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課-沒有開始(三)

四、運用
 

生氣時,我們的心有時會變得很硬,可能會想:「這個人對我根本沒有用!我幫他這麼多,他又幫了我什麼?我不再對他抱任何希望!」然而,若你真心這樣想,又很理直氣壯地覺得這種想法很正確,就算你能把佛教見地說得再清楚也沒有用,這些見地並沒有入心。如果佛法在你心裡至少有一點份量,就算你因為脾氣急而一時忍不住,反應也不至於那麼強烈。

在過去,一切有情都是我們寄託希望的所在,他們全都是幫助過我們的貴人;在未來,我們成佛的希望都寄託在有情身上,依靠有情我們才能成佛;而現在,我們受用的一切,都要仰賴有情才能獲得。這些內容我在《掌握緣起,擁抱快樂》的書裡說過。所以即使只是在盛怒中講出那些話,若你自認精通佛法見地,甚至是眾人眼中的佛法專家,那還真丟臉!

如果你可以接受「無始」這個佛教見地,遇到一直傷害你、挑你毛病、說你壞話的人時,就可以試著這樣運用。你可以想:「他這樣做,的確對我造成很多傷害。但過去世,我也曾多次這樣對待他。過去世我跟別人講他壞話,他那時遇到的困難就是現在我遇到的困難;現在他這樣對我,其實是讓我明白他經歷過的事,讓我切身體會自己曾經對他造成的傷害。」這種想法,應該有助於讓你不生氣、修忍辱。

這種實修時會用的思考方法,與單純只看事實的思考方法不太一樣。現在我對他生氣,是因為他現在傷害我;但如果加上「無始」的概念,把以前發生過的事都算進來,你可能會想:「我以前傷過他那麼多次,現在他這樣傷我一次,也是應該的。」有這種想法後,你就會比較能原諒現在的他帶給你的傷害。

整個佛法思想最基礎的根源是緣起,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產生。佛法是這麼說,但它是事實嗎?你應該進一步去研究。一旦確定它是事實,接著就要學習如何運用這個事實去利益你的心。同樣地,現在的主題是前後世,佛法說有前後世,但它是事實嗎?佛法說沒有開始,它是事實嗎?透過公正客觀的態度研究,一旦確定它是事實,接著就要學習如何運用這些看法,包括應該在哪個時候、用哪種思惟幫助自己轉心,要如此與實修結合。除了以上舉的例子,大家也可以各自練習看看。我相信只要有試著去做,應該可以找到很多思惟方向。

如果你對實修道次第有整體的概念,即便不深入,但至少在有基本架構的情況下,被問到某個事實與道次第的關連性時,應該很容易能找到思惟的方向。

 

五、練習當個理性的人


在學佛的過程裡,一旦想得更深入,可能會發生以下這種情況。你看到事實,也看到自己因為內心不習慣而覺得不舒服。此時正是訓練自己成為真正的法行人,也就是所謂理性者的機會。

理論上,學科學的人應該比較理性,應該都能站在公正的立場,用正直的心態研究真相,但事實似乎不見得。跟他們討論時,若沒按照他們的觀點發言,很多時候他們會聽不下去;同樣地,用因明理路學佛法的人,應該要能公正客觀地檢驗佛法,但實際上經常可以看到大家刻意偏袒自己的宗派,或是某位作者。

從宗教的角度來說,學法者可以分為法行人與信行人。法行人透過理由觀察,才會認同某種看法;信行人靠著對上師與佛的信心,就能認同某種看法。從生活的角度來說,則可以把人分成理行人與欲行人這兩種。在做決定時,理行人聽從理由,欲行人則聽從內心的欲望。真正的法行人,不只在學法時會跟著理由走,在生活裡做重要決定時也是如此,他們會思考理由,觀察做這件事的必要性,並分析利弊得失,然後根據這些資訊做決定,並付諸行動;欲行人則根據內心的欲望,或一向以來的習慣做決定。一般而言,聽從理由的人是利根者,聽從欲望的人則是鈍根者。

以吃東西來說,理行人吃不吃某種食物,取決於它是否對身體有好處。若既健康又美味當然更好,但就算很難吃,理行人會因為它能帶來利益,而且是長遠的利益,即使它味道不好、又是自己本來很討厭的食物,也能靠著思惟理由而產生想吃的心;同樣地,面對很想吃,但有害健康的食物,他也能用理由擋住想吃的欲求。從吃東西、做工作到安排人生計劃,他們都會用這種方式做決定。

如果我們能像理行人一樣,聽從正確的理由做決定,人生犯錯的機會就會小很多,而且不會變成胡作非為的人。即使沒有修什麼高深大法,只守著「用理行人的方式過人生」這個原則,也不會一事無成,會擁有一個相對來說很好的人生。相反地,稍微看一下就會知道,那些胡作非為的人,幾乎都只聽從欲望,用鈍根者的方式過生活。

《因類學》提到正因的定義「是三相」,意思是一個正確的理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使只實修這個道理,就能大大影響你的人生。每次做決定之前,檢查一下這個決定背後的理由,有沒有具備正因的三個條件?就算做得沒有很到位,但只要有儘量用這種方法去做決定,你的人生就會很不一樣。欲行人不會管自己做的決定合不合理,他們只隨著內心的欲望走,有時看起來好像有理由,但稍微再想一下就知道,這些理由既不正確不周延。憤怒會使人失去理性,那時的想法與指責對方的理由,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它們都是相似因,不是正因。總之,即使只實踐「正因的定義」,人生就會有很大的轉變,甚至可以讓一個平凡人轉化為很接近正士夫的程度。

當年在寺院學習時,我算是辯經還不錯也喜歡辯經的人,所以在大家眼中,我是個理行人,但我自己知道,實際生活中,我有時仍只想跟著欲望走。我認為不管在辯經場的表現如何,只要在生活上不懂得運用,都不算真正學懂《因類學》。雖然如果我說自己不懂《因類學》,好像是在說謊;但真正學懂的人,應該要在生活上用理行人的方式做決定才對。

透過這段話,我想表達的是:隨著佛法愈學愈深,應該會愈常出現「道理上雖然說得過去,但內心就是無法接受」的情況。此時,理行人會把思考的重點放在「有沒有道理」,單純透過這個方式做出決定。用這種方式做決定時,雖然有時看似在勉強自己,但理行人會這樣做。當然佛法從來不會勉強你,它只是告訴你真相,透過認清真相,你會自然地、慢慢地走上正確的道路。但我在這裡用「勉強」一詞的意思是,透過理由的檢驗,你知道了事實真相,但由於內心並沒有真正接納那個理由,或是因為受到壞習慣的影響,讓你有「雖然知道,但無法接受」的反應,此時會需要一點勉強,勉強個一、兩次,那些本來不能接受的,就會慢慢可以接受。

※ 摘要:
  • 若你真心想:「這個人對我根本沒有用!」表示佛法在你心裡恐怕一點份量也沒有。
  • 一旦確定佛法說的是事實,就要學習如何運用這些事實,與實修結合。
  • 真正的法行人,不只在學法時會跟著理由走,在生活裡做重要決定時也會思考理由,觀察做這件事的必要性,分析利弊得失,然後根據這些資訊做決定並付諸行動。
  • 即使沒有修什麼高深大法,只守著「用理行人的方式過人生」這個原則,也不會一事無成,會擁有一個相對來說很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