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課-【滅諦】苦能除(一)回覆五個提問

前次提到,關於「苦能除嗎」的五個問題是「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雖知由愛不宣說,或說希求不生故」,意思依次是:若你說苦的續流無法斷除,為什麼呢?是因為它是無法改變、自性是常的嗎?還是雖然不是無法改變的常法,但沒有方法可以改變嗎?還是雖有方法,但沒有知道方法的人嗎?還是雖然有知道方法的人,但他不可能由於慈愛而對我們開示嗎?還是即使他開示,但底下的聽者無法生起希求心嗎?

對於以上問題,回答是「有因故由修,因對治盡故,由了知因性,知彼亦成立。究竟悲智二具故,種性具且欲樂故
[註1]」。
 

答覆第一題「苦是常,所以不能除嗎?」


首先看《釋量論》對前三個問題的回答是「有因故由修,因對治盡故」。它的前一段偈頌是「為何遍計說,諸過失無盡」。它的意思前面已講過,你說苦是不能消除的,為什麼?是因為「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註3]」嗎?若說苦不能消除的原因是「苦是常法」,這是不對的,因為苦有因。前一段提了五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苦是常法嗎?苦無法改變嗎?回答是:「有因故。」苦不是常,因為苦有因。
 

答覆第二題「苦沒有方法可除嗎?」


若說苦不能除的原因是「苦無法可除」,這是不對的,因為「由修,因對治盡故」。苦不是無法可除,苦的因是我執,我執的對治是證無我慧,實修「苦因的對治----證無我慧」可以消除我執,而「證無我慧是消除我執的方便」可以用理路成立。這是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
 

答覆第三題「沒人知道除苦的方法嗎?」


若說苦不能除的原因是「無人知曉除苦的方便」,這是不對的,因為「由了知因性,知彼亦成立」。「由了知因性」的意思可能是:了知苦因----我執是顛倒的自性,「知彼亦成立」的意思是:有人知道這件事[註3],這是可以成立的。這是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而「成立有證無慧者存在」這一點,只有當證無我慧真正在自己的心續成立時才能成立;如果自己對無我完全不了解,根本沒有能力講什麼「證無我慧是存在的」、「某人證了無我,某人未證得無我」之類的話。所以,要討論到底證無我慧是否存在,必須先設法在自己的心續裡有它;如果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無我,根本無從談起。
 

答覆第四題「雖知道除苦的方法,但他會沒慈愛而不說嗎?」


若說苦不能除的原因是「雖有人知曉除苦的方便,但他會因為無慈愛心而不說」,這是不對的。第四個問題是:知道離苦方法,又以慈愛為動機而展示這個方法者是否不存在?回答是:不是,因為可以用理路成立「悲智雙具者存在」。「智」指的是知方便者,「悲」指的是具大悲心者。其中,釋迦世尊以自力無顛倒地了知四諦的情況,而且他有大慈悲心,對於這一點,不只有歷史記錄,也有經典根據,更可以用理路成立。第四個問題其實是在問,悲智皆具者是否不存在?

剛才講完了第四個問題的回答:悲智皆具的示道者是存在的,因為可以用理路成立他的存在。這理路,在《釋量論》第二品中。

對於四聖諦的道理,不要只根據佛經就相信,而是以正直的心去檢驗,直到自己真正知道,包括證得細分的苦諦,證得它的根本是我執,證得我執是顛倒的,證得解脫是可以獲得的,也知道解脫的方法唯有證無我慧這一條道路。要這樣真正知道、證得四諦的道理,但這並不容易。細分的就不用講,連要真正在內心理解粗分的四諦之理,對我們也不是容易的事。要能做到,當然要有很好的慧力,這就不用說了,除此之外,還要能吃得了苦、精進、淨罪集資,必須要很努力,才能知道四諦真正的道理。那時,你會嚐到味道。這樣的人,才開始有話可說(才能開始講接下來的話);在還沒到這種程度之前,即使講,也很難懂。

當自己到了這種程度,再看看這個世界。現在資訊流通很容易,世界就變得很小。在這個世界的每個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別說是細分無我,也不談沒有能獨立實質有的我,這個世界所有有宗義的宗教,談的全都是「常一自在的我」,他們連「與蘊體體性相異我空」都無法證知。如果自己不知道什麼是無我,連「(其他宗教都)沒證得無我」這幾個字也不會用,因為那時自己心裡想的是「也許我與蘊體的體性是相異的」。但是,當你心裡確定「與蘊體體性相異我空」,產生這個定解時,才能說「他們(其他宗派)不知道這個實情」。雖然我與蘊體的體性並非相異,但是他們全部都不知道。雖然他們之中有很聰明、善良、也很想知道真相的人,但他們都不了解佛法裡所說的無我,即使只是最粗分的無我,在非佛教徒中,沒有一人知道。連粗分無我都不知,細分無我就更不用說了。之前提過,若不知粗分無我,根本不可能知道中觀應成派說的無我。

當你真正透過這個方式知道上述的情況後,對於導師釋迦牟尼此生的示現,在沒有老師、沒有特別學習的情況下,從二十九歲出家到三十六歲成佛,而後為眾生示道。他做的種種開示,不是依靠他力,而是依靠自力,這表示他的心續裡有這些經驗。若他的心續裡沒有這些經驗,要怎麼跟別人講這些內容呢?如果他只是一台放音機,只要放進錄音帶、按下播放鍵就可以了,但並不是這樣啊!他是人,話是從他口中說出來的。他說了很多的開示,其中若只有一、兩句是對的、是好的,這還有可能,但世尊說的開示並不是這樣,對此,只要有學四聖諦就會知道。四聖諦的關要都可以用理路成立,除了四聖諦說的獲得解脫的方法外,就沒有別的方法了。自己先要對於這些內容感到驚訝,而後才看,這些讓自己這麼驚訝的內容,世尊在沒有老師的教導下,自力對眾生開示,表示他自己心續中的確具備這些經驗。以上,是很粗略地解釋如何以理路成立(世尊具備智功德)的方法。

 

答覆第五題「雖有人教除苦的方法,但我不可能生起想離苦的心嗎?」


再看第五個問題。若說苦不能除的原因是「雖有人宣說除苦的方法,但我們不可能對離苦有希求心」,這是不對的。我們不可能生起希求解脫的心嗎?不,我們會對解脫生起希求,因為我們有種性。

何謂種性?毗婆沙宗與經部宗有他們對種性的看法,但他們應該不會說是佛種性。但要說是什麼的種性?解脫的種性嗎?可能要這麼說。唯識宗與中觀宗對種性的論述,都有各自的看法。此處可能先不要深究,最好只停在「具種性」這個答案就好。

回答中的「因為希求安樂故」這個理由,不確定《釋量論大疏》裡有沒有。之所以提出這個理由是「欲樂不欲苦」,基本上,我們都很自然地不要苦,包括病痛、困難等我們都不想要,因為有這種不欲苦的心,一旦認識到生是苦的因,自然就會生起「若能脫離這種生該多好」的心,會生起這樣的希求心。那麼,若問到「有沒有可能認識生是苦因」,回答是:「認識,來自於『去認識』。」若你跟我說「『生是苦因』是無法認識的」,我會跟你說:「你來,我們談談。」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若是能認識的,一旦認識,知道了一切苦的根源是什麼,而我們都不想要苦,便很自然會想脫離苦因。

同樣地,一旦生起「我不想要這種生」的心,知道這種生產生的根本是煩惱,自然會生起「若能脫離煩惱該多好」的心;一旦生起不想要煩惱的心,知道煩惱的根本是我執,便會生起「若能脫離我執該多好」的心。所以,可以透過以上的論述,成立想要離苦的心是可以產生的,「由於不欲苦,欲樂之故」。而我們基本上都想要離苦得樂一事,不須要用理路成立,我們很自然就有這種心。總之,我認為,可以透過以上論述成立我們可以生起希求解脫之心。

※  摘要:
  • 若說苦不能消除的原因是「苦是常法」,這是不對的,因為苦有因。
  • 若說苦不能除的原因是「苦無法可除」,這是不對的,因為苦的因是我執,實修「苦因的對治----證無我慧」可以消除我執。
  • 若說苦不能除的原因是「無人知曉除苦的方便」,這是不對的,因為有人知道苦因我執是顛倒的。
  • 若說苦不能除的原因是「雖有人知曉除苦的方便,但他會因為無慈愛心而不說」,這是不對的。因為可以用理路成立「悲智雙具者存在」。
  • 若說苦不能除的原因是「雖有人宣說除苦的方法,但我們不可能對離苦有希求心」,這是不對的。我們會對解脫生起希求,因為我們有種性。

[註1] 前四句出自《釋量論》,後兩句出自為悲桑格西依賈曹傑尊者在《釋量論大疏》文意所造。

[註2〕 整段文的偈頌是「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為何遍計說,諸過失無盡? 有因故,由修,因對治盡故,由了知因性,知彼亦成立。」

[註3] 這件事指的是「我執是顛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