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課-學空性的重要提醒-從思考「離開蘊體,我在哪裡」談起

請思考:離開蘊體,我在哪裡?
 

想想看,離開蘊體之外,有沒有一個能獨立的我?所謂的「我」,在蘊體之外,能否另外指得出來?好好研究一下吧!如果不清楚,應該也可以這樣想:與蘊體體性相異的我,是否存在?認為沒有,認為在蘊體之外,或說與蘊體體性相異的我並不存在,有這種主張的就只有佛教了。其他凡是有宗義,凡是有研究我到底是什麼的宗教,全都同意有這種我存在。主張在蘊體之外沒有另外的我、無法另外指陳出我在哪裡、與蘊體體性相異的我並不存在,也就是說,如果要指的話,無法在蘊體之外指出來,這種主張就只有佛教有。然而,這種我到底存不存在,請各位自己去思考。

這是要請各位研究的事。你可以直接去思惟,也可以按照剛才的引導方式,在你覺得「我」的所在之處,一一辨識出哪些是地界、哪些是水界……到空界、識界,然後再問,所謂的我,如果要指,可以指出哪裡呢?可以用這種方法觀察。在剛才的觀察過程裡,其他的界都可以指得出來,那麼我呢?如果要指的話,你能指著哪裡說那是「我」?最後發現,我的可指陳處,並不在蘊體之外。

 

實修與讀經論必須並進


不論有沒有能力思惟,都要去思惟。若你自己都沒去思惟,期盼別人跟你講什麼是無我,覺得自己在懂得之後就會去思惟,根本沒有這種事。自己懂得多少,就按照所懂的內容去觀修,同時也去學經論;學經論時,一經對照,發現自己以為的理解其實很粗略,或是發現自己理解的內容並不正確。如此一來,所讀的經論,對你所理解的無我義慢慢地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實修的經驗會讓你對於經典所說的內容,有一些不同的理解與體會。如此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地進步。如果一開始沒有實修,只努力地學經論、與人討論、聽很多課,打算等自己真的準確了解後,才開始實修,這種做法應該不正確。
 

下下宗義是進入上上宗義的階梯


今天講的無我義,從中觀應成的角度來看,是粗分的無我;雖然如此,但如果不從這裡開始,根本不可能證得應成派主張的無我。若你說你不能接受下部宗義主張的無我,但完全可以接受應成派主張的無我,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就像你說不懂一、二年級的課程,但一學十年級的課馬上就懂,這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佛教的四部宗義中,對於無我的主張有粗細之分。這四部宗義雖然是不同的宗義,也都有他們各自的論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四部宗義,其實是一個人內心學習與進步的次第。不同意外道的主張,但還沒辦法進入更上一層宗義主張的理解,此時這個人就只是毗婆沙宗;再稍微進步後,會成為經部宗,再往上是唯識宗,如此程度漸漸進步,最後才會真正成為的中觀應成派。若以為四部宗義都是分開來講的,就像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不同的宗教主張一樣,這種看法不對。因為,若你想把佛法學得很好,不需要先學伊斯蘭教;為了把伊斯蘭教學好,不需要先學基督教;但佛教的四部宗義之間的關係不是這樣。雖然不需要把四部宗義的所有細節都完全仔細學過,但從粗分到細分地學習無我主張,以及按照次第明白各宗義最基本的主張,這是讓同一位補特伽羅內心能漸漸進步,智慧漸漸提升的階梯。因此一般都會說,下下宗義是邁向上上宗義的階梯。佛經也說:「最初學有部,經部亦如是,而後學唯識,其後示中觀。」其中,前兩個宗義在經文中沒有前後順序。總之,必須按照次第,教導所化機。

也許有少數一、兩個人,由於前輩子種過習氣,不但很聰慧,而且他的上師透過神通確定他過去已經學過,因而直接對他開示中觀應成派的見地,他就能直接真正理解。但這種人是特例,就像對周利槃陀伽直接說「掃塵除垢」,他就可以證得解脫一樣;一般的初修業者必須要按照次第學習,才能很穩當地在心中建立見地。

 

一個重要提醒:尋找找不到,不是空性


各位要知道,「能不能在蘊體之外,另指出我在哪?」透過研究這個問題,得到「無法在蘊體之外,另指出我」這個結論,其實只是邁向無我的道路而已,光是這樣,不算是理解細分的無我。

雖然現在我一直在跟大家討論「在蘊體之外,還能不能指出什麼是我」,一般在講中觀應成派的見地時,也會討論「尋找施設義可不可得」。然而,有人在得到「尋找而找不到」這個結論後,就覺得自己懂空性了,有這種想法的人非常多,一些所謂懂得經論的人,甚至有些格西也是這樣想,尤其是外國人,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非常多。我曾經遇到一位外國科學家,他說他在學習《中論》,需要一點幫忙。因為他說他在學《中論》,所以我就問他:「你認為什麼是空性?」他只從「尋找找不到」這個方面解釋空性。但在我的想法裡,這只是進入真正空性的一個方法而已,根本沒有碰到空性真正的核心。只是尋找而找不到,其實是非常粗分的理解,我說:「這種理解,連唯識宗也有能力這樣解釋;僅僅解釋『我不是能獨立實質有』時,也會講到尋找找不到。」但我講到這裡,他就生氣了。

在跟他表達以上看法時,我是非常認真的。因為我想,他想把空性探索的更深一點,身為科學家,他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做得到;若是沒有智慧的人,講再多也無法深入學習,所以那時,我是真心希望能幫助他走得更深一點,便這樣很認真地跟他說,但他聽了不高興。他說:「空性很簡單,我已經明白什麼是空性,只是對於《中論》講的一些內容有點不確定,所以才請你幫忙解釋一下。」他理解的空性,就是一般科學的解釋,把一個物質分析到最後,能指的就只有是質子與中子,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說他懂得什麼是空性。但這根本不是空性,只是進入空性的一個方法而已。

有一位格西說:「那些優秀的科學家,可以證得空性的。」但我說:「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並不真正認識心識的論述。不了解心識,就不可能明白什麼是『唯安立』,這樣又要如何真正了解空性呢?若他們要宣稱自己的那種看法是空性,這當然沒什麼不可以;但就是不可以說他們說的那種空性是中觀論典裡說的空性。」我與這位格西的看法不一致,也為此辯論了很多次。在多次辯論後,我覺得這個格西可能已經證得「尋找不可得」之理,也可能因此覺得自己證得了空性。因為,有一天,聖座嘉瓦仁波切與我們幾個人談話時,聖座說:「只是明白『尋找找不到』,並不是證得空性。雖然科學家在『尋找找不到』這個部分可以做很好的解釋,但這並不是證得空性。」那位格西聽了之後,有一點嚇一跳的樣子,那時我才知道,這位格西跟我做那麼多的辯論,應該不只是為了把這個疑議弄清楚,而是他心裡真的這樣想。

以上這個顧慮與提醒,對我們而言,是以後才要擔心的事,現在還是要先去找,看看在蘊體之外,能否指出所謂的我在哪裡。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剛才的提醒,是以後才用得到的話,但先講一下還是比較好。否則,明明只懂一點點,卻已為懂得了全部,這是自己吃虧。要知道不只如此,後面還有!理解還可以更深!對於《中觀》、《釋量論》這些論典,不該有「我都懂了」的想法。要知道,全世界最聰明的智者,他們常說的是:「這些論典,我讀了九次、十次、二十次。我在教,我在唸,我在看。」在這之後,他們才覺得自己對論典的理解愈來愈深。聖座嘉瓦仁波切至今都還在讀經論,都還會說「這我正在讀」。

自覺滿足,會讓自己吃虧。剛才說的那些,是未來,在很久很久之後,大家才用得上的提醒。在這裡先說,是在給各位打預防針。預防針要在還沒有生病之前就先打,一旦生病就很麻煩,若到那時我才提醒你們「光是這樣,不是空性喔」,這種直言的提醒,恐怕你們聽了會生氣。所以,必須在你們還沒生這種病之前,就先講一下,也許會有點幫助。

※  摘要:
  • 自己懂得多少,就按照所懂的內容去觀修,同時也去學經論。如此一來,所讀的經論,對你所理解的無我義慢慢地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實修的經驗會讓你對於經典所說的內容,有一些不同的理解與體會。如此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地進步。
  • 四部宗義雖然是不同的宗義,也都有他們各自的論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四部宗義,其實是一個人內心學習與進步的次第。從粗分到細分地學習無我主張,以及按照次第明白各宗義最基本的主張,這是讓同一位補特伽羅內心能漸漸進步,智慧漸漸提升的階梯。
  • 雖然現在請大家思考「在蘊體之外,還能不能指出什麼是我」,講中觀應成派的見地時,也會討論「尋找施設義可不可得」,但各位必須知道,從「尋找找不到」這個方面解釋空性,只是進入真正空性的一個方法,根本沒有碰到空性真正的核心。
  • 明明只懂一點點,卻已為懂得了全部,這是自己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