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課-「打掃」的方法
第一加行是:打掃住處、擺設身語意三依。以下說明如何打掃住處。
無論是進行長期閉關或平日固定時間觀修,早晨起床後,都要先把閉關房或佛堂打掃乾淨,包括清潔佛龕與打掃周圍環境。佛經說,打掃寺院與大殿能帶來很大的利益;雖然自己的住處不是寺院,但也有身語意三依,而且,因為我們接著也會迎請資糧田,所以要用「待會要迎請諸佛菩薩,他們要來這裡」的心情,打掃整理周圍的環境,佛經說,這樣做會產生五種好處:令自心清淨、令他心清淨、造集美麗業、眾天神喜歡、死後往生天界。
把環境打掃得很乾淨,不但能使得自己的心變得清淨,若有人來訪,也會影響他人的心變得清淨。帶著好的動機打掃佛堂與周圍的環境,可以使得自己來世的身形美麗,這的確是事實,但此處「造美麗業」的主要意思是,帶著正確的動機打掃修行環境,會使得來世能夠清淨持戒。一個有好好持戒的人,無論外表如何,在諸佛菩薩眼中才是美麗的;空有美貌卻沒有好好持戒的人,在諸佛菩薩眼中並不美麗。
帶著好的動機打掃佛堂與周圍的環境,不但能造下投生欲界與色界的業,而且,如果能夠以高標準來打掃,也會造下能投生淨土的業。眾善品天神時常會來修行人的住處,如果住處很清潔,他們會很歡喜;如果住處不清潔的話,他們便無法靠近了。此外,同樣地,如果能夠以高標準來打掃,也使諸佛菩薩感到喜悅。
講到打掃的利益,一般都會提到聖者周利槃陀迦。我們經常念誦《供養十六大阿羅漢》這個儀軌,聖周利槃陀迦就是十六阿羅漢中的一位,以下要跟大家說的正是他的故事。
有一位婆羅門,他的每個兒子在出生後不久就都夭折了。後來,有位老婆婆教他如果再生兒子,就找人抱嬰兒站在路邊,朝著路過的沙門或婆羅門敬禮並說:「這個嬰兒敬禮於聖者足下!請您為嬰兒祝福!」用這個方法,可以防止兒子再夭折。後來婆羅門再生了兒子,就把嬰兒交給一個女僕,要她照著老婆婆的方法做。這位女僕辦事很認真,她遵囑來到大路邊等著。最先遇到的是幾個印度外道,女僕照著老婆婆教的方法,對他們說了一遍。那些外道回答道:「願他無病又長壽!」後來佛陀與幾位大聲聞經過,他們也作了同樣的祝願說:「願他無病又長壽,隨所欲求都能心想事成!」後來這孩子果然活了下來,而且由於他曾被抱著站在大路邊,便被取名為摩訶槃陀迦,意思是大路。
後來,婆羅門再度得子,他又照著老婆婆的交待再做了一遍,只是這次負責的女僕很懶惰,她把嬰兒帶到一條小徑上等著,等了老半天,沒有任何一位出家人或婆羅門經過。佛陀發現這個情況後,就故意走到這條小路上。女僕請佛陀祝願,佛陀便如前作了祈願。後來這孩子也活了下來,並被取名為周利槃陀迦,意思是小路。
哥哥摩訶槃陀迦非常聰明,他不但出家,而且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一位學問極好又非常有名的人;弟弟周利槃陀迦卻非常愚笨,不過由於他擁有婆羅門種性,所以還是可以上學。在一開始學習時,依照習俗要先學會念誦「悉檀」兩個字,但他唸了「悉」就忘了「檀」,唸了「檀」就忘了「悉」。教他的老師覺得很受不了,對他說:「光教你就用掉所有的時間,我沒辦法教。」便把他趕走了。父親又將他託給另一位老師,新老師要他先學會唸「嗡希」兩個字,但他記住「嗡」就忘了「希」,記住「希」就忘了「嗡」。因為周利槃陀迦實在太愚笨了,這位老師也拒絕教他。
教前一個字就忘了後一個字,教後一個字就忘了前一個字,乍聽之下覺得難以置信吧?西藏哲蚌寺有一位法師,背書對他來說是很辛苦的事,一句偈誦他得連續唸一、兩百次才能勉強背起來,經常都是要花整個晚上才能背得了一句偈。有段時間他在背《現觀莊嚴論》,整個晚上都在唸著「佛陀等三寶」這句話,背好之後上個廁所回來,就變成「諸寶等三佛」了。那時東奔仁波切還在世,這位苦惱不已的法師向東奔仁波切求救,仁波切要他去參加辯經。這位法師照著做,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終於變成一位稍微懂得經典的人。
有人愚笨到令人難以相信,但也有人聰明到令人難以相信。前一世的洛切仁波切可以背整部《甘珠爾》,他的學生東奔仁波切可以完整背誦宗喀巴大師十八函著作,日宗仁波切一天可以很輕鬆地背十到十一頁長函。三大寺的學制當中,一年裡如果沒有背好十頁長函就無法進級,但「一年十頁」這個標準,日宗仁波切一天就可以完成了。
無處可去的周利槃陀伽只好留在家裡,因為在印度的種性制度裡,婆羅門是很高級的種性,雖然賦閒在家,仍然受到大家的尊敬,生活也不虞匱乏。不過,在父母去世後,周利槃陀迦將家產耗盡,日子愈過愈困難。有一天,他看到大家都朝著某個地方去,就問了其中一人說:「你們要去哪裡啊?」那人說:「你不知道啊?聖者摩訶槃陀迦要來了!」周利槃陀迦心想:「那是我哥哥啊!」於是也跟著去了。
摩訶槃陀迦見到弟弟後,透過神通觀察,發現他有出家的法緣,便命他出家受戒,然後教他背一首偈頌,但怎麼教都教不會。摩訶槃陀迦用神通觀察該用什麼方式幫助弟弟,在正面讚揚與負面呵斥的兩種方法中,他發現用後者比較有效,於是他責罵道:「你既做不了在家人,也做不了出家人,待在寺院裡做什麼?滾出去!」周利槃陀迦好傷心,他想:「我出家也不是,在家也不是。」便哭了起來。此時,佛陀來到周利槃陀迦面前問道:「槃陀迦,你為何哭泣?」周利槃陀迦答道:「老師把我趕出來了,我既當不了在家人,也當不了出家人,變成了一個奇怪無比的人了。」佛陀對他說道:「與其被愚人讚歎,不如被智者呵斥,所以雖然被哥哥罵,也不必太難過。再說,你的哥哥雖然獲得阿羅漢果,但並沒有獲得一切遍智,所以他並不是什麼都知道;我經歷三大阿僧祗劫累積資糧,遍知一切法,如果你想跟著我學,我會教你。」周利槃陀迦說:「我是一個笨到不能再笨的人,我這種人怎能跟您學呢?」佛陀答道:「知道自己愚笨才是智者,自以為是智者才是愚人。」
接著佛陀教他「掃塵、除垢」這兩句話,但周利槃陀迦背了很久仍然無法記住。為了幫助他淨除業障,佛陀問道:「槃陀迦,你能為比丘們擦鞋嗎?」「我能的!」「那麼,你就為大家擦鞋子吧!」佛陀要求比丘們讓周利槃陀迦為大家擦鞋,同時也規定比丘們在周利槃陀迦在開始擦與擦完時,都要教他這兩句話。終於有一天,槃陀迦把這兩句話背起來了。
接著佛陀說:「現在你不用擦鞋,換去打掃寺院。打掃時要繼續念這兩句話。」周利槃陀迦便很努力地打掃。佛陀用神通變化,讓院子裡的垃圾怎麼掃都掃不完,勤奮的周利槃陀迦唸著「掃塵、除垢」,努力地打掃。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佛陀說的掃塵除垢,是指外在的塵垢嗎?還是另有其他含義?」他開始思考:內在的塵垢是什麼?是貪瞋癡;這些塵垢要怎麼掃呢?他開始不斷地思惟,由於業障淨除,佛陀曾說過的精要都在他的心中浮現,他繼續實修這些法義,獲得阿羅漢果。
雖然獲得阿羅漢果,周利槃陀迦並沒有因此獲得大家的尊重,因為他過去實在笨得太出名,大家仍舊很看不起他。當時每位比丘都必須輪流到比丘尼寺誦戒並且講經,有一天,佛陀跟阿難尊者說:「這次講經派周利槃陀迦去。」當阿難尊者告知比丘尼們這次講經者是周利槃陀迦時,尼師們很不能接受。她們說:「這些比丘竟如此看不起我們!如果不想辦法給周利槃陀迦一點顏色瞧瞧,我們會繼續被人輕視。要知道,我們比丘尼裡也有很多大智者!」為了讓周利槃陀迦在大眾面前丟臉,她們大肆對外宣揚道:「這次來尼寺講經的人,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大智者!」講經當天,有的人真心為聽法而來,有的則為了想看周利槃陀迦出糗,現場聚集了非常多人。
周利槃陀迦由一位侍者陪同進入會場,圍觀的人交頭接耳地討論這兩個一前一後走進來的比丘,到底誰才是主講者。「應該是走在前面的那位吧?」「怎麼可能?走在前面的那位是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應該是走在後面的才對。」「才不呢!上師都會走在前面,所以前面那位才是講經的人。」周利槃陀迦走到法座旁,這法座非常高,旁邊又沒有放梯子,他明白這樣的座位是比丘尼為了羞辱他刻意設置的,於是施展神通,用手臂把法座壓低坐了上去。這個舉動有些人能看見,有些人則不能。很多人就只看到周利槃陀迦不知怎麼地就突然上了法座,入座後,他又躍入空中展現各種神變,接著重新坐回法座並開示「掃塵、除垢」這兩句話的含義。他的解釋統攝一切佛語的精華,現場的聽眾有上千人立刻證空性,獲得一來果、不還果等成就。周利槃陀迦講經回來,佛陀說:「所有聲聞弟子中,最殊勝的說法者正是周利槃陀迦。」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正可以映證打掃的利益。佛經說,帶著正確的動機打掃住處可以淨除業障。打掃時可以念誦「掃塵除垢」,或刻意為了淨除業障而打掃,例如,對於曾造過的惡業心生悔意,打掃時觀想自己在掃除的不是垃圾而是罪障。這樣做可以淨除罪障。
同樣地,每一個道次第的主題,都有與之相違的過失,你也可以刻意為了懺悔這些過失而去打掃。例如你目前正在實修依師軌理,打掃時就可以觀想你在掃除對善知識的不敬與不信;若你正在實修無常,就觀想你在掃除常執;若正在實修對佛陀的信心,就觀想你在掃除對佛陀的不信;若在實修空性,就觀想你在掃除實執;若在實修菩提心,就觀想你在掃除我愛執。
由上可知,六加行中的打掃一事,與有無垃圾要掃無關,就算房子很乾淨,還是應該用剛才講的觀想方式打掃。過去的正士夫都有這麼做,各位若去十三世嘉瓦仁波切與上一世班禪喇嘛的故居朝拜,應該會在遺物中看到掃把,而且是用到幾乎開花的掃把。他們的住處就是平常觀修的地方,這裡必定是經常做六加行的場地。見到那隻被用到破舊不堪的掃把,應該知道這是在提醒我們也要如此效法才對。
實修菩提心的人,掃地時若能想著這是為幫助有情消除罪障而掃,就能成為實修菩提心的法行。打掃之前,祈願一切有情都能遠離罪惡,用這樣的動機去打掃,邊打掃邊觀想自己在掃除有情心續的罪業與貪瞋癡煩惱。這樣做一定可以累積非常廣大的福德資糧,而且自己的曾造的惡業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淨除。
※ 重點摘要:
打掃的利益
無論是進行長期閉關或平日固定時間觀修,早晨起床後,都要先把閉關房或佛堂打掃乾淨,包括清潔佛龕與打掃周圍環境。佛經說,打掃寺院與大殿能帶來很大的利益;雖然自己的住處不是寺院,但也有身語意三依,而且,因為我們接著也會迎請資糧田,所以要用「待會要迎請諸佛菩薩,他們要來這裡」的心情,打掃整理周圍的環境,佛經說,這樣做會產生五種好處:令自心清淨、令他心清淨、造集美麗業、眾天神喜歡、死後往生天界。
把環境打掃得很乾淨,不但能使得自己的心變得清淨,若有人來訪,也會影響他人的心變得清淨。帶著好的動機打掃佛堂與周圍的環境,可以使得自己來世的身形美麗,這的確是事實,但此處「造美麗業」的主要意思是,帶著正確的動機打掃修行環境,會使得來世能夠清淨持戒。一個有好好持戒的人,無論外表如何,在諸佛菩薩眼中才是美麗的;空有美貌卻沒有好好持戒的人,在諸佛菩薩眼中並不美麗。
帶著好的動機打掃佛堂與周圍的環境,不但能造下投生欲界與色界的業,而且,如果能夠以高標準來打掃,也會造下能投生淨土的業。眾善品天神時常會來修行人的住處,如果住處很清潔,他們會很歡喜;如果住處不清潔的話,他們便無法靠近了。此外,同樣地,如果能夠以高標準來打掃,也使諸佛菩薩感到喜悅。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講到打掃的利益,一般都會提到聖者周利槃陀迦。我們經常念誦《供養十六大阿羅漢》這個儀軌,聖周利槃陀迦就是十六阿羅漢中的一位,以下要跟大家說的正是他的故事。
有一位婆羅門,他的每個兒子在出生後不久就都夭折了。後來,有位老婆婆教他如果再生兒子,就找人抱嬰兒站在路邊,朝著路過的沙門或婆羅門敬禮並說:「這個嬰兒敬禮於聖者足下!請您為嬰兒祝福!」用這個方法,可以防止兒子再夭折。後來婆羅門再生了兒子,就把嬰兒交給一個女僕,要她照著老婆婆的方法做。這位女僕辦事很認真,她遵囑來到大路邊等著。最先遇到的是幾個印度外道,女僕照著老婆婆教的方法,對他們說了一遍。那些外道回答道:「願他無病又長壽!」後來佛陀與幾位大聲聞經過,他們也作了同樣的祝願說:「願他無病又長壽,隨所欲求都能心想事成!」後來這孩子果然活了下來,而且由於他曾被抱著站在大路邊,便被取名為摩訶槃陀迦,意思是大路。
後來,婆羅門再度得子,他又照著老婆婆的交待再做了一遍,只是這次負責的女僕很懶惰,她把嬰兒帶到一條小徑上等著,等了老半天,沒有任何一位出家人或婆羅門經過。佛陀發現這個情況後,就故意走到這條小路上。女僕請佛陀祝願,佛陀便如前作了祈願。後來這孩子也活了下來,並被取名為周利槃陀迦,意思是小路。
哥哥摩訶槃陀迦非常聰明,他不但出家,而且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一位學問極好又非常有名的人;弟弟周利槃陀迦卻非常愚笨,不過由於他擁有婆羅門種性,所以還是可以上學。在一開始學習時,依照習俗要先學會念誦「悉檀」兩個字,但他唸了「悉」就忘了「檀」,唸了「檀」就忘了「悉」。教他的老師覺得很受不了,對他說:「光教你就用掉所有的時間,我沒辦法教。」便把他趕走了。父親又將他託給另一位老師,新老師要他先學會唸「嗡希」兩個字,但他記住「嗡」就忘了「希」,記住「希」就忘了「嗡」。因為周利槃陀迦實在太愚笨了,這位老師也拒絕教他。
教前一個字就忘了後一個字,教後一個字就忘了前一個字,乍聽之下覺得難以置信吧?西藏哲蚌寺有一位法師,背書對他來說是很辛苦的事,一句偈誦他得連續唸一、兩百次才能勉強背起來,經常都是要花整個晚上才能背得了一句偈。有段時間他在背《現觀莊嚴論》,整個晚上都在唸著「佛陀等三寶」這句話,背好之後上個廁所回來,就變成「諸寶等三佛」了。那時東奔仁波切還在世,這位苦惱不已的法師向東奔仁波切求救,仁波切要他去參加辯經。這位法師照著做,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終於變成一位稍微懂得經典的人。
有人愚笨到令人難以相信,但也有人聰明到令人難以相信。前一世的洛切仁波切可以背整部《甘珠爾》,他的學生東奔仁波切可以完整背誦宗喀巴大師十八函著作,日宗仁波切一天可以很輕鬆地背十到十一頁長函。三大寺的學制當中,一年裡如果沒有背好十頁長函就無法進級,但「一年十頁」這個標準,日宗仁波切一天就可以完成了。
無處可去的周利槃陀伽只好留在家裡,因為在印度的種性制度裡,婆羅門是很高級的種性,雖然賦閒在家,仍然受到大家的尊敬,生活也不虞匱乏。不過,在父母去世後,周利槃陀迦將家產耗盡,日子愈過愈困難。有一天,他看到大家都朝著某個地方去,就問了其中一人說:「你們要去哪裡啊?」那人說:「你不知道啊?聖者摩訶槃陀迦要來了!」周利槃陀迦心想:「那是我哥哥啊!」於是也跟著去了。
摩訶槃陀迦見到弟弟後,透過神通觀察,發現他有出家的法緣,便命他出家受戒,然後教他背一首偈頌,但怎麼教都教不會。摩訶槃陀迦用神通觀察該用什麼方式幫助弟弟,在正面讚揚與負面呵斥的兩種方法中,他發現用後者比較有效,於是他責罵道:「你既做不了在家人,也做不了出家人,待在寺院裡做什麼?滾出去!」周利槃陀迦好傷心,他想:「我出家也不是,在家也不是。」便哭了起來。此時,佛陀來到周利槃陀迦面前問道:「槃陀迦,你為何哭泣?」周利槃陀迦答道:「老師把我趕出來了,我既當不了在家人,也當不了出家人,變成了一個奇怪無比的人了。」佛陀對他說道:「與其被愚人讚歎,不如被智者呵斥,所以雖然被哥哥罵,也不必太難過。再說,你的哥哥雖然獲得阿羅漢果,但並沒有獲得一切遍智,所以他並不是什麼都知道;我經歷三大阿僧祗劫累積資糧,遍知一切法,如果你想跟著我學,我會教你。」周利槃陀迦說:「我是一個笨到不能再笨的人,我這種人怎能跟您學呢?」佛陀答道:「知道自己愚笨才是智者,自以為是智者才是愚人。」
接著佛陀教他「掃塵、除垢」這兩句話,但周利槃陀迦背了很久仍然無法記住。為了幫助他淨除業障,佛陀問道:「槃陀迦,你能為比丘們擦鞋嗎?」「我能的!」「那麼,你就為大家擦鞋子吧!」佛陀要求比丘們讓周利槃陀迦為大家擦鞋,同時也規定比丘們在周利槃陀迦在開始擦與擦完時,都要教他這兩句話。終於有一天,槃陀迦把這兩句話背起來了。
接著佛陀說:「現在你不用擦鞋,換去打掃寺院。打掃時要繼續念這兩句話。」周利槃陀迦便很努力地打掃。佛陀用神通變化,讓院子裡的垃圾怎麼掃都掃不完,勤奮的周利槃陀迦唸著「掃塵、除垢」,努力地打掃。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佛陀說的掃塵除垢,是指外在的塵垢嗎?還是另有其他含義?」他開始思考:內在的塵垢是什麼?是貪瞋癡;這些塵垢要怎麼掃呢?他開始不斷地思惟,由於業障淨除,佛陀曾說過的精要都在他的心中浮現,他繼續實修這些法義,獲得阿羅漢果。
雖然獲得阿羅漢果,周利槃陀迦並沒有因此獲得大家的尊重,因為他過去實在笨得太出名,大家仍舊很看不起他。當時每位比丘都必須輪流到比丘尼寺誦戒並且講經,有一天,佛陀跟阿難尊者說:「這次講經派周利槃陀迦去。」當阿難尊者告知比丘尼們這次講經者是周利槃陀迦時,尼師們很不能接受。她們說:「這些比丘竟如此看不起我們!如果不想辦法給周利槃陀迦一點顏色瞧瞧,我們會繼續被人輕視。要知道,我們比丘尼裡也有很多大智者!」為了讓周利槃陀迦在大眾面前丟臉,她們大肆對外宣揚道:「這次來尼寺講經的人,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大智者!」講經當天,有的人真心為聽法而來,有的則為了想看周利槃陀迦出糗,現場聚集了非常多人。
周利槃陀迦由一位侍者陪同進入會場,圍觀的人交頭接耳地討論這兩個一前一後走進來的比丘,到底誰才是主講者。「應該是走在前面的那位吧?」「怎麼可能?走在前面的那位是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應該是走在後面的才對。」「才不呢!上師都會走在前面,所以前面那位才是講經的人。」周利槃陀迦走到法座旁,這法座非常高,旁邊又沒有放梯子,他明白這樣的座位是比丘尼為了羞辱他刻意設置的,於是施展神通,用手臂把法座壓低坐了上去。這個舉動有些人能看見,有些人則不能。很多人就只看到周利槃陀迦不知怎麼地就突然上了法座,入座後,他又躍入空中展現各種神變,接著重新坐回法座並開示「掃塵、除垢」這兩句話的含義。他的解釋統攝一切佛語的精華,現場的聽眾有上千人立刻證空性,獲得一來果、不還果等成就。周利槃陀迦講經回來,佛陀說:「所有聲聞弟子中,最殊勝的說法者正是周利槃陀迦。」
打掃時的觀想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正可以映證打掃的利益。佛經說,帶著正確的動機打掃住處可以淨除業障。打掃時可以念誦「掃塵除垢」,或刻意為了淨除業障而打掃,例如,對於曾造過的惡業心生悔意,打掃時觀想自己在掃除的不是垃圾而是罪障。這樣做可以淨除罪障。
同樣地,每一個道次第的主題,都有與之相違的過失,你也可以刻意為了懺悔這些過失而去打掃。例如你目前正在實修依師軌理,打掃時就可以觀想你在掃除對善知識的不敬與不信;若你正在實修無常,就觀想你在掃除常執;若正在實修對佛陀的信心,就觀想你在掃除對佛陀的不信;若在實修空性,就觀想你在掃除實執;若在實修菩提心,就觀想你在掃除我愛執。
由上可知,六加行中的打掃一事,與有無垃圾要掃無關,就算房子很乾淨,還是應該用剛才講的觀想方式打掃。過去的正士夫都有這麼做,各位若去十三世嘉瓦仁波切與上一世班禪喇嘛的故居朝拜,應該會在遺物中看到掃把,而且是用到幾乎開花的掃把。他們的住處就是平常觀修的地方,這裡必定是經常做六加行的場地。見到那隻被用到破舊不堪的掃把,應該知道這是在提醒我們也要如此效法才對。
實修菩提心的人,掃地時若能想著這是為幫助有情消除罪障而掃,就能成為實修菩提心的法行。打掃之前,祈願一切有情都能遠離罪惡,用這樣的動機去打掃,邊打掃邊觀想自己在掃除有情心續的罪業與貪瞋癡煩惱。這樣做一定可以累積非常廣大的福德資糧,而且自己的曾造的惡業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淨除。
※ 重點摘要:
- 打掃的態度:用①這裡有身語意三依,②「待會要迎請諸佛菩薩,他們要來這裡」的心情,打掃整理周圍的環境。
- 打掃的觀想:①對於曾造過的惡業心生悔意,打掃時觀想自己在掃除的不是垃圾而是罪障。②配合道次第的科目,打掃時觀想自己在掃除這些科目的相違品,例如,若你正在實修無常,就觀想你在掃除常執。
- 集資淨罪的打掃觀想:打掃之前,祈願一切有情都能遠離罪惡,用這樣的動機去打掃;打掃之時,邊打掃邊觀想自己在掃除有情心續的罪業與貪瞋癡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