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課-【集諦】集諦流轉次第-總說

依於我執而生起對我的貪,依於對我的貪而生起其他的貪,
由此而生起其他的煩惱,依於煩惱而造業,依於造業而投生於輪迴流轉,由此而領受一切苦。

《釋量論》說:「若彼見有我,當常著於我。由著愛於樂。由愛障眾過,見德而遍愛。我所彼成取,故貪著於我,爾時當流轉。」以下先做字詞解釋。

見有我」的意思是執為有我,此處指的是執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著於我」的意思是貪著我;「由著愛於樂」的意思是,由於對我生起了貪著,就會對於能成辦我的安樂的眼耳鼻舌身等內在諸根、界、蘊等生起貪著,也會對外在的色聲等生起貪著;「由愛障眾過」的意思是,由於對蘊體、根、諸根的對境等生起了貪著,便會看不見它們的過失,貪欲會把這些過失障蔽掉。一旦生起貪欲,就無法清楚看見內在諸根與外在諸境的過失。

見德而遍愛」的意思是,不只看不見它們的過失,還增益它們的功德,明明沒有的功德,卻看成有功德。由於已存在的過失被障蔽,不存在的功德被增益,使得貪欲更加增長;「我所成彼取」的意思是,由於貪欲更增長,就會因為「我要」,而去拿那些能成辦我的安樂的種種(去拿那些「安樂的能成辦者」);「故貪著於我,爾時當流轉」的意思是,在我們要去拿那些能成辦安樂的種種時,就會需要消除妨礙我們達成目標的障礙,由於這兩者(去拿、為了拿而消除障礙)而造了各種業。不只如此,貪欲還會滋潤已造的業。無論在將死之際或中陰階段,透過「我要這個」的貪著,滋潤已造的業,於是便成了「取」。所以,只要還貪著我,就會繼續在輪迴中流轉。

以上這段文,第一句是「我執」,第二句是「對我的貪」,第三句是「對於『我的安樂之成辦者』根等產生貪著」,第四句之後是「因此而去取」,四者的關係是依於前者而生起後者。總之,依於我執而生起對我的貪,依於對我的貪而生起其他的貪,由此而生起其他的煩惱,依於煩惱而造業,依於造業而投生於輪迴流轉,由此而領受一切苦。

另一種解釋方式是,只要有我執,在這個我執裡,就有對我的貪。這種解釋方式沒有用「依於」這個詞,於是「我執」與「對我的貪」就好像同時成立的樣子。兩種解釋方式不太一樣,應該都可以,也應該沒有對錯的問題。「由著愛於樂。由愛障眾過」由於對我有貪,便對樂生起貪著。講到樂時不要只想到樂受,而是包括一切的樂。「見德而遍愛。我所彼成取」由於對於樂產生了貪著,對於能帶來樂的根等,它們明明具有過失、沒有那麼大的功德,卻由於對它們的貪著而被障蔽,看不到它們的過失,增益了它們的功德,因為這樣才會去取。「故貪著於我,爾時當流轉」這句的解釋就跟之前的一樣。

剛才講到「①依於我執而生起對我的貪,②依於對我的貪而生起其他的貪,③由此而生起其他的煩惱,④依於煩惱而造業,⑤依於造業而投生於輪迴流轉,由此而受一切苦」,大家必須知道這五者的因果順序,知道若有前者就會產生後者,若沒有前者就不會產生後者。其中(《釋量論》所引偈頌)的最後一句,我會在課程裡,盡力對各位廣說。

再者,依於我執而生起對我的貪,因此而生起其他的貪,因此而滋潤業(使業成熟)於是投生,由於投生而產生一切苦。由上可知,貪在投生的過程裡扮演了兩個角色,一使促使造業,另一是滋潤已造的業使之成熟。

前後世存在,輪迴也沒有起點。無始以來我們為何會不斷受苦?是因為投生的緣故,這部份內容已在前幾堂課做了很廣泛的說明。為何會投生?是因為業與貪愛的緣故,這是接下來課程的重點。為何會造業?是因為貪、瞋、癡、嫉妒等各種煩惱而去造業,而大部分煩惱的根本都與貪有關。分析至此可知,問題的關鍵在於貪欲,在這個過程裡,貪欲的主要作用有兩個,促使我們去造業的主要原因是貪,滋潤已造的業成熟的也是貪。那麼,貪的根本又是什麼呢?貪有很多種,這些貪的根本是對我的貪;對我的貪的根本是我執。以上是集諦流轉次第。

在以上的這個次第裡,最難了解的是「投生是由於業」。至於「造業是由於煩惱」,只要研究自己的經驗,好好思考一下就會知道,它是透過經驗可知的道理。同樣地,「其他的煩惱是由於貪欲而產生」也是只要看自己的經驗,好好去思考就會知道,它也是透過經驗可知的道理。至於「其他所有貪的根本是對我的貪」,雖然與其他幾點相較是有一點難度,但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對我的貪的根本是我執」,所有的貪都是由於對我的貪而生,生起對我的貪是由於我執的緣故,這也很難理解,它是外道無法證知的一個關鍵所在,所以必須多花時間做一些解釋。其他的大多透過自己的經驗就可以知道。

各位必須要設法對於「在這個次第裡,後者是依於前者產生,若沒有前者就不會產生後者」產生定解。無論你的答案是肯定或否定,總之就是必須要有答案,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若沒有對此獲得定解,就不能說你真正了解集諦流轉次第。若不了解集諦流轉次第,對於該從哪裡砍斷輪迴,就無法在心裡引導出一個確定的結論,這樣一來,你對別人提供的方法就會沒有判斷能力。跟你講錯的道路,你會說:「喔,好的。」跟你講對的道路,你也會說:「喔,好的。」只能人云亦云,被別人牽著走,無法靠自己的智慧做出判斷。

不但必須知道集諦流轉次第,在知道之後還要去實修「依於前者會產生後者,若沒有前者就不會產生後者」。尤其是實修無我的人,必須對於「一切苦來自投生,投生來自業,業來自煩惱,煩惱來自對我的貪,對我的貪來自我執」要有確定的認識,而後去研究我執是否錯亂、是否有我,透過研究後確定無我,而後按照上述次第去實修,經過多次串習養成習慣。若要做比較廣泛的開展,就依十二緣起的內容去實修,老死由生,生由有,有由取……如此一直修到行由無明,而無明是錯亂的,用這樣的方法去修。這是廣泛開展的修法,若用簡略的方式修,就是剛才講的方式。

大量這樣修,會怎麼樣?獨覺行者由於經常這樣實修,在輪迴中的最後一生,雖然沒有老師教導,由於過去生養成的習慣,再加上持戒等因緣都具備了,他們在遇到困難時自然就會想:「困難是怎麼來的?是投生;投生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為業;業是怎麼來的?是因為煩惱;煩惱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為對我的貪;對我的貪是如何產生的?是依於我執產生的;到底有沒有我?沒有。」透過這樣的過程,就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得到阿羅漢果位。為什麼他們能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長期串習緣起、養成強大習慣的緣故。

※  摘要:
  • 依於我執而生起對我的貪,依於對我的貪而生起其他的貪,由此而生起其他的煩惱,依於煩惱而造業,依於造業而投生於輪迴流轉,由此而領受一切苦。
  • 貪在投生的過程裡扮演了兩個角色,一使促使造業,另一是滋潤已造的業使之成熟。
  • 必須要設法對於「在這個集諦流轉次第裡,後者是依於前者產生,若沒有前者就不會產生後者」產生定解。
  • 實修無我的人,必須對於「一切苦來自投生,投生來自業,業來自煩惱,煩惱來自對我的貪,對我的貪來自我執」要有確定的認識,而後去研究我執是否錯亂、是否有我,透過研究後確定無我,而後按照上述次第去實修,經過多次串習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