事。有時甚至明明鎖了門,還想再檢查一下到底有沒有鎖好。有時不小心忘了鎖門,出門後才想起這件事,就會擔心家裡不知會怎麼樣。於是我的心困難就多了一些,自由則少了一些。前陣子,在法會期間很多人的電腦都被偷了,鎖門沒有用,小偷會破壞門鎖,進來偷東西。有些人的電腦很好,在參加法會時,內心就會很不安。

印度發生過一件事,但我不確定它是不是真的。有個富有人家,他的鄰居是窮人,富人可以從自己家裡看到窮人的情況。這位富人的心地很好,由於看到窮人的生活過得辛苦,他就想:「我們是鄰居,我的經濟情況還不錯,應該要幫助他才對。」於是他就拿了一盒錢給他。三天之後,窮人把整盒錢拿回來還給富人,窮人說:「我不要這些錢。」富人問:「為什麼呢?」窮人說:「這三天我都睡不著。」

要獲得財富必須付出努力;擁有財富後,若周圍的人都不想要錢那還好,但因為大家都要錢,每個人都會設法想從你這裡拿走一點,所以這些人你都要防,很辛苦。再者,貪欲沒有滿足的時候,於是我們變成整天都要工作、要一直努力賺錢的人。也許你會說自己其實也是不得已,是為自己、為孩子或為家人才需要賺錢,但是,為了賺錢,你變得沒空與家人相處,沒空享用美味的食物,就算有時間吃也沒心思好好品嚐,晚上也睡不好覺,整個心思都在想著如何賺錢與繼續保有它們。仔細想想,錢真的有給自己帶來快樂嗎?這似乎是一個很需要思考的事。

雖然不知道對不對,但我有這樣的想法。幾年前,麥可傑克森過世了,聽說他很有名又很有錢。他突然死亡後,為了弄清楚他的死因,警方蒐查他的住處,發現他手邊有很多抗憂鬱的藥物與安眠藥,由此可知他的心其實有很大的困難。聽說幾年前有人揚言要殺他。如果一個人沒有錢又沒有名,大概也不會有人無緣無故如此威脅他。再者,從外表看,我們覺得這個人既有錢又有名,應該過得很快樂,但深入去看才發現他的心並不快樂。金錢與名聲真的能讓人快樂嗎?這問題值得我們再想一想。

一般而言,有些富豪的小孩會被認識的親友綁架勒索。但幾個月前,印度發生一件綁架案,犯人並不認識被綁的小孩,他只是觀察到這個小孩上學出入坐的都是豪華轎車,而且經常換坐不同的車,犯人猜測這個小孩的家庭應該很富有,若綁架他,應該可以很容易勒索到一百萬,於是就把他綁架了。這是有錢的過患。

就像這樣,若知道有錢與沒錢各自的好處與壞處,沒錢時就可以想「因為沒錢,所以我不必經歷有錢的這個壞處、那個壞處,所以沒錢也很好」;有錢的時候可以想「因為有錢,所以我不必經歷沒錢的壞處,例如沒得吃喝、生病也無法就醫等,所以有錢也很好」。對你來說,有錢也可以,沒錢也可以,若有這樣的想法,則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快樂。

再舉個例子,如果有結婚,伴侶是你一輩子要相處的伴。有這種伴,從某個角度來說會有很多麻煩,但從某個角度來說,沒有這種伴,人生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兩方面的優缺點都要知道。以我來說,我是出家人,沒有這種伴,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我一直想著沒有伴會有哪些困難,只會讓自己變得不快樂;但如果我去思考若有這種伴會有哪些麻煩,想著自己沒有這些麻煩與困難,心裡就會變得快樂。快樂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就看我們的心要怎麼想。

影響快樂與否的主因,除了思考方向,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因為貪欲。若思考得再深細些,就會知道不快樂是貪欲造成的過患。若不但沒有貪欲,而且還有強大的利他心,則你有錢也可以快樂,沒錢也可以快樂。若有貪欲,雖然在擁有時會有一點快樂滿足的感覺,但內心依舊會有困難。講到這裡,其實已經涉及了佛法的內涵。

佛法的第一步是捨棄今生,而所謂捨棄今生,要捨棄的包括名聞利養、財富受用,這些都應該要捨棄。但要用什麼方式捨棄呢?有人說,以西藏的歷史來看,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捨棄今生的人,一是密勒日巴尊者,他是直接捨棄了一切,身邊什麼都沒有,除了山洞裡那個讓他煮蕁蔴的碗之外,什麼都沒有,所以他也根本不怕小偷光顧,這是一個捨棄今生的範例。另外一位被大家公認捨棄今生的人是第七世達賴喇嘛,他是西藏國王,住的地方是布達拉宮,所以他當然是有錢的人,這是確定的。他有錢又有名,什麼都有,住的地方也很好,也有侍者,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家會說他是一個捨棄今生的人?捨棄二字,藏文直譯是「以心放下」,這個詞代表的意思是沒有貪欲。對第七世達賴喇嘛尊者而言,他說:「只有三件法衣和經書是我的,其他的都是別人的。在我心裡被安立為『是我的』就只有法衣和經書而已。」他是一個看起來今生什麼都有,但實際上把今生的一切都捨棄的人。

聖座說,他從二十歲開始努力修空性,大概五十歲左右時完全對治了粗分煩惱,他偶爾會說:「我幾乎已經沒生起粗分煩惱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就像是已經捨棄今生的人了。我們很難清楚判斷他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什麼,但從外在的表現來說,我聽說聖座會拿來用在自己身上的錢,就只有印度政府給他的薪水,至於別人供養的金錢與物品,他認為那些東西都要用來利他。因為他已經這樣想了,所以有的時候,當他剛好需要用到別人供養的東西時,他會付錢後才拿來用。別人供養他的東西,他要付了錢才能用,哈哈。

聖座的皇宮裡,在平常接見外人、為出家人授戒的那個廳堂後面,是他真正的住處,那個房間就跟一般出家人的住處一樣樸素,去過的人是這樣說的。有一位上師,他是聖座的弟子。他的住處其實並不奢華,只因為他的身份是一位大上師,又有很多的弟子,所以雖然沒有很奢華,但基本上應該還算不錯。有一次,他去向聖座請益,在一來一往的問答之間,聖座內心很歡喜,就邀這位上師到他平常的住處坐一坐。回來之後,這位大上師說:「聖座的住處實在很普通,跟他比起來,我的房子實在是太豪華了。」於是他就把很多東西都送給別人。

無論是名聲或是財富,只要對它們沒有貪欲,在別人毀謗自己的名聲、傷害自己的財富時,就不會因此而感到不快樂。

※ 摘要:
  • 想要消除內心的不快樂,就要設法消除貪心。消除貪心的方法,簡單來說,先明白某個東西有優點也有缺點,當你應該不要這個東西時,就去思惟它的過患,產生「我不要它」的想法。
  • 影響快樂與否的主因,除了思考方向,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因為貪欲。若思考得再深細些,就會知道不快樂是貪欲造成的過患。
  • 佛法的第一步是捨棄今生,要捨棄的包括名聞利養、財富受用。但要用什麼方式捨棄呢?捨棄二字,藏文直譯是「以心放下」,這個詞代表的意思是沒有貪欲。
  • 只要對名聲或是財富沒有貪欲,在別人毀謗自己的名聲、傷害自己的財富時,就不會因此而感到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