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大師的行誼「多聞、勤修、離八風」

《兜率百尊》在「隨喜支」中說到宗大師是「濁世多聞勤修恆精進,有暇圓滿大義離八風」,特別對宗大師的行誼「多聞、勤修、離八風」修隨喜。宗大師不是只做一點聽聞,而是做了非常廣大的聽聞,《甘珠爾》與《丹珠爾》當然不在話下,連當時藏地智者們造的所有論著,他不但都讀了,也去聽受所有的過嚨與教授傳承並研讀這些經論。

宗大師的聽聞,並非只是聽過、得到傳承就算了,他會仔細研讀;在掌握經論意義時,他會對照前後文,研究這段論述從何而起、最後又做了什麼結論、話是對誰講的、同一位作者的其他論著說了什麼,之後才去判斷某段文字的意思。總之,宗大師用非常嚴謹的態度廣大聽聞。接著,對於聽到的內容,宗大師不會因為「這是我上師說的」、「這是大成就者說的」就直接相信,而是透過四理詳加觀擇、設法生起定解;透過廣大聞思成為大智者後,他離世索居,長期專一修行並生起覺受。

聖座對於「多聞、勤修、恒精進」非常強調,他說,如果只是多聞,什麼都只是概略地知道,不懂得如何把聽聞的內容用來實修或不去實修,容易由於自恃多聞而增長慢心,或成為墮黨的因緣。總之,多聞卻不實修,會使得多聞反而成為煩惱的助伴。然而若只精進地實修,但缺乏多聞,可能只緊抓整個道途的一個小支分而努力,甚至在顛倒道上努力一輩子,會有這樣的過失。所以,要多聞,也要精勤修習,兩方面都要兼俱。

佛陀曾說過:「多聞而生慢,是障礙;寡聞得靜慮,是障礙。」後者值得我們深思。對於「少聞但不實修」,我們比較容易了解它的過患何在,就像剛才說的,若聽聞得太少,會不知道該如何實修;但是,「得靜慮」表示該修行者的三摩地很好,聽聞很少但三摩地修得很好,是障礙,等於是在說三摩地很好,得到世間止觀的成就,得靜慮正行,得神通與預知能力,若在寡聞的情況下得到這些成就,反而是障礙,這是值得我們想一想的事。

我想,其中一個思考方向是,佛世時有一位印度大成就者名叫卓杰迦葉,他獲得有頂正行,門下有千位弟子。他與佛陀在同一個森林,也很喜歡佛陀,但他從來不聽佛說法,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解脫了,這個誤會讓他吃了很大的虧。另一個思考方向是,一個未徹底認識二諦、四諦的人若獲得神通與預知能力,很多人會對他生起信心、很聽他的話,並請他示道。別人問他:「要怎麼成佛?」由於他懂的很少,便跟別人講錯道路。別的不談,若聽到有人真正懂得四諦、二諦,而且為大眾開示,他知道後可能馬上會說:「那個人根本不怎麼樣,他說的不必聽。」由於他有神通,得到大家的信賴,他說的這種話就會很有影響力,對教法造成危害。所以佛對這種人的描述是:「寡聞得靜慮,是障礙,堪為魔器。」

以上談完我們要隨喜宗大師的「多聞」、「勤修恆精進」這兩大特質,接著看第三個特質「有暇圓滿大義離八風」。宗大師多聞、精勤實修,完全不是為了世間八風,而是為了弘揚教法,使教法久住。

斷除世間八風,一般而言屬於共下士道的內容。有位長駐西方弘法的格西說,他曾覺得用這一點來描述宗大師的功德,似乎太微不足道,但後來當他自己精進用功,才發現要做到「離八風」真的很不容易。精進讀經論,成為大眾眼中經典很好的人時,八風來了;捨棄今生安樂,專心到上山修行,只受用足以支撐身體的飲食,也不與人連繫,稱自己是捨棄一切的實修者時,八風又來了。他說,若真的好好思惟,就會知道斷除世間八法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宗大師做到了。

…20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