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基礎知識】四諦概說

聖座嘉瓦仁波切經常從「緣起」介紹佛法,以下我也效法這種方式,從緣起的角度介紹四聖諦。緣起分為因果緣起與觀待緣起,因果緣起的範圍雖然很廣,但對於追求解脫的人而言,必須清楚認識的是兩種因果關係:墮入輪迴的因與果,以及脫離輪迴的因與果,亦即染、淨兩種緣起。墮入輪迴的果是苦諦,墮入輪迴的因是集諦;脫離輪迴的果是滅諦,脫離輪迴的因是道諦,由此展開四聖諦的論述。
 

一、四諦順序


若從成立的順序來看,應該是集諦在前、苦諦在後,道諦在前、滅諦在後,但為何佛陀先說苦諦才說集諦,先說滅諦才說道諦?佛陀說:「我是按照實修的次第講授四諦。」

就像《寶性論》[註1]講的,若想把病治好,必須先知道自己罹患什麼病,接著再弄清楚病是從哪裡來的,把生病的根本原因找出來。同樣地,必須先認識什麼是苦,然後探究苦的根本是什麼,也就是集諦。確認病因後,下一步是要確認這個病是有藥可醫,還是不治之症?以近代的例子為喻來說,它是像愛滋病那樣無法治好的病嗎?還是有藥可醫的病?確定這個病可以被根治,就相當於滅諦,這是第三步。辨識了病因,確認病因可除,就會開始進行各種治療。一旦確認解脫可以獲得,一切苦可以完全根除,接著開始實踐除苦的各種方法,按部就班地治病,這是道諦。佛陀便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宣說四諦。

 

二、略述四諦體性


苦諦是「由自因--業與煩惱--所產生的輪迴之法」;集諦是「能產生自果--苦諦--之能生的輪迴之法」;滅諦是「由道諦之力而斷所應斷的離繫,或說斷所應斷的那一分」;道諦是「能獲得滅諦的方法,以及獲得滅諦後持續存在的道諦續流」。

剛才說明滅諦時,用了「斷」這個字,由於日常生活裡我們也會用到這個字,所以必須再說明清楚。平常生活裡我們用的「斷」,大多只是暫時阻擋,例如戒酒,這也是一種斷,但無論戒得多乾淨,由於仍有死灰復燃的可能性,所以只能算是暫時的斷。但滅諦講的斷不是暫時斷除,而是連根鏟除。再者,由於應該斷除的內容很多,每斷一項,就有一個對應的滅諦。

以上概略說明四諦的體性。

 

三、在生活中運用四諦之理


雖然正式講這門課時,我會講得比較深細,但緣起或說四諦的道理,平常任何時候其實都可以用得上。如果不想要苦,就要去探究並斷除苦因;如果想要樂,就要去探究並實踐樂因。這個道理適用於粗分的苦樂,也適用於細分的苦樂,所以也可以運用在這輩子的事情上。

基本上,我們平常在遇到困難時,也會去追究原因並設法解決;想要快樂時,也會去研究獲得快樂的因並且付諸實踐。雖然我們有時會這樣做,但有時似乎完全忘記這個道理,在困難面前變得非常消沈。但是,這不是該消沈的事啊!困難也是依於因緣而產生的,這些因緣是怎麼產生的?有沒有機會消除?如果能,方法是什麼?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練習這樣去思考。

一般而言,應該沒有無法消除的困境;但從暫時的角度來看,若確定眼前的困難無法消除,由於再擔心也無濟於事,不如放寬心過日子。如果有方法可以解決,就要按部就班地消除苦因。如果什麼都不做,心只會愈來愈苦悶,這樣是不對的,應該設法把四諦的道理運用上去。無論大事或小事,都可以這樣用。不過這門課會把焦點放在更深細的層面,不會討論如何把四諦之理用來解決這輩子的事。

※  摘要:
  • 佛陀是按照實修的次第,講授四諦—苦集滅道。
  • 苦諦是「由自因--業與煩惱--所產生的輪迴之法」;集諦是「能產生自果--苦諦--之能生的輪迴之法」;滅諦是「由道諦之力而斷所應斷的離繫,或說斷所應斷的那一分」;道諦是「能獲得滅諦的方法,以及獲得滅諦後持續存在的道諦續流」。
  • 如果不想要苦,就要去探究並斷除苦因;如果想要樂,就要去探究並實踐樂因。這個道理適用於粗分的苦樂,也適用於細分的苦樂。
  • 若確定眼前的困難無法消除,由於再擔心也無濟於事,不如放寬心過日子;如果有方法可以解決,就要按部就班地消除苦因。



[註1] 《寶性論》:「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