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3課-擺設身語意三依
第一加行是:打掃住處、擺設身語意三依。以下說明如何擺設身語意三依。
如果你是搬新家或是在準備閉關的地方,要盡量把身語意三依擺設得很莊嚴,並依照正確的順序擺設,從上師、本尊、佛陀、勇父、空行……等依序擺好。如果因為空間的限制無法完全按照順序,可以稍做一些調整。不過,調整還是有一定的原則要遵守,例如再怎麼調,還是不可以把護法放在上師與佛陀的上面。
在自家的佛堂裡,要把上師放在比佛陀更尊貴的位置,但這種作法並不適用於公眾場合。談論某種作法時,必須把總體與個人的作法區分清楚。你與自己上師之間的師生關係是你個人的事,因此在你自己的住處,上師會放在比佛陀還高的位置;但在公眾場合裡,由於並沒有某位上師是所有人共同的上師,而佛陀是所有佛教徒共同的導師,因此佛陀會被放在最高的位置上。雖然目前一般人心中,嘉瓦仁波切、班禪喇嘛、大寶法王等是大家公認的上師,但在佛經中「上師」是一個統稱的名詞,至於這個名詞指的人是誰,必須從個人與某位師長有沒有建立法緣關係去判斷,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在一般的寺院大殿裡,應該把佛陀像放在最高的位置;在自己個人的佛堂裡,應該把自己的上師放在最高的位置。
佛陀當然最珍貴、最重要,但對個人而言,沒有機會在真佛面前受教的我們,唯有靠著各自的上師才能領受到佛的事業,上師等於是佛的代表。因此在個人的佛堂裡,應該把上師放在最高的位置。在上師之下,依次擺放的是本尊、佛陀、菩薩、勇士、空行、護法……。
以上說明在初設佛堂時擺放佛像的順序;但平常我們不會每天重新擺放身語意三依,只要瞻仰一眼已經陳設好的三依,就算是完成第一項加行了。要這樣做的原因是,即使只是看一眼佛像,都能累積到很大的利益。
以信心瞻仰當然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就算用瞋心怒視佛像一眼都可以累積很大的福德,這個道理不但有佛經根據,而且也可以用理由證明。所以,若能在住處擺放身語意三依或至少有佛像,是很好的事,這使你很方便地就能經常瞻仰,在完全不必多費辛苦的狀況下,多見一次就多累積一次福德資糧,而且見佛像應該不會惹你生氣。
雖然不知會不會有人以瞋心見佛像,但一般而言,就算在心緒混亂時瞻仰佛像,也會累積福德資糧。這種效果不是來自你的動機,而是靠著福田力。由於造業對象是福田,讓你不但能因此累積善根,而且還能成為解脫的因。正如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士道說:「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透過多方觀察修習輪迴過患,從而生起純淨的出離心,這會成為解脫之因;修習菩提心,從而生起純淨的菩提心,這會成為解脫之因;以理路觀擇清淨正見,一旦在內心產生對空正見的理解,這會成為解脫之因。否則,凡是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攝持的善行,除了依福田力累積的善根,幾乎都將成為輪迴之因。
「依於福田力」的意思,包括瞻視身語意三依、禮拜供養佛陀等,只要做了這些行為,就算當時沒有特別修正動機,也將成為解脫之因。
雖然想要累積解脫之因,但初修業者既沒有清淨的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又總是無法好好調整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最有用的作法就是依福田力累積善根。依靠福田力,就算沒有好的動機也能累積到善根。一方面慢慢累積善根、壯大善根的力量,同時也努力學習如何培養良好的動機。善根力量愈增長,調整動機的能力也會愈來愈好。如此雙管齊下,持續依靠福田力累積資糧。由於對境是福田,而自己又帶著良好的動機做,如此累積的善根將非常純淨。
透過這種作法得到的利益,大到超乎我們的想像。經典中用的數字是「十方一切世間」,對我來說這個範圍大到難以想像;為了讓內心容易生起概念,以下我用只用「南贍部洲」這個範圍來說。雖然範圍小多了,但內心似乎反而容易接受。經典說,對所有南贍部洲的有情行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及供養一位已解脫的阿羅漢大;假設南贍部洲一切有情都獲得聲聞阿羅漢果位,供養他們所得而得到的利益,比不上供養一位獨覺阿羅漢;若一切有情都獲得獨覺阿羅漢果位,你在未死之前,不停地供養他們一切所需,所得的福德不及瞻視一次佛的畫像或身語意三依;比起僅僅瞻視,供養禮拜身語意三依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比起禮拜供養身語意三依,受戒能得的利益更大。
※ 重點摘要:
擺放佛像的順序
如果你是搬新家或是在準備閉關的地方,要盡量把身語意三依擺設得很莊嚴,並依照正確的順序擺設,從上師、本尊、佛陀、勇父、空行……等依序擺好。如果因為空間的限制無法完全按照順序,可以稍做一些調整。不過,調整還是有一定的原則要遵守,例如再怎麼調,還是不可以把護法放在上師與佛陀的上面。
在自家的佛堂裡,要把上師放在比佛陀更尊貴的位置,但這種作法並不適用於公眾場合。談論某種作法時,必須把總體與個人的作法區分清楚。你與自己上師之間的師生關係是你個人的事,因此在你自己的住處,上師會放在比佛陀還高的位置;但在公眾場合裡,由於並沒有某位上師是所有人共同的上師,而佛陀是所有佛教徒共同的導師,因此佛陀會被放在最高的位置上。雖然目前一般人心中,嘉瓦仁波切、班禪喇嘛、大寶法王等是大家公認的上師,但在佛經中「上師」是一個統稱的名詞,至於這個名詞指的人是誰,必須從個人與某位師長有沒有建立法緣關係去判斷,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在一般的寺院大殿裡,應該把佛陀像放在最高的位置;在自己個人的佛堂裡,應該把自己的上師放在最高的位置。
佛陀當然最珍貴、最重要,但對個人而言,沒有機會在真佛面前受教的我們,唯有靠著各自的上師才能領受到佛的事業,上師等於是佛的代表。因此在個人的佛堂裡,應該把上師放在最高的位置。在上師之下,依次擺放的是本尊、佛陀、菩薩、勇士、空行、護法……。
以上說明在初設佛堂時擺放佛像的順序;但平常我們不會每天重新擺放身語意三依,只要瞻仰一眼已經陳設好的三依,就算是完成第一項加行了。要這樣做的原因是,即使只是看一眼佛像,都能累積到很大的利益。
看一眼,就能累積大福德
以信心瞻仰當然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就算用瞋心怒視佛像一眼都可以累積很大的福德,這個道理不但有佛經根據,而且也可以用理由證明。所以,若能在住處擺放身語意三依或至少有佛像,是很好的事,這使你很方便地就能經常瞻仰,在完全不必多費辛苦的狀況下,多見一次就多累積一次福德資糧,而且見佛像應該不會惹你生氣。
雖然不知會不會有人以瞋心見佛像,但一般而言,就算在心緒混亂時瞻仰佛像,也會累積福德資糧。這種效果不是來自你的動機,而是靠著福田力。由於造業對象是福田,讓你不但能因此累積善根,而且還能成為解脫的因。正如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士道說:「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透過多方觀察修習輪迴過患,從而生起純淨的出離心,這會成為解脫之因;修習菩提心,從而生起純淨的菩提心,這會成為解脫之因;以理路觀擇清淨正見,一旦在內心產生對空正見的理解,這會成為解脫之因。否則,凡是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攝持的善行,除了依福田力累積的善根,幾乎都將成為輪迴之因。
「依於福田力」的意思,包括瞻視身語意三依、禮拜供養佛陀等,只要做了這些行為,就算當時沒有特別修正動機,也將成為解脫之因。
雖然想要累積解脫之因,但初修業者既沒有清淨的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又總是無法好好調整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最有用的作法就是依福田力累積善根。依靠福田力,就算沒有好的動機也能累積到善根。一方面慢慢累積善根、壯大善根的力量,同時也努力學習如何培養良好的動機。善根力量愈增長,調整動機的能力也會愈來愈好。如此雙管齊下,持續依靠福田力累積資糧。由於對境是福田,而自己又帶著良好的動機做,如此累積的善根將非常純淨。
透過這種作法得到的利益,大到超乎我們的想像。經典中用的數字是「十方一切世間」,對我來說這個範圍大到難以想像;為了讓內心容易生起概念,以下我用只用「南贍部洲」這個範圍來說。雖然範圍小多了,但內心似乎反而容易接受。經典說,對所有南贍部洲的有情行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及供養一位已解脫的阿羅漢大;假設南贍部洲一切有情都獲得聲聞阿羅漢果位,供養他們所得而得到的利益,比不上供養一位獨覺阿羅漢;若一切有情都獲得獨覺阿羅漢果位,你在未死之前,不停地供養他們一切所需,所得的福德不及瞻視一次佛的畫像或身語意三依;比起僅僅瞻視,供養禮拜身語意三依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比起禮拜供養身語意三依,受戒能得的利益更大。
※ 重點摘要:
- 擺放佛像時,盡量按照正確的順序。若有空間的限制,雖可稍做調整;但仍有一些原則要遵守,例如無論如何,都不可以把護法放在上師與佛陀的上面。
- 家裡已有佛堂者,只要瞻仰一眼已經陳設好的三依,就算是完成第一項加行。
- 在住處擺放身語意三依或至少有佛像,是很好的事,這使你很方便地就能經常瞻仰,在完全不必多費辛苦的狀況下,多見一次就多累積一次福德資糧。
- 重要學處整理:想要累積解脫之因,動機非常重要,但初修業者一開始無法做到。所以一方面要透過福田力累積善根,壯大善根的力量,同時也努力學習如何培養良好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