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導師薄伽梵是無欺誑的救怙者

一旦成立導師薄伽梵無顛倒了知一切方便,也具備愛有情勝過愛自己的慈愛心之後,才能成立導師是清淨無欺誑的救怙者。然而,成立佛陀是救怙者一事,其實與我們自己希求什麼有關。透過思惟受苦的情況而認識苦諦,明白自己在輪迴中流轉的處境,不斷地生生死死、無止境地受苦,如果不設法解決,這種情況就會繼續下去。對於上述這些事若不是僅止於嘴上講講,而是心裡真的理解,並且生起一點想要脫離的欲求。之後,由於明白輪迴的根源是煩惱,且煩惱的根源是我執,這些都是之前在四聖諦課程裡講過的內容,思惟這些道理,就會產生「必須脫離我執」的想法。

要消除我執,無法用開刀、吃藥、持咒等方法,唯一的方法是觀修無我。明白這一點後再想,若要串習無我,必須先有人開示這個道理才行,而這個世間除了導師釋迦牟尼佛之外,沒有第二個人開示無我的道理。如果釋迦牟尼佛沒有來,在他之後的任何人都無法證得無我,沒證得無我就不可能消除我執,不消除我執就不可能完全離苦、不可能獲得解脫。透過這些思惟,看到原來導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清淨的導師,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對導師釋迦牟尼佛生起真正的皈依心。

反之,如果四諦的情況不是真的,那麼釋迦牟尼佛就不是無欺誑的救怙者。因為,如果前後世不存在,我們能追求的快樂只有今生的快樂,那就不必皈依釋迦牟尼佛,而且他也不會是無欺誑的救怙者。那時我們應該在這個前提之下,看看誰能提供真正的快樂方法,他才是無欺誑的救怙者。

就像「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註1]」這句偈頌說的,雖然佛陀也能對我們的今生提供救怙,但是「求脫者依」才是主要的重點。佛陀能為希求解脫者提供救怙,由於他宣說無欺誑的解脫之法,從而成為求解脫者的依怙。這也是為什麼稱佛為「量士夫」的原因。「量」的定義是無欺誑,對希求解脫的士夫而言,佛陀薄伽梵確實無欺誑!

佛陀為何是無欺誑的救怙者?因為他無顛倒地開示解脫之道。這麼的理由是什麼?想想看,若佛陀不是無顛倒的開示者,就表示佛陀開示的內容是顛倒的;若他開示的是錯的,那麼這種錯誤的開示是怎麼發生的?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因為不懂而說錯,二是他故意說錯。若是後者,表示他不愛眾生、故意說謊騙人;若是前者,雖然沒有說謊,但他弄錯了,把不是的錯認為是。如果佛陀是顛倒的示道者,那就只有這兩種可能性
然而,說佛陀沒有慈愛心並不合理,因為之前已經透過理由成立佛陀對眾生有慈愛心。既然佛陀慈愛眾生,就不會明知某條道路無法解脫,還故意騙眾生說那是解脫道。在明知的狀況下故意說錯,表示他對眾生沒有慈愛心,但是佛有慈愛心這件事情已經證明過了,所以排除第二種可能性。

那麼,有沒有是第一種可能?也就是說,佛陀做錯誤開示的原因,是因為他誤以為證無我慧是解脫道,但其實證無我慧不是解脫道?面對這種說法,接著要問的是:證無我慧不能消除我執嗎?還是說,雖然證無我慧可以消除我執,但依舊不是解脫道?如果這樣說,那麼,我執是否並不是苦的根本?這樣問下來,每一個問題,都會與已經用理路證成的四諦之理相違。若證無我慧是真正的解脫道,而開示無我道理的人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由此就可以證明,從慈愛的方面來說佛陀是無欺誑的救怙者,從智的方面來說佛陀也是無欺誑的救怙者。因為剛才說過,會欺誑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智不足而欺,二是因為愛不足而欺。既然兩者皆非,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是無欺誑的導師。

一般而言,釋迦牟尼佛有非常多功德,包括身的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好,他的語韻也非常圓滿,但是,我們把導師視為無比珍貴重要的主因,是從他無顛倒開示解脫道的這一面去看的;師長之所以珍貴重要,也是基於相同的道理。師長的身形如何、說話的方式如何,這些都不是重點,只要師長開示的是無顛倒的解脫道,他就是對自己無比重要的大恩人,因為他給的,就是自己要的!我們眼前的處境是,為了除苦,我們已經從無始輪迴以來一直努力到現在,但是都沒有成功,我們日日夜夜都在努力除苦,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正確除苦的方法,無顛倒地指出解脫的道路究竟是哪一條,他就是給予我們最大幫助的人。基於這個道理,所以很多經論才說,為我們開示解脫道的師長就是佛的代表,必須把師長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經論裡這些相關的論述,是如此產生的。

※ 摘要:
  • 成立佛陀是救怙者一事,其實與我們自己希求什麼有關。真正認清佛說的四諦都是事實並且希求解脫,才能對導師釋迦牟尼佛生起真正的皈依心。
  • 佛陀為何是無欺誑的救怙者?因為他無顛倒地開示解脫之道。
  • 只要師長開示的是無顛倒的解脫道,他就是對自己無比重要的大恩人,因為他給的,就是自己要的!


[註1] 出自《皈依七十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