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導師薄伽梵是佛

關於「具有斷功德、悲功德與智功德這三種功德者是否存在」的問題,已經講完了。先成立具有三功德者存在,接著才討論「佛陀是不是具有三功德者」。也就是說,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必須先討論「從事實上來看,這種人是否可能存在」,先成立既了知一切法、又愛一切有情更勝於自己、並且脫離一切苦的這種人有可能存在,然後才能成立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人。第一步我們已經討論完畢了,接著討論下一步「釋迦牟尼佛是具有三功德之人」。

要如何證明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具有斷功德、悲功德與智功德的人呢?

 

一、佛陀具有斷功德與智功德


從小處說,世尊現前了知無我,因為他這一生在沒有師長等他人教導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力量為眾生開示無我的道理,由此可以證明他對無我有親身的體驗。然而,要用上述方式成立佛陀現前了知無我,或在內心產生一點點感受,我們自己最少必須理解無我,並且知道苦的根源是我執,我執是顛倒的,事實是無我,以及修習無我可以根除我執。唯有自己稍微理解以上這些內容,才能做出這樣的推測。

若你已知道那些內容都是事實,看看自己,雖然腦筋還行、也努力了很多年,但心裡對無我的感受依然不準確;再從整體的情況來看,這個世界有很多大智者,各種文化、各類宗教都有各自的導師,但是遑論細分無我,連能夠自力開示粗分無我的人也沒有,做到這件事情的唯有佛陀一人。如果他沒有親身的體驗,又如何做這些開示?既不是無因無緣而生,除非要說他是在不由自主的情況下,口中莫名其妙地講出來,否則,若釋迦牟尼佛的心中沒有這些體驗,如何能說出無我這個事實?沒辦法。由上可以成立佛陀現前了知四聖諦。

 

二、佛陀具有悲功德


一般而言,要獲得解脫需要的時間,從最初種下解脫的種子,到真正獲得解脫,有些人最快只要兩到三生的時間就夠了。佛陀在世之時,有數以萬計的人在聽聞佛陀的開示後獲得解脫,這些人也都有神通、也都現前證得四聖諦。那麼,佛陀與他們之間的差別在哪裡?

聲聞阿羅漢與佛陀的差異,一是慈愛心的大小,二是成辦有情義利的能力。其實,若從現代人的角度看,聲聞阿羅漢對有情做的事已經非常多、非常了不起。他們既有神通、又有慈愛的心,再加上現證四諦,當他們開示佛法時,使得很多有情因此得到解脫。但是這些成就與佛陀相比,連百分之一都達不到,而且這還是從小大乘共通的角度來說;若從大乘不共的角度來說,百分之一都嫌多,根本比都不能比。以上,是佛陀與聲聞阿羅漢在成辦有情義利的能力上的差異。

再從身、語的圓滿來說,有些聲聞阿羅漢的身並不圓滿,語也是如此。而佛陀在身語等各方面都非常圓滿,是因為他用多劫的時間,一般會說三大阿僧祇劫累積福德資糧;也由此可以推測,如果沒有如此長時間地累積福德資糧,就無法擁有身語等各種圓滿。此外,佛陀的知是「無餘知」,聲聞阿羅漢並沒有遍知一切,所以他們有時無法給予所化機最適切的幫助,長者吉祥生就是一個例子。

吉祥生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因為年紀大了被家人嫌棄,家裡的妻兒都瞧不起他,因而生起出家的念頭。他先去拜見舍利弗尊者請求出家,舍利弗尊者以神通力觀察,沒看到吉祥生有解脫的種子,便跟他說:「你就算出家,也無法達成解脫的目標。」也沒有幫他剃度。吉祥生接著去找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問他:「你之前先去找過誰了?」吉祥生說:「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說:「如果連舍利弗尊者也沒有為你剃度,表示你真的沒有出家的緣份。」在這種狀況下,也沒有其他任何一位阿羅漢肯幫他剃度。

就在吉祥生難過哭泣時,釋迦牟尼佛來到他面前,問他怎麼了,吉祥生就把事情的經過跟佛陀說。佛陀說:「他們並不知道所有的事情,你有解脫種子,可以出家。」佛陀幫吉祥生長者剃度,並跟他說:「與你有緣份的師長是目犍連尊者。」便把他交付給目犍連尊者,最後吉祥生長者獲得解脫。類似如此聲聞阿羅漢不知、但佛陀知道的例子很多。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昨天已經大概講過,是由於佛陀長時間修習,以及福德資糧究竟圓滿,導致佛陀與阿羅漢之間如此巨大的差異。這個道理與相關的事蹟,在佛世時都是眾所周知的。從這樣的結果可以推測,佛陀曾經用了多生多劫的時間學習、累積福德資糧。然而,佛陀為何要這樣做?若只是為了自己一個人獲得解脫,不需要做到這種程度,那他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利他,為了成辦眾生的義利才這麼做的。由此可以推測,佛陀在這麼做之前,已經生起大悲心。以上,是推測佛陀具有大悲心的方法。

當年在寺院學習,大約在十八歲時學到《現觀》第一品「發心」這個單元,這是一個與菩提心相關的單元。還記得當時聽到菩提心的定義,以及如何透過七因果教授、自他相換教授發菩提心等內容時,對於「應該要愛他人勝過愛自己」這種話語,我心裡產生一種很奇特的感受。但除了奇特之外,我也感到無比欣喜。我想著,既然無始以來,輪迴裡的眾生就只重視「我」,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我」,而我從無始生死以來也一向如此。然而,多麼奇妙啊!今生我竟然聽到了與自己一向的作法相反的話語,這麼多生以來,我也許是第一次聽到「愛他勝己」這種話吧!想到這裡,覺得非常歡喜。總之,那時的我對菩提心生起了一點信心。

後來學到《現觀》第四品時,感覺又變得不一樣了。剛開始學《現觀》,上到「發心」這個單元時,學到的是菩提心的體性、分類、成因,包括透過七因果與自他換教授生起菩提心等內容;在《現觀》第四品裡,廣泛說明菩提心的兩種欲求「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至此,我生起一種「菩提心原來如此廣大啊!」的感受。如果菩提心是大海洋,那麼以前我對菩提心的認識,似乎就只是一口小井而已。

之後繼續學習中觀的論典,對菩提心的感覺又不一樣,我感到菩提心非常深。之後,由於經常聽聖座講法,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緣,我感覺到大乘佛法或說整個佛法就是慈愛的實修。無論翻閱哪一部經論,都在談如何實修菩提心,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了,我有這種感覺。

所以,前陣子晚上,在克帝寺跟大家析釋聖座今年在華人請法團講法的內容時,雖然我非常想要講菩提心,但心裡又覺得,如果聽者沒有比我聰明一百倍,應該很難真正了解我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目前對菩提心僅有的一點理解,是花了非常多年時間才獲得的;若聽者想在短短幾十分鐘的時間裡,就能認識菩提心,按照時間換算下來,可能得比我聰明百倍才行。

總之,在產生這種感受之後,我覺得,對於「佛陀具有大悲心」一事,應該可以用以下的理路去思考,這個理路與成立佛陀有證無我慧是相同的理路。佛陀對於最初如何從無到有產生慈愛、生了之後如何不衰退且繼續增長、透過究竟的慈愛如何獲得究竟結果的道理,他都知道得非常仔細。如果佛陀對於慈愛的實修與體驗沒有串習到最究竟,在沒有老師教導的狀況下,佛陀怎麼可能靠著自力宣說這些內容呢?由此可以證明導師釋迦牟尼佛慈愛的實修已臻究竟。上述這個理路在經論上並沒有講,至少我沒有看到,但我認為它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就如同成立證無我慧的理路一樣。

※ 摘要:
  • 若釋迦牟尼佛的心中沒有這些體驗,如何能說出無我這個事實?由上可以成立佛陀現前了知四聖諦。
  • 佛陀曾經用了多生多劫的時間學習、累積福德資糧。他是為了成辦眾生的義利才這麼做的。由此可以推測,佛陀在這麼做之前,已經生起大悲心。
  • 在沒有老師教導的狀況下,佛陀對於最初如何從無到有產生慈愛、生了之後如何不衰退且繼續增長、透過究竟的慈愛如何獲得究竟結果的道理,他都知道得非常仔細。這表示導師釋迦牟尼佛慈愛的實修已臻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