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成功

一般而言,做實修的人不算少,但實修道次第的人則不多,其中,先以略修的方法打底,稍微進步之後再做觀察修的人就更少了。別說真正做觀察修,連理解什麼是觀察修的人其實都很少。

以慈悲心為例,慈悲心是即使不承許宗教,以及包括基督教、印度教在內的各宗教都很重視的議題,佛教就更不用說了。然而,所謂慈悲心,不是只在嘴上講「願一切有情都離苦」的祈願之語,而必須是內心真正的一種體驗,在看到遭遇困苦的有情時,內心會有「願他能離苦」的想法。若在那種時刻沒有這種想法,最關鍵的原因是什麼?用什麼方法才能產生這種想法?以某個有情為所緣做止住修,應該沒什麼用。這個道理,你們應該是知道的。

總之,想想看,在看到一個人遇到困苦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願他能離苦」的想法?若是自己的手足或小孩遇到困苦,我們就會想「如果他能離苦該多好」。那麼,這兩種對象的差異在哪裡?在於我們對其中一種對象有慈愛,對另外一種對象沒有慈愛。那麼,為什麼會對另一種對象沒有慈愛?若要對他產生慈愛,又該做些什麼?對於剛才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要設法知道,而後對於知道的內容,要不斷透過理由去思惟。對於沒有生起慈愛的對象,透過這種做法思惟幾天之後,就能產生一點點的慈愛。只要肯繼續努力,經過五天、十天,兩、三個禮拜,改變就會發生,這是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就能知道的事,但光是這樣還不夠。

平常我們會為了事情能順利辦好而笑臉迎人,表現出一副很慈愛對方的樣子,但它是假的。不過,即使是真正的慈愛,也有從表淺到深層等很多不同的層次。要設法讓自己的慈愛心,從愈來愈深的心底產生出來,這必須靠實修才能做到。

其實瞋心也有從表淺到深層的差別。有些母親對孩子發脾氣時非常兇,氣到臉色變紅、大吼大叫,但她的瞋心並不是打從心底發出來的。在過往的社會裡,大家很能接受父母與老師打小孩,這是過去的習俗。在過去的時代裡,有時會看到老師要打學生,學生就趕緊逃跑,老師就在後面追。有一次,有位老師要打學生,學生逃,老師在後面追,追到一個山坡,老師與學生兩個人都跌倒了。才一跌倒,學生就喊:「老師,您有沒有受傷?」同時,老師則喊著:「學生,你有沒有受傷啊?」

從某方面來說,多觀察煩惱,應該很容易知道怎麼做觀察修。看一看煩惱是透過什麼方式愈變愈強,再把這個道理用在善的方面,這樣就差不多了。我在二十歲左右開始生病,也在那時候開始有了風病(類似憂鬱症)。後來,我觀察自己這個風病是怎麼產生的,發現我是在遇到一個、兩個、幾個困難後,便觀修自己遇到的這些困難,修到後來,我感覺自己的人生充滿困境,生起很強烈的感受。我在做這些觀修,但我並未注意到自己正在這樣修。這種情況持續幾個月,到後來,即使沒有任何理由,我會突然感到很不快樂,或明明只是小事,就能讓我陷入不快樂的低谷。

同樣的作法,只要它反過來操作就可以了。我那時是由於煩惱而不由自主地變成那樣,如果刻意努力,朝著讓自己快樂的方向操作,想著「我這也很好、那也很好」、「我遇到這樣的好事、那樣的好事」,這樣去觀修。只做一次沒有用。一一思惟自己的遭遇為自己帶來的好影響,持續思惟幾個月,到後來,你會在完全沒有理由的狀況下,突然就感到快樂,即使只遇到一個很小的事,也能讓你開心很久。不過,在做觀察修之前,必須先聽聞,做一點學習。既有學習又能觀修,則心要朝哪個方向改變,似乎就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了。

總的來說是觀察修,其中最必須努力的重點,是透過觀察修去修出離心、菩提心與證空慧這三主要道。然而,有這麼做的人,不只現在很罕見,連以前都有點少見。三主要道是文殊菩薩對宗喀巴大師說的重要口訣。宗大師在給自己的上師仁達瓦尊者的一封信中說:「對於慈悲心,現今一般人都只是祈願、稍微憶念一下而已,真正透過觀察修而產生體驗的人,近來已非常稀少。所以,那些所謂的高深大法要先放在一旁,先設法對於出離心與菩提心產生體驗。」其中宗大師還寫道:「我是把文殊菩薩說的話寫下來給您,而這些內容暫時請不要流通,因為一般人恐怕看不太進去,流通了也沒什麼幫助。」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恐怕就已經很少有人用觀察修的方法實修三主要道,現代就更不用說了。

對於觀察修的操作方法,以及透過觀察修如何改變內心,若有好好地去認識它們,並稍微嚐到一點味道之後,才會對於學習的重要性有感覺。若只在意止住修,就會覺得實修其實不太需要學習。對他們而言,佛說了那麼多經典《甘珠爾》,以及智者說的那些話語《丹珠爾》,它們似乎是只有博士才要讀的書,不覺得它們對於改變內心會有什麼幫助。

聖座嘉瓦仁波切每天早上兩點起床,先針對空性、業果、菩提心等科目做觀察修並產生力道之後,接著才修密。無論再忙,即使必須講法或在旅途中,每天依舊固定會用五小時做觀察修與讀書。任何行程影響都無法影響聖座,每天一定會用五個小時做觀察修與讀經論。

大約二十年前,聖座常說的是:「若能獲得解脫,那該有多好!若今生能獲得解脫,接下來我就可以舒服地睡大覺了。」那個時間點,可能正是聖座生起具量出離心的時候。之後他說:「雖然菩提心非常重要,但它有點難;但我覺得證得空性似乎是有點可能的。」直到大約七、八年前,聖座說他似乎證得了空性。之後,聖座結合《入行論》修菩提心,也說對菩提心有一種很親近的感覺。大概三年前,聖座說他生起具量的菩提心。

從上可知,在聖座共通的顯現中,他是透過努力實修,使得那些證量依次而產生。聖座是透過他的經驗告訴我們:「若你們也肯努力,這些事是你們都有能力做到,而且也是應該做的。」


…2023.9.30

附錄:2023嘉瓦仁波切東南亞請法團開示節錄

淨觀中,導師薄伽梵清楚在我眼前。他跟我說:「來。」我很高興到他面前,他對我非常慈愛,那時我身上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巧克力可以供養他。哈哈。佛陀非常慈愛我,我可不是在作夢,而是很清楚的淨觀。

我是世尊的學生,我聞思他的教正法,實修他的證正法,慈悲菩提心與空正見,我也多少產生了體驗,我成為這樣的人,這讓世尊非常歡喜,於是在淨觀中他非常慈愛我,這讓我生起無比的勇氣。我想著,我得到了佛的加持,心裡產生很強的這種感受。

一直以來,我是佛的學生,我是一個比丘。佛的教正法與證正法,我自己努力去實修,也努力說給別人聽,多少為大眾帶來了一些利益。時至今日,各位可以到各個有佛教的地區,而我,完全依著佛的心意,講聞佛的教正法,而證正法、三學,我自己努力去實修,也努力傳給他人,在這些事情上,我有多少能力,就盡了多少力。

佛陀雖已示現涅槃多年,但他的教證二法依然鮮活。在我這方面,做為佛教僕人,我以清淨的增上意樂,一直努力著,夢中,我很清楚自己可以活到一百一十多歲,所以我還有十年、十五年的時間,可以繼續為教法而努力,可以繼續服侍教法,請你們大家安心。

最重要的是,佛法,是要在自己的心中產生的。佛法不在寺廟裡,再莊嚴的寺廟都沒有用。只有好好增長自己心續中的三學,好好聞思經律論,讓佛的教證二法,在自己心續中鮮活地保留。用實修去成辦這件事情,這才是能讓佛陀歡喜的修行供養。

我生於西藏,得到法王之名,從小學佛,我一直很努力聞思修三藏、三學,還有十多年可以做佛教的僕人,這一路來,我很受益,祈願你們也這樣做。

佛法,不是光信就好,佛法是可以透過思惟而深信的。透過思惟,真正認識什麼是過失,消除它們。很重要的是,諸法自性空,所有顯現的法,尋找施設義找不到,那種不觀待、由自己方面而有的法是根本沒有的。只要好好思惟這樣的自性空的意涵,心生感受,一切法不如顯而有,所有由於執自方有而生起的心,那些貪瞋等心會漸漸消失,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事。

我以菩提心為主修,想著一切受苦有情,內心產生悲苦之感,透過「菩提最勝心者既生已,接引有情如我大恩親。欣然樂行最勝菩薩行,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這些文字,對菩提心生起很強的感受。再想著,雖然有由自方有的顯現,但只是唯名安立而有。我是如此地實修,如此以此二為主修。我每天都這麼做,很受益,身心都受益。

…20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