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平衡心

許多事物的缺點與優點,過失與功德,或說各種好的一類與壞的一類,有很多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但還有很多是我們不知道的,要多多去知道。知道這些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用,所以到了該用的時候,要能記得你已知道的這些各類事物的優缺點。

記得各類事物的優缺點,要怎麼用?以下結合六度來舉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六度屬於功德,其相反如吝嗇、不好好持戒、愛生氣、懶惰等屬於過失。知道這些,什麼時候該拿出來用?當我們批評某人、不喜歡某人、輕視某人時,是拿著某人的一個過失,而說「他很吝嗇,他很壞」或是「他很愛生氣,他很壞」,用他的一個缺點把他全面塗黑。此時,可以這樣想:「雖然他很愛生氣,但一點也不吝嗇。」有些脾氣不好的人思惟敏捷、不迷信、學問很好,有些則是不懶惰。雖然有脾氣不好這個缺點,但很多其他的缺點他都沒有。愛生氣的人,換一種方法形容,在六度的功德中,他缺了忍辱的功德。雖然沒有忍辱的功德,但他還有布施、持守克制貪欲的戒律、智慧很好、很精進。就像這樣,雖然脾氣差,但還有很多其他的功德是我們可以辨識的。

對自己也是如此。有時我們看著自己的缺點覺得無計可施,因此而感到怯懦,例如覺得自己脾氣很差可是又改不掉,或發現自己貪心很重、不聰明、經論都學不懂而感到怯懦時,可以這樣想:「雖然我有這幾個缺點,但其他的缺點我沒有,例如我不吝嗇、心地沒有不善良。」也可以從功德面去看,可以這樣想:「我不聰明,記憶力不好,但我的心地很善良。」或是「我的三摩地功夫還不錯」、「我很精進」等等。雖然有些功德你沒有,但仍有很多其他的功德,不必拿一個自己缺乏的功德讓自己產生怯懦感。

生起慢心時,其實也是拿著自己的一個優點,例如覺得自己很聰明、有學問而傲慢。此時,同樣的做法,可以想:「雖然我很有學問,可是我很吝嗇、心地不善良。」或是由於貪欲太重而無法好好持戒、很懶惰、很愛生氣……。想到自己雖然有某一個優點,但也有很多缺點,而且很多其他的優點自己也不具備,慢心就會靜息下來。就像這樣,知道很多不同的優點與缺點,並且加以運用,例如在自己產生怯懦感時,想著自己還有這些、那些的優點,也沒有這些、那些的缺點;生起慢心時,想著自己有這個、那個的缺點,而且其他的優點自己也不具備,如此透過思惟,調整自己的心。

除了對自己,對他人也可以這樣運用。看到某人的一個缺點,可以這樣想:他雖然有這個缺點,但很多缺點他並沒有。應該沒有那種齊聚一切缺點於一身的人,而完全齊備一切優點的,除了佛以外,應該很難有其他人。所以以上理路,適用的範圍應該很大。

問:運用這些方法的目的,是為了不要生起不好的心,要生起好的心嗎?

答:你這樣講也是可以,總之,希望心能安住在一個適當的狀態中,太高或太低都不好。心若能剛好放在適當的狀態,就稱為平衡。

問:所以,運用這些方法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平衡嗎?

答:是,快不快樂也跟會不會這樣思惟有關。知道在生活裡有可能會遇到的各種辛苦,在自己的生活遇到某種辛苦時,可以這樣想:生活裡有各種辛苦,我現在遇到了其中一個,但其他的辛苦並沒有遇到。這樣想過之後,由於遇到辛苦而不快樂的心情就會消失。同樣地,在由於覺得自己欠缺某種好事而悶悶不樂時,可以去想:雖然我沒有這種好事,但其他的好事我遇到了,此時心就會變得快樂。

必須知道各種情況,也要懂得把知道的拿出來思惟運用。只思惟一次沒有用,最好能刻意觀修,即使不能觀修,也要至少用幾天的時間,一有機會就稍微思惟一下。在這樣稍微訓練過自己的心之後,這些方法才能稍微看到效果。只思惟一次就想要消除煩惱,這是不可能的。

問:一般而言,批評自己才能進步,不是嗎?

答:若批評過度,根本不可能進步。

問:為什麼?

答:這是剛才說的,凡事都有個度,必須維持在平衡的狀態。批評過度,心怯懦了,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成。心一旦變得這麼退縮,就會失去力量。《入行論》[註1]講得很清楚。文中說到必須生起慢心,但不是煩惱的慢心,而是「我能」的勇氣。如果是一條死蛇,連烏鴉也能欺負;若是活的蛇,烏鴉就沒辦法欺負牠。同樣地,如果心完全失去力量,想著「我是不行的人,我什麼都做不成」,此時煩惱就能欺負你;所以要想:「我能做!我辦得成!」必須產生這樣的勇氣。

…2021.4.7




[註1] 《入行論》:「烏鴉遇弱蛇,行勇如大鵬;信心若怯懦,反遭小過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