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課-我要學法嗎(三)(最終回)

如何堅定對佛法的信仰
 

雖然在座各位都是佛教徒,但如果只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才成為佛教徒,這種信仰並不穩固。一不小心,佛法對我們而言將變得可有可無,而我們都有可能成為「有點像、又不太像」的那種佛教徒。

舉例來說,佛經說「說妄語會投生惡趣」,身為佛教徒,我們大都相信這句話。如果有人說:「說謊,來生會變成狗」,我們聽了會點頭認同,並且表示自己不會說謊。然而,這個相信,你能堅持到什麼程度?如果說謊可以換來眼前的好處,比如換得一筆錢,你會因此說謊嗎?經濟情況好的人也許不會馬上投降,給的錢太少也不會,但如果給多一點呢?

面對一百元的利誘,我們可能會說:「說謊是有罪的,我絕不說謊!」但加碼到一千、一萬元,說不定就會考慮了,我們可能會想:「雖然說謊是有罪的,但今天就說一次謊吧。」如果加碼到十萬呢?再加碼到一億呢?那時,我們完全不會記得什麼有罪無罪的事情,馬上就去說謊了。

反之,如果深信「說妄語會投生惡趣」,作法將會完全不同,無論給多少錢都沒有用。那種堅定的程度就好比,假如現在說謊,全身立刻長滿毛變成流浪狗,馬上被大家趕出去的話,就算給你一億,你哪裡肯說謊呢?不會的。如果面前的這一億元,你一旦拿了,馬上變成狗或蚯蚓,誰會拿?根本沒有人敢拿。真正堅信的人會是這種反應,可是我們現在對業果的信仰並不堅定,只要稍微向上加碼,我們就動搖了。同樣的,現在如果有人跟你說「如果你不說謊、不造惡業的話,我要罵你。」你會說:「罵就罵吧。無論你怎麼對待我,我也不會棄捨佛法、不會造惡業。」但是,如果不照做會被打呢?可能就會考慮了;如果會被殺呢?應該馬上就會照著做了吧!以上,正是「未至心相信業果」的表現。

「知道」有很多層次,包括知道怎麼講、知道如何用理由講等等。在近代知識的學習上,從完全不懂到可以講給別人聽,大概就可以算是學會了;然而在佛法的學習上,有能力在口頭上解釋,只是第一種層次的知道而已,往上還有很多層次。而我們的「知道」屬於哪一種層次,只在遇到考驗的時候才有辦法看出來。就像剛才講的,有人可以為了一塊錢而說謊,有人會為了十塊錢而說;有人給他一百不肯說,但給到一千就肯說了;有人給他一千不肯說,但給到一萬就肯說了。同樣的,雖然都是殺人的強盜,有人會為了一兩百塊錢就殺人,有些人雖不會為了小錢殺人,但會為了十萬或上億的錢財而殺人。對業果之理的相信,也有著如此不同程度的差異,而較高的層次,我也還沒達到。

透過提問去探究真相,從而在內心上建立真正的確信,這非常重要。即便在探究真相後,你得到否定的結論,認為佛法所言不是事實,那別人也無話可說,因為你已認真尋求過答案。否則,這麼重要的問題,如果胡亂回答,豈不是吃大虧?一般人平常進行買賣都會謹慎打算,吃藥治病也會非常小心,會仔細打聽醫生如何、醫院如何、藥品如何。既然學法就像吃藥一樣,那就不應該僅依著習俗慣例去做,世代相傳也不足以成為理由。唯一的方式,就是努力探究事實。

 

你打算何時開始學法?


宗喀巴大師曾提出四個問題:該不該學法?能不能學法?何時學法?現在就要學法嗎?這四個問題都是以「前後世存在」為前提,而問題裡所說的「法」,就是「三士道」。

該不該學法呢?如果你回答「該學」,接下來該問的第二個問題是「能不能學?」。如果這個法是你再怎麼學也學不來的法,學了也沒有用,因為無論多努力也不會有成果。但如果回答是「能學」,那是要在輪迴中的何時學?是在生為人的時候學,還是要在生為畜牲之時學?是今生就學,還是要等來生?如果你回答「今生學」,那是在今生的何時?如果你回答「在今生未死之前」,那是在今生未死之前的何時呢?等到老的時候再開始嗎?

我的姐姐對佛法蠻有信心,從以前就一直聽她說想要學佛。我跟她說:「那就來學吧!」她說:「現在孩子還小,生活還很辛苦,等孩子大了之後再學。」等孩子都長大了,我說:「現在可以開始學了。」姐姐說:「還不行,孩子都還沒結婚,所以我還沒辦法下決心學佛。等孩子都結婚了,我就要學佛。」我想,等到孩子都結了婚,我再問她同樣的問題,她可能會回答我:「要幫忙帶孫子,現在還沒辦法學。」而人生就在種種託辭中漸漸走向終點。

面對「何時開始學佛」這個問題,大部份人的回答都是:「現在沒有空。」那麼,你覺得自己何時才會有空?等到自己什麼事都做不了,別人也都不再圍繞著你的時候嗎?當我們變成很老的老人時,大概就是這副光景吧!那時,雖然偶爾會有人來看你,但是看一下就走了,不會跟你長時間相處。那時,你整天沒事,也沒什麼訪客,雖然很有空,但人生也差不多要結束了,眼睛看不清楚、又重聽,記憶力也不行,雖然想學卻也學不了。所以,想想看,這應該要學的法,要在今生的什麼時候開始學呢?

人生已經過了三、四十年,在今生結束前,你打算在何時開始呢?

以上這些話,是站在非常公正客觀的立場,建議大家善加思惟、謹慎抉擇;而以下這些話,則是站在非常認同佛法的立場(所以並沒有那麼客觀),對有心學佛的人提出的一些建議。

若想要質量精純地學法,就一定要去觀擇;要觀擇,就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才能培養出觀擇的能力。但是,對於一個基本上已對佛法有信心、但沒有很多時間可以學習的人而言,如果要求他「一定要去觀擇」的話,有可能使得他既喪失原有的信心,又因為時間不夠而無法透過觀擇產生定解,反而成了對佛法完全沒有信心的人。

西藏有個諺語故事,從前有個平民,他想要模仿貴族們行住坐臥的威儀,但最後沒有學成功,反而成了四不像。他很懊惱地說:「貴族的方式我沒學會,但本來會的也都忘光了。現在,我只能學狗用四隻腳走路了。」如果不小心,我們也可能遇到同樣的窘境。之前所運用的觀擇方式,是利根者產生信心的方法。如果利根者的方法我們用不上,卻也把鈍根者產生信心的方法捨棄不用,因此變得兩頭空,將會是很大的損失。

※ 摘要:
  • 透過提問去探究真相,從而在內心上建立真正的確信。
  • 宗喀巴大師曾提出四個問題:該不該學法?能不能學法?何時學法?現在就要學法嗎?這四個問題都是以「前後世存在」為前提,而問題裡所說的「法」,就是「三士道」。
  • 人生已經過了三、四十年,在今生結束前,你打算在何時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