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運氣與業果

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看似只能用運氣解釋的事情,背後其實與業果有關。以下我將試著把運氣與業果之間的關係,說得清楚些。首先談一談,我們在生活中常說的走運與不走運,是怎麼一回事。

無論是遇到壞天氣、不好的外緣,原因不單與自己有關,外在的環境也有它各自變化的因緣。但是,由於業的影響,在外緣朝壞的方向轉變的時間點,會使你產生很想去某處的心,於是你就出門,接著就遇到那件壞事情。一般而言,生起想去某處的心雖然有很多原因,包括人家叫你去,或是你突然想到該去的理由,或是你之前經常想著某處吸引你的特質,經常串習想去的欲望、種下想去的習氣,後來由於習氣醒覺,於是你就去了。我認為,促使想去的欲望產生的原因,除了上述講的這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業。

產生想去的欲望,然後動身前往,接著就遇到各種不如意的外緣,讓你本來想辦的事情就是辦不成。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用「不走運」來形容;相反的,不論是做生意,還是要去某個地方,雖然心裡本來沒有計劃得很清楚,但是,當開始做或出發之後,接著就遇到各種順緣,使得事情很順利地都辦成了,這種情況,我們會用「走運」來形容。生活中經常說到的走運與不走運,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想去某處,是因為你對某處生起好的顯相。但所謂好的顯相並不是說它的形狀顏色好,而是一種感覺,覺得如果去那裡會很好的感覺。但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不是因為別人跟你講,也不是因為你思考過理由,也與你的習慣無關,但這種感覺就這樣平白無故地產生了。產生這種感覺後,接著就產生想去的欲望。相反的,有時,我們就是不想去某處,不管別人說什麼,即使自己也知道去某處會有很多好處,但就是不想去。如果事實上,去那裡你會獲得很多好處,但你因為很不想去所以沒去,這種情況在事後就會被說是不走運;反之,如果事實上去那裡會受害,而你也因為很不想去而躲過一場災難,大家就會說你真是走運。總之,由於心裡現起某種顯相,使得你產生想去或不想去的心,從而碰上或躲過某件好事或不好的事。

然而,雖然走不走運與業有關,但很難清楚指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因為,讓你想或不想去某處的原因,與理由有關,也與別人跟你陳述的方式有關,由於原因複雜,所以很難清楚地辨識。不過,在某些明顯的例子裡,例如,某地有你應該要去辦的事情,你本來也很想去,但就在出發前,在完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你突然變得非常不想出門。你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完全無法解釋自己為何會變這樣。在這種例子裡,由於比較容易排除其他的影響因素,所以會看得比較明顯。我認為這種情況的發生,或許是受到業的影響。再例如,你本來已經計劃要去某處經商,經過仔細分析,你知道去甲地才會獲利,去乙地不會獲利,所以你已經準備好要去甲地。但就在出發前夕,你突然很想改去乙地,連你也覺得自己莫名其妙,可能你會跟朋友說:「好奇怪,我今天好想要去乙地。」這一類的情況,我覺得可能是業造成的。

在座有一位法師曾說,自己當年很快地做了出家的決定,是因為過去生串習所致;但我想要從業的角度解釋這件事情。雖然也與串習有關,但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過去生曾造過出家的業,或是曾經猛力地祈願,而祈願是一種欲求。由於業或是經常串習想出家的欲求,使得今生在看似無緣無故的狀態中,便決定走上出家的路。

大約九歲左右,那是我快出家但尚未出家之時,有一天,看到當時已出家的哥哥和另一位法師朝著我走過來,我生起一種很奇怪的感受,那感受至今我都還記得。那時的感受,跟現在只要讀到經典裡說到阿羅漢時,心裡產生的感受一樣。當時看到他們兩位的身影,就覺得他們非常莊嚴、調伏寂靜,內心非常地欽羡。說實在的,比起小時候,我現在更了解哥哥與那位法師的功德,但現在看到他們,小時候的那種感覺已不復存在。我想,也許當時要出家的業力在轉動,所以看到出家人的樣子就感到特別莊嚴,並生起嚮往的心。

有時我們會覺得某人是受到環境以及某些因緣的影響,突然做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但事實上,光有外緣根本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對於一個在本來成長的家鄉做著一般人做的事情、生活平淡無奇的人,很難辨識他的選擇是否受到業的影響。但有些人的人生,是突然間朝向非常奇怪的方向變化。探究他們之所以如此變化的原因,大概會發現,在這過程中,他們是突然有一種感覺出現,從而做出極大變化的人生決定。而這種感覺的產生,雖然也與暫時性的緣有關,但我認為主要的原因與業有關。

例如,去到一個從來沒想過的地方,做著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從事的工作。如果這工作是你周圍的人也有在做的事,有可能你是受到別人影響;但如果周圍沒有人在做這事情,但你卻很想做,恐怕就不是受到環境影響所致。

別人的故事,你們可能聽來會覺得沒有味道;但如果在自己身上發生很奇怪的情況後,再回想「奇怪,為什麼我當時會這樣做呢?」思考過後,可能就會有「的確有可能是因為業的緣故」這種想法,即使無法百分之百下斷語,但從自身的經驗去看時,就可能會有這種感覺。

以我為例,我的家鄉當時雖然有佛教徒,但完全沒有學格魯派的人,只有一些學噶舉與寧瑪派的佛教徒。我出生在一個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物質生活非常貧困。我的一切都乏善可陳,唯獨我遇到的師長,清一色都非常優秀又出色。如果只從我自己這方面來看,我會遇到這些好老師是完全沒道理的事,或者說,像我這樣的人,似乎不應該也不配成為這些老師的學生。如果我是個資質還不錯的人,值遇這些好老師似乎還有些道理;但像我這樣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的人,遇到的卻清一色都是好老師,不是很奇怪嗎?當我從業的角度思考這件事情,更加隱隱覺得在這些看似不合道理的事情背後,應該與業有很大的關係。

別的不談,教我藏文字母的啟蒙老師是薩迦派的,在他過世之後,他的家人整理老師留下的來經書,我才知道從小我看著他總是在讀的一本書,原來是《廣論》。這應該是我家鄉裡唯一的一本《廣論》,而老師應該也是我家鄉唯一讀《廣論》的人。教我藏文字母的老師,竟然是這麼絕無僅有的一位師長。在我家鄉的環境裡,大部份的出家人重視的都是修法儀軌,並不重視道次第或經論的學習。但我從小遇到的老師都跟他們不一樣。總之,雖然無法很清楚地指出那到底是什麼,但在這背後,似乎就是有著什麼,讓一切變得愈來愈不同。

佛教經論說,無論師長那方面如何,只要自己這方面如理依止,來世就會值遇好老師;反之,即便你的師長像佛一樣,但若自己沒有如理依止、退失信心,來世很難再值遇好老師。這樣說來,也許我前世的依師軌理做得還算可以吧。哈哈!

佛教經論說,由於業的影響,除了自己會有一些感覺外,也會使得別人心裡有某種感覺。例如,若我被別人幫助的業很強,則我周圍的人就會有很想幫助我的感覺。雖然經論裡這麼說,但要用理路證成這種說法卻很困難。不過現在我們在講的是,由於自己的感覺,而使得自己走運或不走運。如果這點可以成立的話,那麼,自己要產生什麼感覺,從而要不要對某處產生想去的欲望,與自己的心識有關;而心識產生什麼感覺,端賴自己過去曾在心識上安放了什麼能力,這個部份之前已經說明過了。這樣說來,走不走運與業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稍微用理路來說明。至於別人產生那種想要幫你的感覺,與你曾經造的業之間的關連性,只能以經典為根據,很難用理路成立。

走不走運與是否產生某種顯相有關,而顯相的產生是由業造成的,如此推導出的結論,就與前幾堂課做過的結論一樣。處在中陰階段時,對於即將投生之處產生一種顯相,而這顯相是由於業造成的,接著產生想去的欲望,然後就投生了。

※ 摘要:
  • 想去某處,是因為你對某處生起好的顯相。但所謂好的顯相並不是說它的形狀顏色好,而是一種感覺,覺得如果去那裡會很好的感覺。但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 由於心裡現起某種顯相,使得你產生想去或不想去的心,從而碰上或躲過某件好事或不好的事。
  • 有些人的人生,是突然間朝向非常奇怪的方向變化。他們是突然有一種感覺出現,從而做出極大變化的人生決定。而這種感覺的產生,雖然也與暫時性的緣有關,但主要的原因與業有關。
  • 自己要產生什麼感覺,從而要不要對某處產生想去的欲望,與自己的心識有關;而心識產生什麼感覺,端賴自己過去曾在心識上安放了什麼能力,這個部份之前已經說明過了。這樣說來,走不走運與業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稍微用理路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