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前後世存在【理由三】近取因(五)

丙、駁他宗
 

一、心從父母的心來

有人說:「既然身體可以來自父母,心是否也來自父母?」

這個疑問看起來很合理,但仔細想過就會知道,「來自父母」乍看似乎有道理,但若要繼續追,就知道它有問題。若我的心識來自父母,父母的心識來自祖父母,如此往前找源頭,無論佛法或科學,都認為會找到最開始。這個世界並非無始以來一直存在,它是新成立的;既然是新成立的世界,就會有第一對父母。這樣一來,就不能說全部都是由父母而來的,至少第一對父母就不是。那麼,最初父母的心識從哪裡來?唯一的出路只有「前世的心」,沒有別的可能了。

再者,無論過去或現代,有很多人記得自己的前世,他們會描述自己前世的身份、曾經做過什麼事。如果父母的心識會成為孩子的心識,則父母的心對於「我」的認別,應該會延續到孩子的心裡,例如,若孩子的心識從母親那裡來,記得前世的人,就算很少人這樣,但應該有人會說「我記得以前我是我母親時,做了什麼事」;若孩子的心識來自父親,他應該要覺得自己就是父親,並且主張父親做過的事是他做的。但目前為止,無論各種宗教、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紀錄,都沒發生過這種事,若硬要說未來會有,恐怕很難站得住腳。

二、心從身體來

有人說:「心識只是大腦的一種能力,只是把這種能力稱為心識而已;只要有身體就有心,沒有身體就沒有心。」對於這種說法,法稱論師的反駁是:「於身安住時,心應無遮滅。」這段話的大意是,如果唯有身是心的因,那麼只要身體在,就應該能產生心,心的一切能力也應該都要完整具備。即使死了,但因為身體還在,就應該還能產生心才對。如果死者的身上仍有心,這個人等於沒死,這樣一來,有情不就都不會死了嗎?

有人反問:「如果心不是依靠身而產生,為什麼身與心會同時存在?」法稱論師的回答是:「一因故共住,如根如色味。」這段話的大意是,身心會同時存在,是因為它們來自同一個因。用佛法的主張來說,因為身心是同一個「業」引生的果,所以身心會同時存在。就像五根雖然各異,但它們也同時存在;同理,形色與味道雖然各異,但因為它們是由同一個因所生的,所以同時存在。

 

丁、結論


這輩子的心識從哪裡來?了解心識的特質後,透過分析,會知道心識的近取因只能是心識,由此而成立前後世存在。再者,透過研究,知道身體與心識不一樣,它們是分開的,當身體消失,心識會繼續與另一個身體連上關係,成為來世。而且,留在前相續心識的能力,會決定後相續心識領受的苦樂。

之前說過,身與心各有不同的特質,心的續流來自前世,身的物質來自父母。這一生,心最初與身產生連結就是投生;這個連結關係只是暫時的,連結中斷之時就是死亡。理解這個事實後,換一種角度,看看自己與他人都在做什麼、維護什麼、想得到什麼。

仔細看看我們與周圍一切的關係,其實都靠一條細線牽著。舉例來說,如果有人說「圖滇悲桑很壞」,我會生氣,因為圖滇悲桑是我的名字,講圖滇悲桑就是講到我。然而,「圖滇悲桑是我的名字」一事,只存在於我的呼吸還在的期限裡。同樣地,我的兄長、父母、房子、財物等,這些關係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我還有呼吸。「我還有呼吸」就像是一條繩子,它連繫住我與身體、名字、外物與親友之間的關係,一旦這條繩子斷了,一切關係就會跟著切斷。

一旦停止呼吸,我的財物就不再是我的財物,我的親友就不再是我的親友,那名字也不再是我的名字,身體也不再是我的身體。當呼吸中止時,這一切都與我斷開,唯一會繼續往前走的,只有心識。所以,設法改善留在心識上的東西,才是最該努力的事。

※ 摘要:
  • 了解心識的特質後,透過分析,會知道心識的近取因只能是心識,由此而成立前後世存在。
  • 透過研究,知道身體與心識不一樣,它們是分開的,當身體消失,心識會繼續與另一個身體連上關係,成為來世。
  • 留在前相續心識的能力,會決定後相續心識領受的苦樂。
  • 「我還有呼吸」就像是一條繩子,它連繫住我與身體、名字、外物與親友之間的關係,一旦這條繩子斷了,一切關係就會跟著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