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來世的去處(二)天道概說

一、欲界天
 

輪迴中,比人的處境好的是天道。天道分為三大類: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再分為六類[註1]。欲界天的基本狀態與人差不多,同樣都對色、聲、香、味、觸等有貪,同樣都在受用五欲塵,只是在身形大小、財富受用多寡、壽命長短等方面有差別。人與欲界天之間的差異,打個比方來說,就像長年受飢荒國家的人與美國人之間的差別。在某些非常窮困的國家人民眼中,美國就像天界。

人們偶爾會說他們看到一些奇怪的事情,例如在半空中看到非常美麗的人。對於這些現象,有人認為是錯覺,有人認為那些人是外星人,而宗教人士則認為那些人可能是鬼或是天人。事實上,層次較低的天人,由於他們與人道的關係比較接近,所以的確有可能被人看見。被印度教視為神的濕婆自在天、毗濕奴遍入天,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他們都屬於欲界天。

欲界天的第一層是四天王天,他們在五根等各方面的受用,包括身形、食物、衣飾、氣味等,比人道中最好的受用高出十六倍。所謂「人道中最好的受用」這句話,指的是排除人道中極端的特例,一般狀況中最好的受用。在人道中,非常少數的一、兩個人,他們的受用與四天王天非常接近,這並非完全不可能的事。總之,排除掉極端的特例,四天王天的受用,比一般人道中最好的情況還要好十六倍。

所謂「受用的差異」,舉例來說,外在美好的風景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看到廣闊的草原山水、美麗的花朵園林,我們會感到身心舒暢。人類能感受的快樂程度比畜生高,聽說有些動物只能看到黑色與白色,所以,光是眼睛能看到的色彩,人就比動物多很多。由能見到的顏色多寡而影響能受用的快樂,就像看黑白電視與看彩色電視的差別。電視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最初只有黑白電視可以看,後來彩色電視問世後,人們就不想再看黑白電視,因為彩色的好看太多了。人與畜生之間在受用上的差異就像這樣,有很大的差別。

人與天人在受用上的差異也是如此,但我不知道能用什麼做比喻。用黑白與彩色電視為喻,應該可以清楚說明人與畜生在受用上的差異;但要用什麼喻才能說明人與四天王天在受用上的差異,由於沒有相似的經驗,就不知道該怎麼比喻了。但不論如何,用人與畜生的差異類推可知,經典說欲界天最低的四天王天的各種受用,包括風景、食物等都比人道最好的受用還要更好十六倍,這應該是可能的。

這門課主要是希望透過研究的方式,運用理路成立佛法講的業果道理;但如果聽者沒有稍微讀過一些經論,缺乏基本知識,則本該做為探路照明燈的理路與譬喻,反而讓大家覺得愈走路愈黑,愈聽愈糊塗!

再回到正題。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五百年,一年同樣也有三百六十五日,但四天王天的一日是人道的五十年。算算看,這樣的壽命相當於人道的多少年[註2]?我的算數不好,所以就跳過不計算了,但總之是個非常大的數字。我這輩子就算活得再久、再長壽,對他們而言,也不過是個只活一、兩天的人而已。我今年四十三歲,就算能再活五十年,在他們眼中,我不過是個只能再多活一天的人而已。再活五十年,我們覺得還可以活很久,活到九十三歲,我們覺得很長壽,但這其實只是自己的感覺而已。

欲界天的第二層是三十三天[註3],他們的受用是四天王天的十六倍,壽命也更長。第三層是離諍天[註4],這一層天的天人完全不會與其他有情發生爭戰。四天王天與三十三天的天人,像人類一樣會有打架、戰爭等事,但從第三層天開始就不再有這種事情了。第四層是兜率天,一般而言他們屬於欲界天,但在其中另外有個特別的地方,一般稱為兜率內院,就像雖然屬於某個國家,但又是獨立島嶼那樣的環境。兜率內院的國王或說上師是彌勒菩薩,周圍的眷屬清一色都在學佛,是一個很像是淨土的地方。再往上的第五與第六層分別是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們的財富、色聲香味觸等受用以及壽命等等,又比之前的更好。

六道中,我們會投生到哪裡,就看我們造的業。要往上投生到人天善趣,靠的是十善業;往下投生到三惡趣,則是由於十惡業所致。而此處說的善惡業,主要指的是身語所造的善行與惡行。

 

二、色界天


欲界天再往上一層是色界天。要投生到這裡,除了要斷除身語等十不善業外,也要暫時斷除一些粗分的煩惱,例如瞋恚、對男女的貪欲等,讓它們完全不起現行。止觀分為以無我為所緣的出世間止觀,以及非以無我為所緣的世間止觀。一旦生起世間止觀,由此暫時斷除粗分煩惱,使之不起現行,便能投生色界天。有些外道認為投生到色界天就是解脫。

問:只要生起止觀,無論是世間或出世間止觀,就會投生到色界天嗎?

答:不是!若只說「生起止觀,會投生到色界」,會讓人覺得奇怪,難道修以無我為所緣的止觀,結果仍然會墮於輪迴嗎?所以要區分清楚。止觀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無我、細分無常等為所緣而修的出世間止觀,另一種則是世間止觀。包括印度教在內的外道,他們也有修世間止觀的方法,透過這種修行也能暫時斷除粗分煩惱。

對佛法認識不深的人,可能會誤以為修到這種程度的人就是阿羅漢。因為這種人看起來完全不會生氣,對男女沒有一點貪欲,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都不會擾亂他的心,他的表情也不會因此而有任何變化;凡人很常見的煩惱,在他身上暫時都不會產生。若對佛法認識不深,恐怕會以為這樣就是獲得解脫。有一類印度外道就是如此主張。

 

三、無色界天


修行到能投生色界的程度,其實還是會生起煩惱。覺察到這種煩惱、視之為過患,並且去修「無質礙作意」,也就是內心僅以虛空為所緣,其他什麼也不想,修習這樣的三摩地。透過這種修行,死亡後不會再成辦一個有色的形體,有些外道徒便認為自己在那時獲得了解脫,因為他認為自己似乎沒有再度投生,因為他並沒有取得一個身體;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他有投生,依舊有心識,只是沒有色而已。而這就是所謂的無界色,這樣的有情稱為無色界天。用這種方法修行的人,佛教徒與外道徒都有。

問:「內心僅以虛空為所緣,其他什麼也不想」是什麼意思?

答:以虛空為所緣,成辦三摩地。不過,前面提過的基礎都必須要具備;若什麼基礎都沒有,直接以虛空為所緣去修三摩地,不會有什麼成果。透過剛才說的修世間止觀,使得粗分煩惱不起現行,到達這種程度之後,再修僅以虛空為所緣的三摩地,意思是心裡除了虛空之外,其他什麼都不想。若成辦這樣的三摩地,就能投生無色界。不過這中間還有很多的層次,仔細講會花很多時間,再說我也解釋得不好,哈哈,所以就不細講了。總之,成辦這樣的三摩地,死後就不會與某個色結生相續。在這種狀況下,死後能去的地方,嗯,用「能去的地方」這種用詞雖然不是不可以,但也可以換成另一種方法說:在這種狀況下,死了之後就只剩下心識,不會與某個色結生相續。

但其實他的煩惱並沒有完全斷除,還是有煩惱。覺察到這煩惱、視之為過患,而後繼續修,但此時是以心識為所緣去修三摩地。之前以虛空為所緣而修時,虛空仍是外境,仍會把心往外拉,所以此時的所緣不再向外,除了內在心識之外什麼都不想。成辦了這樣的三摩地後,就會投生到無色界的第二層識無邊處。無色界有四層,分別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天。

投生到無色界的識無邊處後,還是會生起煩惱,雖然這煩惱比之前的微細,但總歸仍是煩惱。覺察到自己仍有煩惱、視之為過患,而後繼續修,但此時的所緣又跟之前不一樣。在以心識為所緣時,雖然所緣從外境拉回內心,但依舊有所緣。他認為只要有所緣,心就要去想這個所緣,此時內心就是會有不寂靜的成份存在,那就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去作意,連心識這個所緣都拋掉,什麼都不去緣。說到這裡,其實我也只能用「完全不作意」這種文字描述,但這些文字對我而言並沒有形成具體的概念。總之,用這種完全不作意的方式修、成辦止觀,就會投生到無色界的第三層無所有處。

到這個階段,行者仍會感覺到自己有煩惱,所以會繼續修,但所緣比之前的更微細。在前一個階段,他已經連心識都不去作意了,似乎沒有比這個更細的所緣了。此時,他要修的所緣,其實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若勉強要說,也只能用「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名相,意思是:不是有想,但因為心識的續流並沒有中斷,所以也不是沒有想。總之,在他的經驗裡,此時的所緣比之前用完全不作意的方式修還要更微細。

非想非非想是什麼?我只會在口頭上講這個名相,但心裡並未形成任何概念。為什麼會這樣?一般來說,我們有能力稍微掌握到一點概念的,是比自己現在的程度再高一點的事情。由於我們現在的程度非常低,與剛才描述的狀態之間差距太大,所以很難在心裡形成概念,會覺得非常難以想像。總之,以非常微細、比不作意還要更微細的所緣去修,最後獲得的結果,在印度外道那些最聰明人的眼中就是解脫了;但佛教認為這樣並不是解脫,而是投生到輪迴中層次最高的位置有頂天,依然是輪迴。

以上這些內容,在《現觀》第五年課程的「靜慮無色」單元有廣泛且仔細的說明。單元名稱用到靜慮二字,主要是因為靜慮是投生色界的因。在這個單元裡,說明了色界與無色界的種種情況、投生此二處必須具備的因、成辦的方法等。


[註1]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離諍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註2] 500*365*500=9125000
[註3] 三十三天,又稱忉利天。
[註4] 離諍天,又稱夜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