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前後世存在【理由三】近取因(三)

(二)身體與心識不一樣

佛教認為這輩子心識的種子,只能是來自前世的心識,不可能從今世的身體產生,因為色法無法轉變成心識,心識也無法轉變成色法。然而,要真正被這個理路說服,必須先明白心識與色法完全不一樣。

 

1. 用自身經驗證明


剛才說過,心識分為根識與意識。眼睛看、耳朵聽、身體接觸等這些屬於根識;思考、生貪、生瞋、運用智慧、回想過去、計劃未來等,這些則屬於意識。雖然心識有兩種,但一般凡夫的意識都跟在根識後面,根識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體驗什麼,意識就跟著轉,它似乎很難光靠自己發揮作用。由於在一般人的經驗裡,幾乎所有的心識都與腦有很強的連結性,所以很難清楚區分心識與大腦的不同。

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我認識一些修行人,他們的經驗就與一般人不同。我雖然不太實修,但偶爾在無計可施時,按照經典去思惟,那時我的心似乎也有一點改變。例如本來很生某人的氣,為了減低對他的瞋心,按照經典教的方法,練習增強與瞋心相反的慈悲心。幾天之後,再想起某人,就會發現自己對他的看法改變了,對他的瞋心也能成功降低。就像這樣,心識似乎是個自成一格、機能豐富的辦公室,某些心識的力量可以被提高,某些心識的力道也可以被減弱。例如若過度思惟自己的缺點,心會變得怯懦。過度怯懦是缺點,所以此時要多想想自己的優點與能力,把心調整得高昂些;但如果調過頭而生起慢心,此時可以再透過思惟,把心調整得低沈一些。

佛教經典裡有很多心識的論述,包括:好的心識有哪些、壞的心識有哪些、哪些心識對我們有益、哪些心識對我們有害,也說到這些心識彼此之間的關係,包括對立的關係、相輔相成的關係等。明白這些道理後,若發現壞心的力道增強,就要設法降低它;發現某些該有的心識力量太低,就要設法提高它。這個調整過程,會形成你專屬的經驗,一旦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會知道心識很多時候可以獨立運作,不必依靠身體。就算你講不清楚它到底是怎麼回事,也會知道心識另存於身體之外,心識與身體不一樣。

 

2. 心識與電腦


有人認為心識與電腦很像,例如把已輸入電腦的資料調出來看,就跟心識在回憶一樣;問Siri語音助理軟體:「八減二等於多少?」它回答:「六。」就跟心識在思考一樣。電腦是物質,心識與電腦很像,那麼心識是否就只是身體物質的產物?心識與純由物質產生的電腦又有什麼不同?

多年前我曾有個想法,這些年我雖然沒看到它的過失,但也沒能再進一步深入。我認為,思考未來是心識特有的能力,機器應該做不到。以電腦來說,它現在能發揮作用,是透過現在的物質力量完成的;過去的物質雖然剎那逝滅,但因為續流並未中斷,透過它而產生的能力依舊可以延續,所以凡是有關過去與現在的工作,電腦都可以做;但要思考未來,由於未來還沒產生,它尚未形成物質,電腦無法藉由物質而產生作用,所以這件事情只能靠心識處理,無法靠機器完成。我覺得,從「能思考未來」這個角度切入,很能展現出心識的特質。有人說:「電腦可以思考未來,例如根據目前的市場狀況,預測未來的價格。」但這其實只是電腦在做運算,不是在思考未來。

再者,電腦沒有自我驅動的能力,它無法透過自我驅動而去區分對境、經驗苦樂。以我現在的狀況來說,我的心識要運作,完全不需依靠任何人幫我開機,就可以自行運作;但是電腦要工作,一定要依靠另一個心識才行,不可能自我驅動。雖然可以預設時間,但這必須有人先做設定,要透過人的心識先安排計劃,然後它照著做。就算電腦後來可以發展出極大的能力,看似有自己的智慧,但如果最初沒有由人的心識提供的指令,它無法讓自己主動去做這件事。

有人說:「現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也許有一天機器人可以變成真人,就像有些電影情節一樣,機器人與人類結婚、組織家庭等。」這的確有可能,但這與我現在說的重點不是同一件事,請不要弄混。如果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造成這種結果的關鍵依舊不是色法。一旦這個機器變成了心識可以安住的所依,由於到處都有中陰身,只要有任何一個中陰心識進入,這個機器就不再只是機器,而是真正的有情。由於他是真正的有情,他有心識,所以他能自我驅動,有苦樂等感受,就跟你我一樣。所以就算機器人可以變成真人,心識與電腦依舊不一樣,這是不同的兩件事。

 

3. 心識與大腦


有人認為心識只是大腦產生的作用,一旦死亡,大腦停止作用,心識也會隨著消失。這種主張的根據是,由科學研究可知,心識會隨著腦部的變化而改變。例如有人因為頭部受創而失去記憶,有人喝酒之後變得勇敢等,可見心識完全受制於腦,是腦的產物。

但以上論證並不合理,因為也有很多實驗證明,腦部會隨著心識的變化而改變。例如生氣會使免疫系統的能力減弱,慈心會使免疫系統的能力增強,觀修會增加腦部某種物質,因而變得容易關注他人的苦樂。

其實,以上兩方的實驗,都只能說明心識與大腦有關,但不能證明心識只是大腦的產物,所以也就沒有理由說,一旦死亡,心識就會消失。然而,如果身體與心識是分開的,而且心識與身體又這麼不同,根本無法碰觸,為何身體與心識能互相影響呢?

雖然目前為止,科學對這件事情還無法完全解釋清楚,但借用密續典籍提到的「風」,我覺得它有機會可以被解釋清楚。密續的典籍裡說,心識與風的體性相同,這個風是很微細的色法,它與心識無法分開,會與心識一起往來於前後世。當心識變動,與心識同體性的微細風也會變動,而微細風又與身體的風有關連,身體的風就會因此產生變動。身體的風一旦變動,身體也會因此而變動。所以雖然身體與心識的運作方式不同,但它們之間仍能互相影響。

 

4. 臨終的微細心識


有人認為心識只是大腦產生的作用,一旦呼吸停止或腦死,心識也會隨之消失。然而,有許多修行人在呼吸停止、醫生宣告死亡後,微細心識仍停留在身體中,這些例證非常多,也有科學家做過觀察,證明確有其事。

身與心各有不同的特質與來源,心的續流來自前世,身的物質來自父母。這一生,身與心最初產生連結就稱為「投生」;這個連結關係是暫時的,當連結中斷時就是死亡。那麼,身與心之間又是如何連結的呢?身體的物質有地水火風四大種,同樣地,在意識上也有微細的四大種。這一生,在心識進入父精母血時,身與心按照風、火、水、地的順序形成連結,身的風大種與心的風大種連結,然後依序是火大種、水大種、地大種連結;死亡時,身與心的連結就會中斷,其分離的順序是後結合的先分離,至於速度的快慢則因人而異。

當身心的連結關係要中止時,首先分解的是身體的地大種。由於它無法再成為心識的所依,身體的地大種與心識的地大種的連結中斷,此時這個人的身體會變得沒有光彩,眼睛無法再看到東西;接著退場的是水大種,由於它作為心識所依的能力衰退,身心水大種的連結斷開, 此時這個人的眼淚、口水開始乾涸,在此同時,他的聽力開始消失,他會感覺周圍的聲音漸漸變遠,慢慢變成什麼都聽不到;接著退場的是火大種,由於它作為心識所依的能力衰退,身心火大種的連結斷開,身體的溫度就會從頭頂或腳底慢慢變冷,最後從心間這個位置散去。在此同時,鼻根與舌根開始衰退,這個人的舌頭開始縮短、發青。

最後分解的是風大種,由於它作為心識所依的能力衰退,身心風大種的連結斷開,到這個時候,這個人的呼吸中止、心臟停止跳動,腦部的運作也停止。此時從外表上看,我們會說這個人死了;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個人不但還沒死,而且他的意識還會再經歷三到四個粗細不同的階段,直到心識處在最微細的狀態。那時心識即將離開身體,但又尚未離開,身心的連結看似中斷,因為身體不會再做任何心識要它做的動作,但那時心識對身體的影響力依舊存在,所以雖然已經沒有呼吸,但身體仍有一點溫度,也不會發出臭味。有些修行人會利用此時作實修,他們可以在這樣的狀態裡停留非常多天,這樣的例子很常見。

心識的粗細程度與它對外境的清晰度有關。隨著死亡的過程,心識變到最微細時,它處在非常向內收攝的狀態中,對外境的顯現會非常不清晰。此時,它與剛才提到的往來於前後世的風,或說微細色法,兩者的體性成為相同。訓練有素的修行人,此時會運用這樣的意識作觀修,此即所謂的「住於誓心」。不少有修行的人在呼吸中止後,依舊住於誓心很多天,有的維持十五天、二十天,甚至二十八天等等。雖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說,他們已經死了;但從佛法的觀點來說,這些人還沒死。一般人在死後不久就會發出臭味,但這些住於誓心的人,即使天氣很熱、沒開冷氣,他們的身體也不會發臭。科學家發現,處在這種狀態中的人,在心間的位置還有一點溫度,直到心識完全離開、他們真正死亡時,有些變化才開始發生。例如本來坐得很正,直到那個時候頭才垂下去,並且開始發臭。

總之,雖然身體與心識的關係密切,但心識不是身體的產物,它另存於身體之外。當這輩子結束,雖然身體腐壞,但心識並不會隨著消失。

※ 摘要:
  • 這輩子心識的種子,只能是來自前世的心識,不可能從今世的身體產生,因為色法無法轉變成心識,心識也無法轉變成色法。
  • 有實修經驗的人,就會知道心識很多時候可以獨立運作,不必依靠身體。就算講不清楚它到底是怎麼回事,也會知道心識另存於身體之外,心識與身體不一樣。
  • 從「能思考未來」這個角度切入,很能展現出心識的特質。再者,電腦沒有自我驅動的能力,它無法透過自我驅動而去區分對境、經驗苦樂。
  • 目前種種科學實驗,只能證明心識與大腦有關,但不能證明心識只是大腦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