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5(上)

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有業,由業而有生。
三道生死輪,無初中後轉,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為因。


這兩首偈頌,以及之前講過的「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故非是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都是聖座經常講的偈頌。若做得到,給大家的《中觀寶鬘論》的偈頌要背起來,在學過它們的解釋後,看到文字就必須能解釋得出來;若做不到,至少這四首偈頌要背好,並且有能力稍微解釋。

以下先做字詞解釋。「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有業,由業而有生」的意思是,對於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或統攝為身與心,只要執蘊是由自方成立,執蘊是由它自己那方面成立,只要還有這種執取,就會有我執,會執我是由自方成立、諦實成立。有我執會怎麼樣?會造業,由於造業而再度投生。「由業而有生」這句在藏文裡有一個「又」字,之所以說「又」,之前的許多生,由於煩惱而造業,因此而投生,就像這輩子我們的投生;在這一次的投生裡,若繼續執蘊為實有,不去對治就這樣放著,我執就會繼續生起。若我執繼續生起,就又會造業,又會再度投生。如此持續地再投生、再生起蘊執、再生起實執、再造業,又再度投生……永遠不會結束。

所以《中觀寶鬘論》接著說:「三道生死輪,無初中後轉,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為因。」其中「三道」指的是煩惱、業,以及投生輪迴或說苦諦、苦,簡單說是苦、業、煩惱。而其中的苦不要僅理解為苦苦,若以高標準來用字是苦諦。總之,「三道」指的是苦、業與煩惱這三者。「無初中後轉」的意思是沒有初、中、後之分,因為這三者形成一個迴圈,既然是迴圈,就無法指出最初是從何開始,最終會在哪裡結束。若是直線的,才有可能指出何者是初、中、後。

無初中後轉」,煩惱、業、苦三者形成了迴圈,用喻來說,煩惱、業、苦三者形成的輪迴之圈就像旋火輪,手拿一個火柱不停地劃圈,便會看到一個圓形的火圈。為何看起來會是一個火圈?因為在每個剎那間,火點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看起來就成了一個火圈。總之,這三者就像旋火輪一樣,彼此互為因緣,「彼此互為因」,由前因產生後果,這果又成為另一者的前因,因此而循環不停,形成一個永遠不會結束的迴圈。

這樣說來,依於煩惱而造業,依於業而投生,成辦蘊體,成辦苦,依於成辦的苦又生起煩惱。以苦諦來說,有漏樂受也是苦諦,輪迴所攝的捨受也是苦諦,若以受來說是這樣。依於投生而領受三苦。終究的果,或說我們所用的最主要是受--苦受、樂受、捨受。依於生起了苦受而生瞋,依於生起了樂受而生貪,依於生起了捨受而生癡,如此生起三毒煩惱;由於生起煩惱而又造業,造了業於是又投生,又產生苦,由於是這樣的迴圈,所以結束不了。若是直線,無論再遠,總會有盡頭;但由於是迴圈,所以永遠不會結束。我們至今的情況就是如此。

我們必須切斷這個迴圈,但要從哪裡切才切得斷?有蘊體、有苦諦、有煩惱,而且不設法斷除煩惱,就這樣放著,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無法沒有業,無法不造業。只要放著煩惱不管,也有蘊體,這兩者只要都具備,就一定會造業,所以迴圈不可能從這裡切斷;有業,有煩惱,也讓煩惱繼續生起,沒有設法消除煩惱,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不投生,所以也無法從這裡切斷迴圈。那麼斷點在哪裡?有蘊體,有業,但有可能不生起煩惱,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在這裡,迴圈要從這裡切斷。

雖然現在我們有蘊體,有業,仍有辦法可以不生起煩惱,因為生起煩惱不單是因為有蘊體,僅僅有苦受不會生起瞋心,僅僅有苦受不會讓內心不快樂,僅僅有困境不會讓內心錯亂,內心會錯亂是由於其他的因。同樣地,僅僅有樂受不會生起貪欲,會生起貪心是由於其他的因;癡也是如此。即使有苦諦和業,不一定會生起煩惱,這表示會生起煩惱是由於其他的因,這所謂其他的因,正是我執,執我為諦實成立。有了執我為諦實成立的執取,煩惱才有辦法工作;若沒有實執,煩惱就無法工作,無法生起。由此可知,若要消除煩惱,就必須消除我執。

※  摘要:
  • 只要執蘊是由自方成立,就會有我執,會執我是由自方成立、諦實成立;只要還有我執,就會造業,由於造業而再度投生。
  • 煩惱、業、苦三者形成的輪迴之圈就像旋火輪,彼此互為因緣而循環不停,形成一個永遠不會結束的迴圈。
  • 即使有苦諦和業,不一定會生起煩惱。會生起煩惱是由於我執,執我為諦實成立。若沒有實執,煩惱就無法工作,無法生起。由此可知,若要消除煩惱,就必須消除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