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道次第與阿底峽尊者

道次第三字的含義
 

聖座嘉瓦仁波切經常說,佛教見地的基礎是緣起。緣起有三種,第一種因果緣起的意思是,無論外在事物或內在心識,若具備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因,再加上努力,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表示你準備的因或者有錯誤,或者不完整,或者順序不對,再不然就是不夠精進。只要具備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因,再加上精進努力,絕不可能沒有結果。

同樣地,要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首先必須知道無誤的因是什麼;而且,光知道某個因無誤還不夠,必須完整知道所有的因才行;在完整的基礎上,還必須有正確的順序。如果以上的條件都具備,剩下的就看自己願意投入多少努力;除非不肯努力,否則不可能沒有成果的。

以上說的正是道次第三字的意義。道的意思是無誤的道,次第的意思是次第決定或說正確的次第,而這個字同時也代表完整的意思,正因為項目很多,所以才需要排序。由此可知,道次第的意思就是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道路。

我學了一些道次第,也讀了一點大經論,我常想:「只是我沒能力做而已,但要做的就是這個啊!」這種感覺,就好像眼睛看到食物,只是放得有點遠,而我沒能力走過去吃,但因為很想吃,所以看著食物不斷地流口水,哈哈。

在座各位有些已經學過道次第,有些或許未來會學道次第。在學習道次第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佛經或道次第的內容有哪一點不是成佛的因,或者多餘、或者少寫、或者你覺得不一定要依照道次第裡寫的順序、換另一種次第也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總之,若你認為這條道路不是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成佛之道,都歡迎你帶著理由來找我,我會盡力跟你討論。

在內心確立道次第是一條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成佛之道,這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唯有產生這樣的確認,才會生起不退轉的心。要生起不退轉的心,必須投入時間學習,這種心只要肯學就會產生,沒學就不會有。一旦你確認道次第就是該走的路,就會很清楚:不論是誰,也不論眼前有沒有能力做得到,反正該學該做的就是這條路!你的心會生起這種確信與決定。

 

阿底峽尊者與道次第


根據歷史記載,早期西藏佛法曾經非常清淨純正,但後來衰頹了。以阿底峽尊者尚未入藏前的情況來說,當時有些人認為學佛只要持戒就好,不必學習也不必實修;有些人認為學佛只要學經論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有人則認為學佛只要修靜慮、三摩地,所以不重視學習與持戒;有人認為自己是咒乘行者,所以只學咒乘典籍,完全不碰顯乘經論;有人認為咒乘源自印度外道就完全排斥,只學顯乘經論。總之,當時在藏地這些不同的修行主張,彼此矛盾的情況非常嚴重。

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來。當時印度境內有很多大智者,阿底峽尊者的地位最崇高,就像現今聖座嘉瓦仁波切一樣,可想而知,要請他長期住在西藏講學並不容易。當時邀請他的是智慧光王與菩提光王,這兩位前後任國王彼此是叔姪關係。為了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他們竭盡一切努力,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智慧光王最後因此死在獄中,臨終前留了一封遺書託人帶給阿底峽尊者,信裡寫道:「我死而無憾,但請您務必前來西藏!像我這樣生於邊地的一個人,都可以為教法與有情義利如此捨命,如果還無法得到您的悲心觀照,我也無話可說了。」這封信寫得很沈重,繼位的菩提光王持續嘗試各種辦法努力,再加上其他因緣條件的配合,終於如願把阿底峽尊者請到西藏來。

為何當時一定要請到阿底峽尊者,才能解決西藏佛法的困境呢?第一是因為尊者精通教法,從印度外道到佛教內部所有派別,包括大小乘與顯密一切教法,阿底峽尊者都非常精通;第二是因為尊者實修的證量極高;第三是因為尊者的內心非常善良,任何人一見到他,內心都會變得很平靜,即使不認識尊者,初相見時就會忍不住對尊者雙手合十。因此這兩位藏王相信,這位師長一定能解決當時西藏教法的諸多困境。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明白當時西藏佛法的諸多問題後,在菩提光王的祈請下寫了《道炬論》這本書。

在《道炬論》這本書問世前,道次第的教法就已經存在了,因為道次第本來就是從佛陀傳下來的教法,阿底峽尊者本人也在實修道次第,其他祖師們同樣也是;只是,冠上「道次第」 這個名字並廣為人知,是從阿底峽尊者開始的。從此之後,西藏佛教內部水火不容的諸多矛盾,包括顯密之間、大小乘之間互相排斥等問題因此迎刃而解。大家終於明白,凡是佛說的教法,都是對一位補特伽羅而言必須實修的內容。

學習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白:不論過去或現在,若不學習道次第,就會有上述在西藏佛教界曾經發生的問題。以為學佛只要學咒乘,或是只要修禪定,或是只要上課學經論,然後轉述給別人聽,或者片面抓住佛經裡說的某種投生淨土的方法,覺得學佛只要這樣就夠了。這些作法都有所偏廢,因為它們都只把心思投入某個單一項目中,忽略完整的成佛之因。但如果能學習道次第,就能完整統攝所有的佛語,知道它們都是想要成佛的人必須實修的內容。

當時西藏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大智者寶賢譯師(大譯師仁欽桑波)。聽到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的消息時,他想:「都說此人是從印度來的大智者,但應該只是跟我程度差不多的人吧!」雖然半信半疑,但遠來之人總是客,所以寶賢譯師還是出面迎接,延請阿底峽尊者到寺院裡去。進了大殿,裡面有很多尊佛菩薩的塑像,阿底峽尊者每拜見一尊佛菩薩像,就流暢地唸出一首不同的四句偈禮讚文。這些偈頌的文詞既優美,主題又與尊者正在禮拜的對象搭配得天衣無縫,內容又極為圓滿。寶賢譯師問:「請問這些禮讚文是哪位大師、在哪個時代撰寫的呢?」尊者回答:「是我剛才即席創作的。」此時寶賢譯師才開始覺得,眼前這個人似乎不是一位太簡單的人物。

到了晚上,他們兩位都沒有睡覺,各自做實修。寺院的大殿有三層,阿底峽尊者看到寶賢譯師上半夜在第三層殿修法,中夜到第二層殿,到天快亮時就換到第一層修法。

其實在這個晚上之前,尊者覺得自己似乎不必來西藏,因為在與寶賢譯師談話過程中,尊者發現自己懂得的,譯師幾乎都懂,所以他跟寶賢譯師說:「西藏既然有一位像你這樣的大智者,又何必找我來呢?」但在半夜裡看到這樣的景像後,尊者問譯師:「昨天晚上,你是在做什麼呢?」原來,寶賢譯師是在做密續的實修。密續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與無上瑜伽部,譯師答道:「我在最上層修事部的法,中層修行部的法,如此等等。」阿底峽尊者聽了之後說:「大譯師腐爛了!你這樣不行。」譯師問:「那該怎麼做呢?」尊者回答:「應該要把佛陀所有的教言,整合為一位補特伽羅在一座中就能實修的法才行。」

阿底峽尊者講的這段話,我想也許是這個意思,舉例來說,某人同時罹患風病、膽病等幾種病,寶賢譯師的修行方法,就像是把這些病分開醫治一樣,下午吃治膽病的藥,晚上吃治風病的藥;而阿底峽尊者說的,在一座中把所有佛語整合起來做實修,就像吃下綜合藥丸一樣,只要吃下它,無論對什麼病都有幫助。由於道次第統攝顯密、大小乘的精華,只要結合道次第而修,在一座修行就能把一切佛語包括在其中。我猜想,阿底峽尊者跟寶賢譯師說的修行關鍵,或許是這個意思吧。

尊者講了這個修行關鍵後,寶賢譯師才終於向尊者請法,在此後的十年間足不出戶,專心修行直到辭世。

※ 摘要:
  • 佛教見地的基礎是緣起。其中「因果緣起」的意思是,無論外在事物或內在心識,若具備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因,再加上努力,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 道次第的意思就是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道路。
  • 在內心確立道次第是一條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成佛之道,這是很重要的事。唯有產生這樣的確認,才會生起不退轉的心。
  • 西藏佛教內部,曾有顯密之間、大小乘之間互相排斥等問題。讀阿底峽尊者的歷史時,我們應該明白:不論過去或現在,若不學習道次第,就會有上述在西藏佛教界曾經發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