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道次第複習

考題一:三士夫的目標是什麼?
 

下士夫的目標是人天安樂;中士夫的目標是解脫;上士夫的目標是成佛。

從目標的角度來看,也是有順序的,不過這個主題會涉及一點宗義的概念。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說,要成佛必須先解脫,以大乘行者來說,到八地時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所以,如果依照應成派的看法,成佛之前必須先解脫;要解脫就必須獲得暇滿身,若投生到無暇處獲得無暇身,完全無法成辦解脫,而暇滿身或說增上生,正是殊勝下士夫的目標。所以,從目標的角度來說,三士道之間的順序是決定的。

 

考題二:三士夫各自的所斷是什麼?


下士夫是十惡業,中士夫是煩惱障,上士夫是所知障。

剛才是以「得」的角度來說,接著從所斷的角度來看,三士道的次第也是決定的。根據中觀應成派的看法,所知障是煩惱的習氣,或說是我執的習氣。習氣分為幾種,此處習氣的意思,若用譬喻來說,就像曾經裝過大蒜的容器,雖然已經洗乾淨、沒有大蒜的殘餘,但還是有大蒜味。同樣的,雖然斷除了我執,但還有一些殘留的餘勢,它是我執的習氣,也是應成派主張的所知障。

下士道所斷的十不善業,指的是生起了煩惱、自己被煩惱控制後,做出身口意的種種惡行。聖座說,我們的現狀就像煩惱的奴隸,凡是煩惱下的命令,我們都會完全服從、立刻照辦!煩惱叫你去打人、去說謊,不管煩惱說什麼你都全盤接受。我們無法視上師為上師,卻視煩惱為上師,對煩惱完全依教奉行、甘心為煩惱的僕人。

在這種狀況下怎麼可能消滅煩惱?處於完全聽命於煩惱的狀況下,根本不可能消滅煩惱。要完全根除煩惱,第一步必須不再聽從煩惱的指揮,就算生起了煩惱,煩惱叫你做某事,至少要跟煩惱說不,要跟他說:「你叫我做的事是錯的!照著你的意思做我會吃大虧。」要像這樣提出理由跟煩惱抗辯、向他抗議,不再讓自己受煩惱控制。這樣做,就是在持守斷除十不善業的戒律。

所以,必須先斷除十不善業,之後才能消除煩惱本身。煩惱消除後,還會餘留一些氣味,下一步才是消除這些氣味。由上可知,從所斷的角度來看也有這樣的次第關係。

一般而言,我們會說佛陀教導大家要對敵人修忍辱、修慈愛;但我認為善待敵人並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希望我們跟敵人戰鬥、殺他個片甲不留,就算沒有能力對抗它,也絕不跟敵人低頭!面對敵人要有強烈的傲慢心,無論發生什麼,就是不跟敵人低頭。但是,要認清敵人是誰,敵人是煩惱。必須用很多的理由,去思惟煩惱為什麼是敵人,在心裡建立確定的認識。

就像你很討厭某人、一心想著他有多壞時,你會從各方面想到他的壞處與缺點,同樣的,要從各方面去想煩惱的過患,包括煩惱為我們這輩子帶來很多困難與傷害,而且這些傷害還會延續到來生,無論對個人或社會都造成傷害,只要還沒解脫,煩惱都會不停地傷害我。如此一再觀修,最後你心裡會把煩惱視為不共戴天的大仇人。目前為止,我們並不認識敵人;直到生起這種心,才算真正認清了敵人。

只要認清原來敵人是煩惱,實修就容易了,因為你只要把平常如何對待敵人的方法拿來對待煩惱,就是在實修。你可以看看有魄力的人都怎麼對抗敵人,或者參考自己平常對待敵人的方法,就用同樣的方法,只是把對象從外在的敵人換成內在的煩惱,這樣就是實修了。

性格很強的人就算鬥不過敵人,也咬著牙完全不肯低頭,甚至會叫出聲來說「我絕不跟你低頭!」就像《入行論》說的:「吾寧被燒殺,或遭斷頭苦,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只要多思惟煩惱的過患,就會生起這樣的心力;一旦生起這樣的心力,無論是對抗煩惱或要清淨持戒,都難不倒你了。但若缺乏這種勇氣,一旦被別人威脅「如果你不做壞事,我就殺你」,大概就會屈服。然而,在外在行為不得不屈服時,內心至少要繼續抵抗道:「這個混蛋逼得我不得不做壞事,但是,等著瞧,我一定會找到辦法對抗你。」要在心裡完全不認同這件事。我們現在是初修業者,有時會身不由己地在煩惱的控制下做錯事、說人壞話,在那時至少心裡要想著:「這樣真不應該!我做錯了!我要慢慢改過,總有一天我要做到!」就算做不到,心力也不可以退!

就像格西奔公甲的故事一樣。有一天他很仔細打掃佛堂,把供物擺設得非常莊嚴。做完之後,坐下來看著這一切,他問自己:「我為什麼這樣做呢?」原來那天有施主要來,他發現自己心裡隱隱有個念頭「如果能得到施主的好感,他給我的供養就會變得比較好」。發現這個念頭後,奔公甲說:「哎呀!他來了!」接著就從垃圾堆裡抓起一把灰,直接撒在供品上,又把整個佛堂弄得髒兮兮的。施主來的時候,奔公甲就坐在滿是塵土、沒有整理的佛堂裡。

奔公甲在做什麼?他在對抗煩惱。從表面來看,奔公甲在供品上撒灰塵,但當時一位大成就者帕單巴尊者以神通力知道了這件事情後,他說:「所有的供養裡,今日奔公甲的供養最殊勝。」

還有一次在薈供的時候,施主供養了看起來非常美味的酸奶。裝酸奶的容器看起來很小,負責舀酸奶的僧人,發給每個人的份量都很多。坐在後排的奔公甲看到了,心裡想:「輪到我時,恐怕就發完了。」發現心裡有這種想法,奔公甲又說:「哎呀!他來了!」等輪到他時,奔公甲就把碗倒蓋在地上,打飯的僧人說:「請用酸奶。」奔公甲說:「那個壞傢伙,剛才已喝酸奶喝飽了!」怎麼樣都不讓自己喝酸奶。

作風稍微強捍一點的人,不但不會跟敵人低頭,還會想著要把對方殺了。同樣的,應該要把煩惱殺掉、連根鏟除才對。不能只以不被煩惱控制為滿足,還要把煩惱徹底消滅才作罷干休。

就像恨透某個敵人時,不只會殺了那個敵人,而且也會殺掉他的孩子、燒毀他的房屋;對待煩惱就該用這種態度,斬草除根,把煩惱殺到完全沒有殘餘的勢力,連名字都不剩。如果用佛法名相來說,那就是不只消除煩惱,要連所知障都除得乾乾淨淨。
我們很難做到不批評,別說對一般人做不到,很多時候連不批評自己的師長都做不到。說實在的,如果真的要批評,就應該批評煩惱;跟朋友聚會講人壞話時,應該要講煩惱的壞話,不停指責煩惱做錯這個、又做錯那個,不斷地罵他、說他壞話、直到他無地自容為止。

從所斷的次第來說,首先要斷除的是十不善業,第二是我執,第三是煩惱習氣,以上是用應成派的觀點來說;若用自續派以下的觀點來說,所斷的順序首先是十不善業,第二是補特伽羅我執,第三是法我執。聖座講經時經常引用《四百論》說:「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非福業」指的十不善業,首先要做的是遮止十不善業,接著應該要斷除我執,「一切見」指的是由我執而來的習氣,最後連它們也要都斷除。以上根據應成派的看法而說。

我手上這本《四百論》,在「後斷一切見」這句話的旁邊,用鉛筆寫了幾個字,有可能是聖座講法時我寫下的筆記,他說,「一切見」若以自續派以下來說是法我執,以應成派來說是煩惱的習氣。

以上三士道的次第,佛陀在《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裡也有說。陀羅尼自在王是一位菩薩,他向佛陀請益,佛在回答時說了上述的次第。此外,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等也都有這麼說。

總之,由目標的角度來說,只追求增上生的是下士夫,只希求解脫的是中士夫,希求無上菩提的是上士夫。以上內容,阿底峽尊者在《道炬論》裡,分別各以一個偈頌做了說明:「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樂,但求自利益,知為下士夫。背棄三有樂,遮止諸惡業,但求自寂滅,彼名為中士。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盡者,彼是上士夫。

※ 摘要:
  • 下士夫的目標是人天安樂;中士夫的目標是解脫;上士夫的目標是成佛。
  • 下士夫的所斷是十惡業,中士夫的所斷是煩惱障,上士夫的所斷是所知障。
  • 只要認清原來敵人是煩惱,實修就容易了,因為你只要把平常如何對待敵人的方法拿來對待煩惱,就是在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