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觀修時的坐姿

第三加行是「在坐墊上盤腿而坐,皈依發心」,以下說明坐姿。《廣論》對此的說明是「於安樂臥具結跏趺坐」,並引用《聲聞地》中的一段文「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仔細解釋。

談到觀修的姿勢,要掌握的重點是:觀修不一定只能坐著,若坐著容易昏沈或無法思考,也可以站著,甚至邊走邊觀想。如果坐著會打瞌睡,或身心困乏,以致無法清楚觀想所緣境、無法思考,那麼可以一邊經行,一邊進行觀修;就算是坐著,不坐拜墊,改坐椅子也是可以的。不過,如果沒有上述這些困擾,一般來說,採用盤腿而坐的方式進行觀修是最好的。

盤坐的方法是「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廣論》對此的說明只有這些,而在《安樂道論》與《速疾道論》中,則提到身體的姿勢可以依毘盧七法而坐。「毘盧七法」這個名稱應該是源自密續典籍,而《廣論》以顯乘為主,或許因此未特別詳細闡述。毘盧七法包括:①腳以金剛跏趺坐②手結等持印③身體坐正坐直④頭略向內收⑤眼視鼻尖⑥雙肩平舒⑦齒唇自然放鬆、舌尖微抵上顎。最後這一項的目的是避免因長時間觀修而口乾,也能防止口水滴下。

觀修時,不一定非得以這種方式盤坐。能做到就做,若做不到,就依自己能夠做到的方式來進行即可。不過,在做密續圓滿次第的觀修時,毘盧七法就非常重要了。對我們目前而言,毘盧七法中最需要關注的是第三項──「身體坐正、坐直」,因為當身體端直時,氣脈也會自然挺直;氣脈通暢了,氣脈中的風息就能順利運行,如此一來,心念也會變得更加清晰。

對於修行時的規矩,我們既要了解經論所規範的標準作法,也要懂得如何適當調整。以腳的姿勢為例,最理想的是金剛跏趺坐,若無法做到,可以採用半跏趺坐;再不行,就坐在椅子上;若仍有困難,也可以邊走邊觀修,甚至在昏沈欲睡時站起來修。重點在於,一方面要明白標準作法,另一方面也要在掌握核心精神的前提下懂得變通。若以為事情只有一種作法,不懂得適應調整,硬是要自己全部做到,做不到就乾脆放棄,那麼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都是不恰當的。

我們應該知道最標準的作法,同時也要明白這些作法可以如何彈性調整。例如,如果你的腳有病痛,或者此刻感到昏沈想睡,勉強按照原本的標準來做,可能會導致思路不清、無法好好思考。此時,若改用其他方式能讓觀修效果更好,那麼適當調整就是合理的。從形式上來看,過度擔心是否符合標準,其實是不必要的。

※ 重點整理:
  • 對於修行時的規矩,我們既要了解經論所規範的標準作法,也要懂得如何適當調整。
  • 毘盧七法包括:①腳以金剛跏趺坐②手結等持印③身體坐正坐直④頭略向內收⑤眼視鼻尖⑥雙肩平舒⑦齒唇自然放鬆、舌尖微抵上顎。
  • 對我們目前而言,毘盧七法中最需要關注的是第三項──「身體坐正、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