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路入心與持戒

請問悲桑老師,學了理路,就能成為理性的人嗎?

一般會說「智慧就像眼睛」,這種說法大家應該都知道;另一種說法大家比較少聽到,出自《具淨戒經》,這部經平常在做布薩時會誦。其中說到「如同無眼不見色,若無戒則不見法」,文中的「法」指的是法性、真相。佛陀說,就像沒有眼睛就看不到色,同樣地,如果沒有戒就看不到法性。除了這部經,還有《文殊根本續》以及宗大師也都這麼說過。只不過這些屬於極隱蔽法,一般人很難有能力可以重視到它。

我觀察自己,發現到一件事。我學經論,很習慣運用理路,但我發現我雖然有理路,但理路不入心,這些理路沒有刃。我去研究為什麼會這樣,後來發現,我有「心裡生起什麼欲望,就聽欲望的話做」這種習慣,而且,不論心裡顯現了什麼,我也都習慣把它當真,不只如此,我也習慣按照過去的習慣,按照社會一般的習俗,按照大眾的說法去做。不只是我,也許我們都有這種習慣。

以我看到的來說,我看到的是諦實成立;以大家看到的來說,大家都認為是諦實成立,從小開始就是這樣,而我又習慣聽從自己看到的,聽從大家都看到的,因此我學的理路沒辦法影響我。《具淨戒經》裡提到「若無戒則不見法」,所謂持戒,請注意,我說的不是「得戒」而是「持戒」。持戒的意思,其實是不聽從欲望而決定做與不做,判斷做與不做的標準是:做與不做的好處是什麼、佛怎麼說、必要性是什麼、理由是什麼。按照這些做決定,是戒;按照一般人怎麼說、習俗是什麼、自己一向習慣什麼、自己想要做什麼而做決定,是戒的相反。所謂戒的意思,是透過思惟必要性和理由,以此為基礎而做決定。一旦養成這種習慣,理路沒有就沒有,可是一旦有,無論多寡,凡是你知道的理路,就能影響你,就能入心。

道次第從依師軌理開始,就在做這種訓練。依師軌理的一個訓練是:就算看到師長的過失,也不表示它是真的。從這裡開始,透過各種理路養成習慣,最後修空性時,才有能力說「雖然顯現了諦實成立,但它不一定是真的」。說實在的,對於有諦實,能對它生起懷疑,都已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因為以前我們總把諦實成立視為理所當然,對於一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起疑,其實很不容易。

從這裡看釋迦摩尼佛,即使不從很高的程度談,只從一般的角度來說,他真的是一個對人的心理非常厲害的人。對於透過如何的前行與思惟訓練,而對後來要訓練的主題有如何的影響,他全部都非常清楚熟悉。

…202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