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課-【集諦】集諦流轉次第(七)為何對蘊體生貪-4

「猜我手裡有什麼」,是人們常玩的一種遊戲。若是跟小孩玩,掌心裡藏著的可能是糖果;若跟大人玩這個遊戲,可能會把掌心的東西換成金子。例如對一群人說:「我手裡有金子。」若大家相信了,你又說:「你們幾個打一架,誰打贏了,我就把手裡的金子給他。」這些人可能就會因此而打架。問問這些人為了什麼打架?因為對我手裡的東西起貪心,為了得到它,所以打架。他們是對什麼起了貪心?對「這隻手裡的黃金」起了貪心;但事實上我手裡什麼都沒有,我在騙人。

打架的人在貪什麼?可以說他們是對黃金起了貪心,因此而去打架、受傷、留下傷痕。同樣地,我們從過去到現在,所有由煩惱而造下的一切有漏業,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所受的一切苦,都是因為造業的方式錯誤才會受苦;而所有不對的造業方式,全都是因為煩惱而來;煩惱的根本是貪;一切貪的根本是「我」。而我們在貪的我,並不是在貪唯名言的我,雖然從所緣的角度來說,只是唯名言的我,但當我們說著所謂的「我」時,其實是我們心上顯現的能獨立實質有的我。所以,我們真正在貪的,是那個能獨立實質有的我,但事實上這種我根本不存在。就像好那些打架的人,在貪的是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黃金一樣。

若我們對「我」的認識與聖者講「我」時內心的認識一樣,就不會生起貪心;但我們真正在貪的是能獨立的我,而它事實上並不存在,所以我們就跟那些為了金子而打架的人一樣。無始以來,我們所做、所想都是這樣,明明完全不存在,但我們有了錯誤的認識,以為它存在,由之而產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苦,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這樣發生的。一切都只是因為誤會了、弄錯了。如果真的是無我,若能獨立的我真的不存在,情況就是這樣(無始以來,為了根本不存在的我而窮忙、窮受苦)。

所以,對於內心裡非常自然就顯現出來的這個「能獨立實質有的我」,覺得可以指出在哪裡的這個我,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思惟這件事,弄清楚,這非常重要。若它不存在,那麼,我們無始以來的作法豈不怪哉?由於一切苦的根本都是從這裡而來,因此,思考這種我到底存不存在就非常重要,這件事情非想不可、不想不行。

有這種心情後,才去研究無我,並弄清楚無我的種種粗細的分判,用這種心態去學習與研究,才是佛教經典說的學習無我的方式。若不是用這種態度,如果離開了對苦、四諦這些內涵的體會,光學所謂的「有無自性」、「尋找施設義可不可得」,其實就跟學科學、學西方種種學說的方式一樣。這樣會有幫助嗎?也許有一點,但也就只是這樣而已,無法帶來豐碩的成果。

若剛才說的這些內容,經過研究之後,你的心裡不斷得到肯定的答案,而後去追問到底是否有我,最後得到的答案是「無我」,即使你知道的無我,只是目前我們提到的無我,你也會有很大的改變,你的基本作法與方向都會改變。當你對「無我」有一點理解,在內心裡產生一點點感受,你很自然就會想到:我一直以為的我,原來是錯的;無始至今生起的煩惱,原來是因為弄錯而產生的;無始至今所造的業,原來是因為弄錯才造的;無始至今所受的苦,原來是因為弄錯才受的。這樣的想法一旦在你心中產生,你會知道:這個我執、內心裡的這個錯誤若不消除,無論用其他任何方法,都沒有辦法使自己獲得穩定的安樂。那麼,要如何消除錯誤?只有透過認識「無我」才能消除,此外別無他法。

當內心深處生起這種想法之後,你會對於開示無我義的世尊,即使只聽到「第一個開示無我義的是薄伽梵釋迦能仁」這幾個字,就會對他生起不同於以往的信心。一般來說,經典講到世尊的功德時,會提到他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以及很多的功德;但此時,就算他的長相不是如此莊嚴,甚至長得很醜、膚色很黑、身體矮小,你對他的信心也一點都不會減少,為什麼?因為第一個開示無我義的人是世尊。如果有這樣的體會,同樣地,對於第一位為你開示無我道理的善知識,你也很自然地對他生起信心,也自然會對他生起念恩之心。而後,你看到大多數有情,連「無我」二字都沒有機會聽到,也看到他們很努力地要獲得快樂,不但沒有成功過,而且還反其道而行,就會不由自主生起悲心;同樣地,對於這樣重要、能成辦安樂的因,也就是生起證無我慧之法,就會希望這樣的教法能在世間長住。

一旦生起對無我的體會,以上講到的那些好的想法,很自然就會在你心中湧現。如果沒有剛才講的那些體會與理解,在聽佛陀講的無我內容時,你可能會覺得很新奇,覺得這種論述很特別,似乎值得思考一下;或認為釋迦牟尼佛應該是很聰明的人,但也只會想到這些而已,不會因此生起信心、悲心或念恩之心等等,這些好的心都不會因此而產生。

※  摘要:
  • 我們說著所謂的「我」時,其實在說的是心上顯現的能獨立實質有的我。我們真正在貪的,是那個能獨立實質有的我,但事實上這種我根本不存在。就像好那些為了爭奪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黃金,而打得頭破血流的人一樣。
  • 如果離開了對苦、四諦這些內涵的體會,光學所謂的「有無自性」、「尋找施設義可不可得」,其實就跟學科學、學西方種種學說的方式一樣,無法帶來豐碩的成果。
  • 去追問到底是否有我,經過研究之後,最後得到的答案是「無我」,即使你知道的無我,只是目前我們提到的無我,你也會有很大的改變,你的基本作法與方向都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