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略說集諦(上)

一、集諦的體性

《現觀總義》第218頁集諦的體性:「二者集諦之體性,即安立為『有漏因時之分之輪迴所攝染汙品諦』」,意思是能產生自果-苦的印跡(作用)者,即是集諦。

二、集諦的分類

一般而言,其分類有業集與煩惱集二者。」集諦分為業集與煩惱集,用「業集」二字是因為業又分為是集的業與不是集的業。

(一)業集

 

1、說明業集


初者又可分為三,其中輪迴所攝福業……輪迴所攝非福業……輪迴所攝不動業。」業集分三,分別是輪迴所攝福業、輪迴所攝非福業、輪迴所攝不動業。其中第二項其實可以不加「輪迴所攝」,直接用非福業即可,因為只要是非福業一定是輪迴所攝,不過書裡既然這樣寫我們就照著用。但為了便於記憶,大家可以直接這樣記:業集分為福業、非福業與不動業。

再來看三種業集各別的分類。「其中輪迴所攝福業,又有引人與欲天二業。輪迴所攝非福業有:引三惡趣之三業;輪迴所攝不動業有:引色界與無色界二業。」輪迴所攝福業又分為兩種,分別是引生到人的業與引生到欲天的業;輪迴所攝非福業又分為三種,分別是引生到畜牲的業、引生到餓鬼的業、引生到地獄的業;輪迴所攝不動業又分兩種,分別是引生到色界的業與引生到無色界的業。

非福業與不善業的意思相同。不善業有很多,其中比較容易犯的業統攝起來有十種;十不善業包括了三種身的不善業、四種語的不善業,以及三種意的不善業。三種身的不善業是殺生、不與取、邪淫;四種語的不善業是妄語、粗惡語、離間語、綺語;三種意的不善業是把貪瞋癡三者中,朝不善方向力道較強的統攝為三,分別是貪圖心、傷害心、邪見。造十不善業、累積非福業感得的結果,嚴重的會投生地獄,中等的投生惡鬼,輕者投生為畜牲。以上說明「輪迴所攝非福業有:引三惡趣之三業。

輪迴所攝非福業的相反是輪迴所攝福業,或說是十善業,造了這些業會累積投生人與欲天的業。以上說明「其中輪迴所攝福業,又有引人與欲天二業。」以輪迴所攝的福業為基礎,修習止觀並獲得成就,雖然成為一個對色聲香味觸等不生貪的人,但此時並沒有獲得解脫,因為依然對我有貪,因而投生到上二界。以上概略說明「輪迴所攝不動業有:引色界與無色界二業。」至於細節,在解釋集業之理時會有較清楚些的說明。

 

2、說明集業之理


《廣論》第175頁:「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所有的業都是透過貪而造的,從所貪的角度來看可分為兩種,為了樂受而造的業與為了捨受而造的業。為了樂受而造的業又可分為兩種,「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第一種是因為貪著從色聲香味觸等外境得到的樂受,為了這些樂受而造的業;第二種,把從色聲等欲塵得到的樂視為過患,或說因為看見了壞苦的過患而對於這些外樂沒有貪欲,但對於修三摩地得到的內在安寧之樂生起貪著,為了這些樂受而造的業。
在以上兩種分類中,第一種「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又可再分為兩類:「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簡單說就是為了今生受用色聲香味觸等樂受而造業,以及為了來生能獲得安樂而造業。其中「來世諸欲樂」指的是來世能受用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塵之樂,以此為目標而造的業是福業。以上兩者的差別只在於為了今生與為了來生,但是同樣都是在追求欲樂。

為了今生不要生病、擁有錢財名聲、得到友伴而造的業,全部都是非福業,無法成為對來世有幫助的業;為了來世不要生病、擁有錢財名聲等而造善業,這些業會成為能享有人天安樂的因;若明白欲樂是壞苦、有過失,因此不對欲樂起貪心,但對於內在由於修習三摩地而生的樂受起貪著,基於這樣的貪欲而造業,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請看文。「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色界分為四層,造那樣的業可以投生到色界的第一至第三層;若不只對於五欲塵沒有貪著心,對於透過修三摩地而得的樂也沒有貪著心,而是覺得捨受很好,為了能得到捨受而造業,造下的便是投生到色界第四層與無色界的業。以上是根據世親論師的看法而說。請看文。「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以上說明投生於輪迴的造業方式,思惟並運用這些理路,可以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呢?「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若能運用以上這些理路對輪迴生起厭離心,便能以獲得解脫為目標而造善業。做得愈多,就會累積愈多的解脫之因,便能離輪迴愈來愈遠,離解脫愈來愈近。在同詞上,不會用「造解脫的業」這種用詞,會用「成為能夠解脫的因」這種用詞。

然而,雖說是為了解脫,但有些只是冠上解脫之名卻沒有真正的作用,例如剛才提到那些為了追求捨受而造業的印度外道,他們都說自己這樣做可以得到解脫,但事實上他們會投生到哪裡去呢?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包括三惡道、人、非天與欲天;在這之上是色界。投生到色界的條件就像剛才說的,脫離對色聲等欲塵的貪,在這樣的基礎下修三摩地,來世會投到色界。色界之上是無色界,投生的條件是,在能投生色界的基礎上,由於認為凡是見到色法、只要在心中顯現色法,就會傷害到內心的安寧,所以不可以讓色法在內心顯現,因而觀修虛空。在有止觀的狀況下觀修虛空,除了虛空之外什麼都不想,來世會投生無色界空無邊處。

以下說的觀修,都是在有止觀的前提下進行的。雖然以虛空為所緣而修,但這個所緣依舊是外在的境,他們發覺在這樣的狀況下,內心依舊會有不安寧的部份存在,便以內在的心為所緣修三摩地,這樣來世會投生到無色界識無邊處。雖然以內在的心為所緣,但依然是有所緣,他們發覺在這樣的狀況下,內心依舊會有不安寧的部份存在,所以要修似乎什麼都沒有,如此來世會投生到無色界無所有處。然而,雖然想著「什麼都沒有」,但此時依然有作意,依然有「什麼都沒有」這種作意,他們發覺這樣依舊是有過失的,所以連作意也不要有。說實在的,「連作意也沒有」到底是什麼,恐怕我們很難對這句話有概念。用這樣的方法修,會投生無色界的最高一層非想非非想處,又稱為有頂天。由於沒有對色的貪,所以死後他的心識不會像人或一般天人那樣進入粗分的色法;又由於他的心遮止了作意,所以不會生起任何作意,在這種狀況下,他也不會有各種分別妄念。得到這種結果,有些印度外道認為就是獲得了解脫。

因此,若希望能得到這樣的修行成果,在這樣的希求下持戒、修三摩地,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樣便累積了投生到無色界最高一層有頂天的業;但對外道來說,這樣做是在成辦能解脫的因,最後會帶來解脫之果。但佛教認為投生有頂天不是解脫,所以造的業依舊是投生輪迴之業。

所謂造業是什麼?以下舉例說明。要先說明的是,由於只是舉例,所以無法仔細顧及周延性的問題。某甲以瞋心為動機殺害了某乙,在某乙斷氣的同時,在某甲的心上就留下了某個力量。經論上有個很古老的譬喻,有一種老鼠在冬天咬人,被牠咬到的當時只會有一點痛,但其實鼠毒已經潛伏在身體裡,等到夏天打雷之後,當時被咬的地方會清楚地變成一個傷口,那時毒性才會發作。

除了這個古老的喻,也可以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用肺結核的例子來做說明。某人坐在一個開放性結核病人旁邊,透過飛沫被傳染了結核病。結核菌進入身體時,若這個人免疫力較低,不久後就會出現結核病的病症;如果這個人比較健康,結核菌被身體的免疫系統壓制而無法起作用,但它也沒有被消滅,只是潛伏在體內。幾年後,當這個人的身體變弱時,結核病就發作出來。

再回到經典裡老鼠的例子。心裡生起了瞋心,表示老鼠進到房間裡來了。若那時意識到房裡有老鼠,我們會小心,設法讓自己不要口出惡言、不要出手打人、不要做出傷害對方的事。若能這樣做,雖然老鼠進了房間,但牠咬不到我們;但若我們做出傷害對方的事,表示我們被老鼠咬到,鼠毒就留在我們心上了。故事裡的冬天用來比喻這輩子,夏天用來比喻這輩子結束、到了下輩子,那時鼠毒就會發作了。

再以傳染病的例子為喻。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是充滿病菌的疫區。在一般的地區,我們不會特別小心防範;但是進入疫區就會馬上戴上口罩,凡事都會很小心。同樣地,若心裡知道在某種情況下自己特別容易起煩惱,在快要遇到這種情況時就要馬上戴口罩。戴口罩,就是好好依止正知正念。

若發現自己在疫區時沒有把口罩戴好,懷疑病菌進到了身體裡,此時你會怎麼做?同樣地,發現自己生起了煩惱,而且也付諸行動,表示病毒已經進到身體裡了,此時你該怎麼做?你應該會立刻設法消滅病毒,在這個病還沒擴散到全身之前,趕快把它連根除掉。就算當時沒辦法立刻處置,等到晚上回到家,你會迫不急待地做各種補救措施,看是該吃藥還是打針。同樣地,每天晚上固定地行懺悔是很重要的事。

阿底峽尊者即便犯了很小的過失,都會立刻做懺悔。尊者當年從印度到西藏的路途很險峻,沿路充滿岩石和險崖。但他如果發現自己內心生起一個小小的過失,仍會馬上停下來,拿出隨身的佛塔做懺悔。各位如果注意看,會看見在唐卡裡,阿底峽尊者的身邊有一個小小的佛塔。隨行的人跟他說:「尊者,現在這段路實在很不好走,別在這裡停下來。走過這段險路,到前面平坦一點的地方時您再做懺悔好嗎?」尊者說:「萬一還沒到平坦的地方前我就死了,怎麼辦?」

善業也是如此。生起善心後做出了行為,便會在心上留下一個力量,往後在某一時刻裡,這個力量便會成熟感果。

※ 摘要:
  • 能產生自果-苦的印跡(作用)者,即是集諦。
  • 集諦分為業集與煩惱集。用「業集」二字是因為業又分為是集的業與不是集的業。
  • 業集分為福業、非福業與不動業。
  • 所有的業都是透過貪而造的,從所貪的角度來看可分為兩種,為了樂受而造的業與為了捨受而造的業。
  • 以某種動機做出了行為,便會在心上留下一個力量,往後在某一時刻裡,這個力量便會成熟感果。
  • 思惟投生於輪迴的造業方式,運用這些理路對輪迴生起厭離心,便能以獲得解脫為目標而造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