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前後世存在【理由三】近取因(四)

乙、立自宗
 

一、基本論述


心識的近取因必須是心識。與心識不同類的粗分色法,它的體性與運作方式都與心識完全不同,無法成為心識的近取因。法稱論師在《釋量論》說:「非識則非識,親因故亦成。」大意是,如果心識的近取因不是心識而是微塵,則一切微塵應該都可以成為有情。接著又說:「如一轉變時,皆變無別故。」意思是,同樣都是微塵,如果某個微塵可以成為有情的身體,為何其他的微塵不能?可見在背後還有其他的因素,而這個因素無法以微塵說明,只能從心識的角度解釋,而且這些心識也都不同,由此而講到業果。

聖座曾問醫學家一個問題,內涵與這個理路很相似。聖座問:「父母的精子與卵子都很健康,母親的子宮也很健康,在這種狀況下若精卵聚合,一定會形成胚胎嗎?」所有專家都說不一定。即使上述的條件都具備,有些精卵聚合會形成胎兒,但有些則不會。佛教對此的看法,在《佛說胞胎經》裡有清楚說明,有情最初如何投生、投生的因,以及投生後每週的變化。其中說到,沒有損壞的父精母血,在沒有損壞的子宮相遇,此時若有來自中陰身的心識進入,才稱為投生。若不需要來自中陰身的心識就可以形成胎兒,則剛才法稱論師的理路「如一轉變時,皆變無別故」就剛好可以用得上。若只要精卵相遇就會形成胎兒,為何實際的情況是有些有,有些卻沒有呢?

我的一個遠親多年不孕,看了很多醫生,用了很多方法,醫生說父母雙方都沒有問題,他們也修了很多法,依舊沒有用。最後,他們領養了離婚弟弟的小孩,第二年開始,便陸續生了三個孩子。這與科學家說的情況很像。既然夫妻雙方都沒有問題,為何在領養孩子前一直不孕,後來又能連續生三個孩子?若用法稱論師的理路來看,答案應該是「是否有心識進入」。

上述內容,我覺得可以再走得深一點。有些問題雖然看起來有答案,但再往下探,會發現這答案並不究竟;而法稱論師的理路,恐怕也不能只看表面,我覺得可以直接去追最源頭,追到這個世界最初形成有情之時。這個世間剛形成時,一個有情也沒有,而所有的微塵又都一樣。在完全沒有有情之處,某個微塵成為最初有情的身體,另個微塵沒有成為有情的身體,原因是什麼?我覺得從這裡去找答案,會比較可靠。對於這個問題,佛教的答案就像剛才講的那樣,由於心識進入某個微塵,於是成為有情的身體;其他微塵由於沒有心識進入,所以未成為有情的身體。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可能了。總之,若談到最初的微塵,也許力道會大一點。

以上是法稱論師的理路。由於心識的近取因只能是心識,這輩子心識的近取因只能是在這輩子之前就存在的心識,所以前世存在。

 

二、斷諍


以下這些科學用語,也許我用得不是很準確。根據我所知,基因存在於DNA裡,若從微塵的角度談心識如何形成,就會涉及DNA等課題。科學家也同意,在這個世界形成之初,DNA並不存在,只有微塵存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由於不同的變化方式,有些微塵轉變為可以成為有情的細胞,有些則轉變為可以成為植物的細胞。以上這種說法,如果換成佛法名相來說就是:這個世界本來只有微塵,但後來有些微塵轉變為有情身體的取近因,有些則轉變為植物的近取因。

造成這些差異的關鍵是什麼?如果單靠某個微塵發生變化,它就能成為有情的細胞,但這個微塵與其他沒有成為有情細胞的微塵本來是一樣的,是什麼原因讓它後來產生這樣的變化?佛法說是因為心識介入,才使得這個微塵轉變為有情的細胞。

再整理一下。目前我們正在討論心識的近取因,但如果認為心識與身體相同,並沒有異於身體的心識存在,也就不會追問什麼是心識的近取因。即使如此,只要換個方式提問,《釋量論》提出的反駁理路一樣有用。不同意心識存在的人,一定同意有情的身體存在,所以可以用相同的理路提問:「有情身體的近取因是什麼?」有情的身體有近取因,這個近取因是微塵。但是微塵很多,有些微塵能夠成為有情身體的近取因,有些卻不能。同樣都是微塵,能否成為有情身體近取因的界限在哪裡?本來一樣都是微塵,後來經過一些擾動與變化,有些微塵成了有情身體的近取因,有些則繼續維持著微塵的形態。這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從哪個界限開始可以區分出它們的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這裡有五顆相同的種子,其中有一顆滴到水,變濕了,於是長出苗芽,其他的種子依舊只是種子。某人不知道其中一顆種子沾到水,只看到五顆相同的種子,最後卻只有一顆發芽。此時若以佛教的理路提問,就會這樣問:「這顆種子是不是發生了特別的事,例如沾到水?若沒有,則明明完全相同的五顆種子,要不就應該都發芽,要不就應該都不發芽,為何現在只有這一顆發芽?」

同樣地,如果某些微塵不是受到業或說心識力量的影響,而成為有情身體的近取因,則同樣都是微塵,沒道理一個會成為有情的身體,另一個卻不會。如果你要主張「就算沒有遇到心識這個緣,該微塵依舊可以成為有情的身體」,則另一個微塵應該也可以成為有情身體才對,這樣一來,所有微塵應該都可以成為有情的身體。講到這裡,若你依然要說「我同意所有微塵都可以成為有情的身體」,就會與你親眼看到的事實相違。以上是用因明理路做推論,對不熟悉佛教邏輯學的人來說,也許會有點困難。

有人說:「根據『演化論』、『物競天擇』的看法,基因會有各種變化與組合,只是隨機產生,最後適合生存的基因組合會被留下,不適合生存的就會被淘汰。例如豌豆會變成現在的樣子,是演化而來的結果。」但我認為這種說法只解決了表面的問題,之前說過,某些暫時的答案看起來似乎是答案,例如人是被父母生下來的、花是從種子產生的……,但再往上追溯,只要你承認每個人都必須被父母生、每朵花都必須從種子產生,你就是承認「無始」這個看法。但由於這個地球有開始,這樣一來,你就必須承認心識與業在這個過程的影響力;如果你覺得某個最開始的人不是父母生、某朵最開始的花不是從種子產生,那你就必須說明為何這種說法是合理的。

如果你認為有最開始,而那個最開始是無因無緣而生,那麼,為什麼某人要在某個時刻生,而不是在另一個時刻生,也不是隨時隨地生?你說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無因無緣地出現了一個物質,這個物質成為最初的因,此後開始引生種種的果。那麼,既然是無因無緣而生,為什麼這個物質是在某年某月某一天出現,而不是另一年另一月另一天出現呢?對此,你恐怕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

再者,同樣都是有心識進入而形成有情的身體,但這些身體的差異卻很大。目前為止,雖然科學提出了很多論述,例如由於父精母血結合方式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男女性別與長相;有些雙胞胎因為結合方式的影響而成為連體嬰。科學可以解釋這些變化的過程,但應該很難解釋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佛教認為,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業或說心識的影響。關於這個部分,未來有機會再以專書跟大家說明。

※ 摘要:
  • 心識的近取因必須是心識。與心識不同類的粗分色法,它的體性與運作方式都與心識完全不同,無法成為心識的近取因。
  • 如果你認為有最開始,而那個最開始是無因無緣而生,那麼,為什麼某人要在某個時刻生,而不是在另一個時刻生,也不是隨時隨地生?
  • 同樣都是有心識進入而形成有情的身體,但這些身體的差異卻很大。佛教認為,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業或說心識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