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認識二諦

什麼是二諦? 所謂「無自性」是勝義諦,所謂「有」是世俗諦。所謂有,例如瓶、柱、苦諦、集諦、布施、持戒、忍辱等都屬於世俗諦,而這一切全都無自性,這是勝義諦,所謂二諦就是這樣的。為了清楚認識「無自性,有」而做區分時,就會講到二諦。所以,二諦的名相也是必須知道的。二諦是世俗諦、勝義諦。一般而言,外道也有二諦的名相,佛教的每個宗義也都會說二諦的名相,但所講的事例卻不一樣。

那麼,為什麼要談二諦呢?一般而言,把二諦做區分,談世俗諦時指著一類,談勝義諦時指著另一類,不論外道徒與佛教徒都有人這樣做,佛教徒中的毗婆沙宗與經部宗是這樣的;但上部宗認為所謂的二諦,並不是指著不同的對象而說,而是說在同一事物之上有兩種不同的體性。以瓶子為例來說,所謂瓶子,腹大、底平、能發揮盛水這個功用,談這些是在談世俗諦;而能發揮這種功用者—瓶,並未在事實上成立,它自己的體性是空的,這樣的空被稱為勝義諦。

所以,我們會這樣說「瓶的無自性是勝義諦,瓶是世俗諦」,就像這樣,全部都能這樣結合。例如佛的無自性是勝義諦,佛是世俗諦。這麼說來,之所以說一法有二體性,是說瓶本身由自方無;並不是說瓶由自方有,而瓶的空性則是去指著別的。瓶本身在事實上無,在事實上無就是瓶本身的體性,此其一。另一方面,這個在事實上沒有的,被稱為瓶,只是這樣而已。若講空性時指著別的,而講瓶時則指著在事實上有的某個,若是這樣就成為二,但並不是如此。而是在事實上沒有的那個,那個在事實上不是瓶的瓶,顯現出瓶的行相,所以才說是假,因為它有兩個體性。若是一個體性就不會有所謂的假。凡是看到的,提供給心什麼樣的行相,表現出什麼樣的外表若都是事實,若事實是什麼就表現出什麼,我們不會說這個人假;但他展現出一種外表,事實上做的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會說這個人假。就像這樣,瓶的事實是空,不是瓶;但在心上展現出瓶的行相,向我們顯現出瓶的行相,所以我們才說它是假。

瓶有兩個體性,由去看事實的心,由去看瓶的存在情況究竟如何的這種心去看,是空;但若不是看真正情況,只是概略地看的這種心,會說這裡有一個團團的瓶。這兩種心的看法不一樣,所以有兩種看法不同的體性。

認同大乘的佛教徒大都會唸《心經》。《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色本身在事實上不存在,當你去看它的體性是怎麼回事時,會發現它在事實上不存在;這樣一個在事實上不存在者,在我們的心中顯現為色,展現出色的外表,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聲即是空,空即是聲」,如此宣說二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