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運用因果緣起,檢視修行路(三)

接下來,我將試著運用因果緣起的道理,分析「歷史公案中的修行口訣」,對我們而言,是不是達成「成佛」目標的方法。

就單獨的個案來說,某一位上師,對著少數特別的學生開示單一的口訣,如果學生照著修,的確有可能因此成佛。所以若你問:「單靠某個口訣去修行,有沒有可能成佛?」回答是:「有可能。」但如果把個案當成常態,宣稱:「某某人只依於某位上師所開示的口訣修行,結果成佛了,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這樣修。」這種主張不但是錯誤,而且是極大的錯誤。

「某人靠著實修某位上師的一個口訣,最後成佛」也許真有其事,歷史不一定有寫錯。但我們也只用這個口訣去修,會成佛嗎?不會,完全不可能,因為這與緣起的理路相違。歷史記載的例子沒錯,但我們照著做卻無法成佛,為什麼?

 

自己的條件與對方並不相同


仍然以烹煮食物做為例子。你的廚房裡什麼都有,包括飯、豆子、菜、油……等,只差鹽。然後人家問你:「煮點吃的吧,要準備些什麼呢?」你會回答:「去買鹽。」鹽買回來,就隨時可以吃了。為什麼只去買鹽就可以開飯?因為廚房裡就只缺鹽,所以表面上需要準備的就只有鹽。

「買鹽就好」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其他的都已經準備完畢了」。然而,一個廚房裡什麼都沒有的人,只買鹽就不行,他還必須買菜、提水,每一項都要準備。你需要準備的東西,必須考量自己的狀況,看看自己缺什麼,才會知道該準備什麼。如果你的情況跟他一樣,廚房裡一應俱全只缺鹽,那你可以跟他一樣只買鹽就好;但是廚房裡什麼材料都沒有的人,就不應該照著做。對方的做法沒錯,但自己與他的條件不一樣,照著做就錯了。

所以,如果修行人心續中早已具備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成佛所需的各項因緣幾乎都已具足,他的確有可能單修某個口訣就能成佛。比如聖者周利槃陀伽,當時他的智力非常低劣,佛陀要他為僧眾掃地,同時教他「掃塵、除垢」這兩句話。只靠著掃地時唸這兩句話,沒加上其他方法,突然間他開竅了,思惟這兩句話的意義就獲得解脫。想想看,如果某位大上師對你說:「這口訣真厲害,周利槃陀伽就是靠它解脫的。來!你獻曼達,我傳這口訣給你。」上師傳這兩句給你,要你第二天開始照著做,模仿周利槃陀伽一邊掃地一邊唸,這樣就會成佛,你覺得有可能嗎?根本不可能。用這種方法就算掃地一輩子,也絕不可能解脫。

周利槃陀伽用這種方法得到解脫,但我們照著用就不行,為什麼?因為他過去已經多生學習無我的道理,所有該修的都修了,也曾清淨持戒,凡是能獲得解脫的條件,周利槃陀伽都具備了,只是礙於業障,這些能力才無法醒覺。佛陀對他開示「掃塵、除垢」,並指導他用掃除垃圾的方式淨除罪業,此時,那些以前曾種下的種子,就突然呈現了。這種方法很適合他,但並不適合條件尚不完整的人。

對某人而言恰好適用的方法,對我們不一定適用。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與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雖然周利槃陀伽的公案有經典依據,但卻不一定適合我們用。

再舉個例子。佛陀對某些比丘說「過來這裡」,那些比丘當下就獲得解脫。同樣的方法若用在我們身上,上師對我們說「過來這裡」,我們除了移動身體到他面前之外,什麼奇蹟都不會發生。

「過來這裡」是「過來涅槃這裡」的意思。佛陀先前已開示解脫、涅槃的道理,等到時機成熟,比丘們聽到佛說「過來這裡」時,把解脫之路完整地思惟一遍,就立刻獲得解脫。但如果現在某位師長依樣畫葫蘆地對我們開示相同的口訣,將無法達到一樣的效果,我們必須按部就班、完整地依著道次第前進才行。

我有一些親戚,他們的師長以經典為根據跟他們說:「你們依著這個方法修,就會成佛了。」這些親戚把這話奉為圭臬深信不疑。我很想提醒他們,但他們一方面認為我與他們的宗派不同,二方面因為做生意非常忙碌,所以不願意聽。如果有一天,他們願意聽我講法,我會要求他們先獻曼達,然後同樣以經典為根據跟他們說:「掃塵、除垢,這是最究竟的口訣!好了,下課。」希望這種近乎諷刺的方式,能有一些點醒的效果。

 

僅靠單一因,不能得到圓滿果


如果「因果緣起」的想法深植在你的心裡,一聽到有人宣稱某種修行方法很殊勝,你馬上就會去注意:這種主張裡,要獲得的「果」是什麼?「因」是什麼?因與果之間的關連合理嗎?若要得到圓滿的果,就要有圓滿的因,所以有人跟你說「只靠著單一的因,就能得到圓滿的果」,你會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剛才舉的例子要說明的就是這個概念。

「僅靠單一因,能得圓滿果」是錯誤的看法,我們覺得自己才不會犯這種錯,所以就把矛頭朝外,談論別人的做法與錯誤。但若能好好反躬自省,你會發現,雖然懂得道理,但還是會做錯。不信的話,現在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今天從起床到現在,自己都做了什麼事?整個月做了什麼?整年裡做了什麼?我在做的事,有沒有與自己訂下的目標互相呼應?若沒有好好地自我檢視,則你指責別人的每一項錯誤,自己也會一項不缺地全部都犯。

我們都可能只局限在自己認同的方法上努力,有些人只重視淨障,或只做課誦,或只持咒,或只做大禮拜,認為只要這樣就能成佛,所以就不去學習;有些人認為單靠「座上實修」就能成佛,別的事情都不做;有些人偏重於聽聞,把一生的時光都用在聽法、上課、寫文章、講說給別人聽;有些人覺得只要心地善良就好,於是只做社會服務、只盡量去幫助別人。當然,如果這些人的目標不是成佛,那又另當別論;但若所設定的目標是成佛,上述的作法就不行。因為上述這些做法,都沒有掌握到完整的成佛之因。

雖然懂得道理,但付諸實踐時卻很難面面俱到,總在做對一邊的同時,做錯另一邊。就像未經訓練的人,雙手很難同時做不同的動作,這種滑稽場面在上下密院經常看得到。

三大寺的僧人在獲得格西學位後,必須到上密院或下密院去學習一年。他們對經論的義理都很熟悉,但對於儀軌就沒那麼在行;而上下密院的僧人,經論的義理也許沒那麼強,可是儀軌做得很好。所以這些格西們經常會因為不習慣同時使用各種法器而遭取笑。比如一手拿鈴,另一手拿小鼓,雙手應該要一起搖才對,但有位格西雙手不協調,左手動時右手就不會動,右手動時左手就不會動,手勢就變得有點好笑。

在學習與實修之間,我們也有可能犯下這種顧此失彼的錯誤。心裡想著「應該要學習」時,就一副要全心學習的樣子,而完全不淨罪、不實修;心裡想著「應該要座上修」時,就只去禪修而完全不學習;當內心相信「淨罪集資就能成佛」時,就單單只去淨罪集資,其他什麼都不做。這些作法都有所偏廢,只要運用因果緣起的道理檢視,就會知道它們是不對的。不過,雖然能看出別人的作法錯誤,但是若未好好深自檢討,仍可能會犯下相同的錯誤。

再回到剛才煮食物的例子。要煮出一頓飯菜,需要什麼?你認為米是最重要的材料,於是就光買米,一直買一直買,在廚房堆積了很多米。等到開飯之時,也許你可以乾吞一些生米,但這根本就不能算是一餐飯;或許你認為一頓美食最重要的元素是香料,於是就只買香料,但這樣也不行,光吃香料根本填不飽肚子;或許你認為水才是飯菜能煮出來的主因,於是就單單只準備水,這也不對。事實上,要煮出一頓飯菜,上述種種條件統統都需要。

或許我們會覺得,沒把東西備好就想要煮飯的人實在很傻,但學佛之時,我們都可能會犯這種錯。

※ 摘要:
  • 「僅靠單一因,能得圓滿果」是錯誤的看法。
  • 有人宣稱某種修行方法很殊勝,你應該去觀察:這種主張裡,要獲得的「果」是什麼?「因」是什麼?因與果之間的關連合理嗎?
  • 歷史記載的例子沒錯,但我們照著做卻無法成佛,因為自己的條件與對方並不相同。
  • 若某人心續中,成佛所需的各項因緣幾乎都已具足,他的確有可能單修某個口訣就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