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課-【如何隨念佛】悲功德(二)

原文

諸聲聞與獨覺眾的悲心如皮之行相,諸菩薩眾的悲心如肉之行相,而諸佛的大悲心則如骨與髓之行相,如此這般的大悲心一日六時觀照世間,誰衰損,誰匱乏,誰得害,誰墮惡趣,應將誰從惡趣中救拔並將之安置於善趣、解脫與佛果位,又有誰已然成熟而得讓其解脫,諸佛皆以智慧作觀而思念之。

 

悲心有不同層次


諸聲聞與獨覺眾的悲心如皮之行相,諸菩薩眾的悲心如肉之行相,而諸佛的大悲心則如骨與髓之行相。」聲聞與獨覺心續中也有對有情的悲心,但它就像表皮一樣;菩薩們心續中的悲心像肉一樣;而佛心續的大悲心像骨與髓一樣。從這些譬喻便可看出其間的差異。從外表的皮、到裡面的肉,再往內則是骨,骨裡的是骨髓,一層一層愈來愈深。

明白悲心有這樣三種層次,是很重要的。就以慈愛心來說,例如,某個與自己有仇的人,他不只傷害自己,也傷害自己的親友,面對這種人,別說是對他生起慈愛心了,連要在口頭上祝他快樂也講不出口。這就好比要我們在說出嘉瓦仁波切的名字之後,接著說一些詛咒的惡言,根本無法開口,心裡會很害怕,那種字眼一個字也說不出口一樣。這是對內心尊敬的對象會有的反應;同樣地,對於內心憎恨的對象,我們連從口中說出祝福他的話語也無法出口,這是一種程度。

接著的另一種程度是,雖然有辦法從嘴裡祝福他,但內心不為所動。這樣說來,即使不真心,但能從口裡說出祝福對方的話,都已經是踏出一步了。在內心有了概念,而能從口中說出「願一切有情得安樂」,而且不光是講一切眾生,而是能夠一一對眾生說出「願你得安樂」,對另一個眾生也能說「願你得安樂」,這就已經踏出一步了。所以在《修心》裡有說:「一切行為以字學。」這句話的意思是,必須從唸誦文字開始去串習。雖然是背誦,但慢慢就會形成一個習慣。

剛才這個程度是,雖然可以用嘴巴講,但內心沒有感覺,對有情並沒有慈愛的感覺;下一個程度是,內心雖然生起了慈愛,但只有在有思考時有生起一些,但打從內心深處則沒有。生氣的時候也是這樣,一種生氣是雖然有生氣,但並沒有打從心底生氣,慈愛也是像這樣。雖然有慈愛,但並不是打從心底而來。在這之後的下個層次,則是打從心底生起慈愛。所以,其間的程度是有很多層次的。

就算是打從心底生起悲心,有一種層次是,當打從心底生起悲心時,自己心裡也想著:「我生起了悲心。」幾乎好像是已經生起真正、究竟悲心的樣子。然而,到底事實如何,在還沒有遇緣之前都不知道,打從內心生起的程度到底有多少,只有在真正對到境界時才能見真章。這之間的層次很多,而自己究竟到什麼程度,在沒有遇緣時,很難輕易地知道自己的慈愛心或憤怒到底有多大。

舉個例子來說,例如,有十個人都說自己對某人生起了慈愛心。有一天,這個某人破產了,沒有半毛錢,又生病。這十個人的富有程度相同,如果不一樣,就很難一概而論。現在這十個人都遇到這位又窮又病的人,第一個人可以給他一百,但覺得給一千太多;第二個人可以給他一千,但覺得給一萬太多。從這樣的差異就可以看出,慈愛心的大小是有差別的。接著,像剛才那樣類推,從可以給一萬、給十萬……到若自己有錢就可以給,但若要給到連自己會變成乞丐就做不下去,他會說:「我自己也需要。」這是一種程度。另一種程度是,就算幫到自己都變乞丐也沒有關係,「不給他,他就活不了,但變成乞丐又不會死。」這是一種程度,但比這個程度再深一些,覺得就算捨命也沒有關係,「我死就死,只要他不死就行了。」從這裡可知,這之間的程度其實有很多層次。

以我們來說,因為並沒有很相信前後世,對我們而言,生命就是底限了,若能為對方付出生命,就已經是最大的愛了,以我們來說是這樣的,因為對於不太相信有來生的我們而言,命是最重要的。若是相信有來生的人,若能想「只要對方好,我就算墮入地獄也願意」,則那種慈愛的力量就更大了;若想「只要對方好,就算要無止境地在輪迴中流轉,我也願意」,這種心量,對於真正相信有前後世的人來說,是非常超乎想像的。若能生起這樣的慈愛心,即使只有一剎那的時間,他就算這一生都在造惡業,十惡業都造盡了,由於生起一剎那這樣的心,那些惡業就會連根都淨除了。

由此可知,慈悲心有很多不同的層次。若不明白這件事,有時我們可能會被自己欺騙,以為自己生起很了不起的悲心;有時則是在跟別人說話時,誤解用詞。有些正士夫在說到大悲心時,內心想的標準是「就算只是一位有情,只要他能獲得解脫,我就算要無止盡地在輪迴中流轉也無所謂」,於是他說自己並沒有生起大悲心。但是,他的內心裡有著可以為了對方獲得解脫而願意捨命、甘願墮入惡趣的心,只是還沒有生起「我可以為此無止盡在輪迴中流轉」的心,此時,他非常誠實地說自己沒有大悲心。他因為心裡想著的是這樣的大悲心,所以說自己沒有大悲心。但是,聽到他說這段話的人,內心對大悲心的標準很低,只是一般的好心,包括可以給窮人一點錢,別人病了可以稍微去看一下,這種人聽到正士夫說自己沒有大悲心,就認為對方的程度很低。這種誤解的例子很多。

宗大師的傳承把生起大悲心、出離心的標準都訂得很高,以出離心來說是「晝夜恆常思惟解脫心,此生起時即為出離心」,必須不分日夜一直想著要解脫,就像在監獄中受苦,任何時候都想著若能從監獄離開該多好,連作夢都如此想著,要到這種程度才算是生起出離心。而且對於輪迴苦的認識不僅限於苦苦,而是必須在認識行苦的狀況下生起這種心,才能稱為出離心。用這種標準修習的人,當他說「我沒有生起出離心」時,聽在另一個人耳裡,這個人理解的出離心,是基於粗分的苦,例如病了、痛了,希望能出離這種苦。這種人聽到那位修行人說自己沒有生起出離心,但並不知道對方把出離心的標準拉得這麼高,因此誤會那位修行人的程度很底。

有些人的心地很善良,對於貧病的可憐人,也許一幫就是幫五百、六百人,而且以非常清淨的心去幫助對方。這種人,很多人都會稱他們為菩薩。這樣稱呼並沒有什麼不可以,他們的行為的確非常了不起,跟我這種人相比,那些人真的很珍貴。但是,對我們而言,講到真正的「菩薩」二字,心裡因為已經安立了很高的標準,所以心裡會有一點覺得不夠的感覺,心裡會想「這樣就稱為菩薩,應該不太合宜吧!」會有這種心情。

 

即使只是「如皮」的悲心


從大小乘的差異來看,有一種說法是「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沒有大悲心;菩薩心續中有大悲心」。但是,在這種說法中的大悲心標準非常高,並不是一般人講的那種悲心。若只是一般標準的悲心,那些聲聞阿羅漢當然有,而且是令人非常敬佩的程度。那些大聲聞心續中的悲心,比一般世間人說的悲心,力道強大非常多。他們只是沒有剛才說的「只要能幫到一切有情,我怎麼樣都沒關係;就算無止境在輪迴中流轉也無所謂」這種心力而已,但他們的悲心已經非常強了。

所以,文中說的「如皮」,乍看之下可能會以為他們並沒有悲心,可能會有這樣想的危險。只是由於被比較的對方,也就是菩薩的悲心太強的緣故,相較之下,聲緣阿羅漢的悲心就變得很小;但若跟我們比,他們的悲心是非常強大的。

以下這段歷史,既與現在講到的功德有關,也與之後會說到的福田力功德有關。舍利弗尊者是一位聲聞阿羅漢。有一次,他到一戶人家去化緣,腳被那戶人家養的狗咬了。舍利弗尊者對那隻狗生起了悲心,經常到那戶人家去看狗,對牠非常疼愛。當然,這隻狗是造了惡業,但舍利弗尊者因此對牠生起更大的悲心。由於舍利弗尊者經常探望,每次都特別疼愛牠,到後來,這隻狗非常喜歡舍利弗尊者,遠遠看見舍利弗尊者來了,就飛奔過去歡迎,尊者要離開時,牠會跟著送一段路。後來,這隻狗病了,快死的時候,舍利弗尊者特別來到牠面前,跟牠宣說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空無我、涅槃寂靜。」並且非常溫柔地對待牠。這隻狗就在非常喜歡舍利弗尊者的狀態下死了。舍利弗尊者是阿羅漢,這隻狗由於對一位阿羅漢充滿歡喜心的狀態下死亡,因此投生為人,並且就投生在本來的那個家庭中。

舍利弗尊者以神通力觀看,知道這隻狗投生到本來的家庭。在孩子還沒出生之前,他偶爾到這戶人家去,表現出一副因為沒有侍者照顧而非常疲累的樣子。侍者都是未受比丘戒、只受沙彌戒的僧人下才能當。這戶人家的家長問舍利弗尊者:「都沒有沙彌可以當您的侍者嗎?」舍利弗尊者說:「我就只認識你們啊,其他還有誰家的小孩要出家當沙彌,我哪裡會知道呢?」由於這位家長對舍利弗尊者很有信心,他聽了之後就說:「我家裡有個小孩快出生了,若他是男孩,我就把他供養給您,當您的弟子。」舍利弗尊者聽了之後說:「高尚的人家,說話不能不算話喔!」然後就離開了。

幾年之後,舍利弗尊者又來了。他來跟這戶人家要孩子。這戶人家在很高興的心情下,牽著孩子的手說:「你還沒出生之前,我們就把你供養給這位阿羅漢了,你就去當這位聖者的侍者吧。」這孩子由於過去生的習氣,就在非常歡喜的狀況中,跟著舍利弗尊者走了。

舍利弗尊者帶著這個孩子,為他剃度、說法,就這樣照顧著他,這個孩子很快便獲得了阿羅漢果位。不過,因為他的年紀還小,所以尚未受比丘戒。有一天,他為舍利弗尊者洗腳時看見腳上有個疤,他問尊者:「這個疤是怎麼來的?」其實,這是前世他還是狗時,咬傷舍利弗尊者留下的傷疤。他知道之後,就運用神通力去看自己的前世。前世、前前世、再前世……非常多世之間,他都投生為狗,他想:「如果我上輩子沒有遇到舍利弗尊者,那我會投生到哪裡?」結果他看到的還是狗,再來的很多世也依然是狗。他深深感受到舍利弗尊者對他的大恩,就跟舍利弗尊者說:「受比丘戒後就不能再當侍者了,所以,我這一輩子都不受比丘戒,我這一生都要當您的侍者。」

當年那隻狗雖然咬了舍利弗尊者,尊者當然不會生氣,他是阿羅漢,不只如此,尊者在那隻狗的此世與來世,都非常慈愛他。而舍利弗尊者是聲聞。

另一段歷史,是大聲聞迦葉尊者的故事。有一次,大迦葉尊者到某個地方去化緣,見到一位年紀很大、得了麻瘋病的老婆婆在行乞。這位老婆婆討到了一碗麵後,見到了大迦葉尊者。她心裡想:「如果這碗麵是乾淨的,我可以把這碗麵供養大迦葉尊者,累積福德。」大迦葉尊者以神通力知道了老婆婆心裡的想法,他就直接朝著老婆婆走去,跟她化緣。老婆婆好高興,她把麵倒進大迦葉尊者的缽時,正巧有隻蒼蠅停在麵上。老婆婆想,這下可不好了,蒼蠅會把麵弄髒,於是就揮手趕走蒼蠅。沒想到,患了麻瘋病的她,在揮手的過程中,一隻手指就這樣掉進麵裡了。她心裡好難過:「麵被我弄髒了,這樣要如何供養大迦葉尊者呢?」然而,大迦葉尊者就當著老婆婆的面,一副麵真好吃的樣子,把整碗麵都吃下去了。

老婆婆太高興了!那天晚上,正好壽數已盡的她,就在無比歡喜的狀態中過世,投生為天人。天人的投生方式是四生中的化生,五根在同時發展完成。若是利根的天人,才一投生,就能知道自己的過去生如何、為何能投生成為天人。她知道自己之所以有今天,都是佛法僧三寶的恩德,於是馬上帶著供養物到人間。那時,剛好是人間的晚上,她拜見佛陀、獻上供養物,佛陀為她開示,她現證空性之後再回到天界。

由於當這位天人來拜見佛陀時,發出很強的光,有些人見到之後覺得納悶,第二天就去請問佛陀:「昨天晚上我們見到了很強的光,是怎麼回事呢?」佛陀便把大迦葉尊者與當年老婆婆的這段故事說給大家聽,並說到老婆婆因為供養了大迦葉尊者,在很歡喜的狀態下往生,成為天人後來拜見佛陀,佛陀為她說法。波斯匿王聽說了這件事情後,就用了大迦葉尊者的名義,供養了佛陀與眾比丘三個月的飲食。
從剛才這些例子可知,這些大聲聞的悲心很強大。就以大迦葉尊者與老婆婆的故事來說,換作我們的話,就算一開始有生起悲心,勉強自己吃麵,恐怕吃到一半就會吐出來吧。哈哈。

 

即使只是「如肉」的悲心


釋迦牟尼佛在還是菩薩時,有一次,他到森林裡去,遇到一隻忘了是哪一種猛獸,不確定是老虎、豹還是熊,總之,他被猛獸攻擊,最後死了。當他被咬的時候,他心裡想的是什麼呢?他想:「被咬的此時,身體好痛,心裡好害怕又非常緊張。在這片森林裡很多小動物,隨時都會成為猛獸的食物,這些小動物該怎麼辦呢?」菩薩對這些小動物生起悲心。同時他又想:「這些猛獸也是逼不得已的,牠們只能吃這些小動物維生,否則就會飽受飢餓之苦。」他也對這些猛獸生起悲心。

說實在的,在那樣被猛獸攻擊撕咬的情況裡,他應該要很為自己感到緊張才對,但他在那時生起悲心,並且祈願:「願來世,我能感得一個很巨大的身體,身體的肉可以一直再生,讓有情吃都吃不完。需要吃肉維生的動物,就都來吃我的肉,牠們就不會肚子餓,其他的小動物也可以因此不會被吃掉。但願我能投生成為那種動物。」這位菩薩的想法很奇怪吧?由於強烈的悲心,使得他發了這種跟我們都不一樣的願望。換成我們,應該會希望來生再也不要被動物吃掉,投生為再也不會被吃掉的身體;但菩薩則祈願自己不但能再度被吃掉,而且要成為大家的食物。

以壞的心來說,無論貪心或瞋心,愈串習,力量就會愈大;悲心也是如此,愈修力量就會愈大。在還是菩薩位階時就有這麼大的悲心,更何況隨著地道的進程,從初地到十地菩薩,最後成佛之時,他的悲心會有多麼強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