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與易

所謂難易,是個人的想法造成的差別,而不是由一個明確的標準界定難易。所謂難易,無法從對境的角度去區分。所以,若問:「證空性難嗎?」你們會怎麼回答?有人認為證空性很難,而且這種想法深入他的心,一旦有了「極為困難」的想法,他會很難提起強大的心力去努力,他會想「空性不是我這種人可以證得的」,然而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想法,是一種障礙。然而,有一種人覺得證空性很容易,他只是稍微思考,內心生起一種空朗朗的感覺,或對粗分空性有一點認識,以為這樣就是證得了空性。這種人聽到別人說「空性很難」時,有些人會馬上反省:「我覺得很簡單,但別人說很難,為什麼會這樣?」另外一種不會這樣反省,他就是覺得空性很簡單,這種人把「假空性」與「真空性」混為一談。還有一種人也覺得空性很容易,但按照他的理解去修,修了半天依舊沒有什麼成果,便認為自己受騙,而生起「佛法說的都是騙人的」這種邪見。總之,把空性想得太簡單或太難,都是不對的。

以應成派的觀點來看,談空性,是在談無自性。所以,所謂證空性難不難的意思是,證得無自性難不難。空性的意思,是觀待而有,「空」與「觀待」在說的是同一個意思,落點是相同的。這樣說來,在說「一切法無自性,是觀待而有」的同時,也要把這個概念用在回答「證空性難不難」這個問題。所謂「證空性很難」也是無自性的,空性並不是自性成立的難證,必須從觀待的角度來說空性難證。同樣地,若說證空性很容易,這個容易證得也不是有自性的。觀待於某者而說空性難證,觀待於某者而說空性容易證。證空性的難或易,都是從觀待的角度來說,並沒有自性的難與易。

例如,一個二十公斤的鐵塊,重不重?要把它拿起來,是難還是容易?對我來說,我會說好難。對於像我或一般的小孩來說,二十公斤非常重,要拿起它是非常困難的事;但對於大力士來說,他只要單手就能輕鬆地拿起來,然後扔得遠遠的。所以,拿起一個二十公斤的鐵塊是容易還是難,觀待於大力士很容易,觀待於我或小孩則很困難。不同的補特伽羅,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同樣地,證空性是難還是容易,這個問題對不同的補特伽羅,也會有不同的答案。一個前世已有很重的習氣、福德很大、慧力又很好的人,證空性很容易;對於前世沒種下空性習氣、福德很薄、慧力又很差的人,證空性就是很困難的事。所以,證空性的難易,必須觀待不同的補特伽羅才能回答,無法從自性的角度回答。

若成辦一件事要花五、六年時間,這件事算是難成辦還是容易成辦?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這是什麼事,必須觀待於這件事是大事還是小事,才能回答用五、六年的時間算不算長與難。如果花五年賺一萬塊,你大概會說:「哇,這一萬元賺得可真辛苦。」如果用五年的時間就成為世界首富,討厭你的人可能會說:「你這個大乞丐,竟然這麼容易地就成了有錢人!」這樣說來,對於相信證空性好處的人,相信透過證空性可以得到解脫與佛果的人,用十年、二十年、六十年的時間在空性上努力而得到成果,他一定會有「我怎麼這麼容易地就成功了」的感覺。

尼泊爾有一個小孩,他幾乎讀每個年級都被留級,別人一年讀一個年級,他大概要花三到四年才能讀完一個年級。當他終於讀完十年級時,政府頒了一個獎給他,嘉勉他強大的心力。終於畢業的他,上台領獎時已是一個中年人了。

一般而言,若是走小乘的路,愈快、愈容易地證得空性比較好;但若是想要利他的人,這又必須從觀待的角度來說了。很聰明,馬上就懂空性,以後在帶學生時,對於學生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無法馬上幫上忙,因為他不太有處理困難的經驗。有一位老師,他的慧力很好,寺院請他教書,他才教一會兒,看到學生都聽不懂,他馬上就說:「你們學不會啦,算了,不教了。」但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那樣一學就懂。所以,若自己在學習的過程裡遇到很多困難,不要失去心力,而要不斷地想辦法,看看要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愈多,解決問題的經驗就會愈豐富,以後在利他時,無論對方遇到什麼樣的疑難雜症,在你面前都能迎刃而解。這也是一種功德啊!

… 20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