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修皈依與發心(上)動機的重要性

以下說明第三加行「在坐墊上盤腿而坐,皈依發心」的第二部份──皈依發心。這個段落最主要的重點是:在修行前,必須透過皈依發心調整動機。

所作的事情是否算是佛法的法行,關鍵在於皈依。有了皈依,所作的一切便是佛法的法行;有憶持菩提心,則所作之事便成為大乘佛法的法行。由此可知,能救怙我們免於邪道的是皈依,能救怙我們免於劣道的是發心。皈依與發心這兩個法類,不但在最初修正動機時需要它們,在正行時也非常重要。


為何需要修正動機
 

一、使所做成為善


為何我們需要修正動機?因為,我們所做的事是否真正算是善,或者雖然是善,但能否成為解脫之因、能否成為獲得佛果之因,都是由動機決定。

雖然也有不受動機影響的善,例如信心與悲心。這一類心的體性本身就是善,當這些心生起時,即便沒有想到來世、解脫或成佛的動機,單單生起這些心,就已經是生起了善心。然而,許多其他的法行是否算是善,則必須觀待動機決定。由於動機不同,相同的行為可能是造善業,也可能在造惡業。

以做大禮拜為例,若動機不清楚,或僅為了今生安樂,則這個行為就只是一種運動,透過它能得到的是做運動的好處。為了今生身體健康而繞塔,這種行為跟一般人為了健康而跑操場一樣,無法帶來額外的利益。有些上師甚至說,為了今生而做的是惡業,即使在觀修,若為今生獲得盛名而做,則觀修是在造惡業;若你觀修是為了切斷輪迴、利益一切有情,即使時間很短,也能快速圓滿福德。

再以布施為例,給某人一百元,若是為了獲得美名而布施,這種行為根本不是善行;為了利益來世而布施,便成為獲得增上生的因;若是為了獲得解脫而布施,則成為能得解脫的因;若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為成辦佛果而布施,則成為能得佛果的因。

 

二、使所作成為無邊的善


如果對佛完全不認識,只在心中有「我要成佛」的想法,用這樣的心去做布施,不知能否成為成佛的因;但如果對佛有一定的認識,至少是「有能力在虛空未盡之際,不斷利益有情者」,為了成為這樣的人而去布施,那麼,雖然直接付出的金錢只是有限的一百元,但由於布施動機的不同,這一舉動便能造下無限的善。為什麼呢?因為在布施時,心中想的是「我是為了每位有情的安樂而布施」,由於有情無量無邊,所積累的善也就無量無邊。

若你心中認識的佛是「完全具備一切功德、究竟遠離一切過失者」,為了獲得這樣的果位而布施,那麼這樣的布施將讓你獲得與「一切」等量的善;若你心中認識的佛是「在虛空未盡之際,安住世間,利益一切眾生」,為了成辦這樣的佛果位而布施,你會積累在虛空未盡之際都不會窮盡的善根。「由菩提心攝持的善根不會完盡」這句話的道理正是如此。

 

三、使福德用在正確的方向


造愈大的善,就能累積愈大的福德;若具備大福德,凡是可以成辦的心願,一定都能成真。福德就像金錢,透過錢可以成辦很多事情。然而,雖然有錢可以辦成很多事,但有錢的人會把錢用在什麼地方、拿去辦成什麼事,就要看這個人心裡想要的是什麼。所以這些錢可能會被誤用、可能被用在小事情上,也可能用來做大事業、用在法上、用在能成佛的因上。

福德會被用在什麼地方,由動機與回向決定;而動機與回向「為了某某目的」、「願能如何如何」,其實就是欲求。所累積的福德會被用在什麼地方,由欲求決定。福德的作用是讓內心的欲求得以實現,它是讓所求得以成辦的條件。按照這個道理推測,一個很有福德的人,若心裡不斷咀咒某人生病,我認為這樣的咀咒可能真的會對人造成傷害。因為這個人的福德力可以幫助他心想事成,而他內心希望某人生病,某人或許會因此受到影響。相反地,若這個福德很厚的人,心裡一直希望某人可以獲益,或疾病能痊癒,對方應該會因此而獲益。因為他的福德受到欲求的引導,從而成為對方疾病得以痊癒的一個因。

由上可知,調整動機非常重要。佛陀曾說過:「諸法依緣生,住於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即得如是果。」總體來說,任何法都必須依靠因與緣產生,佛法特別認為苦樂的主要因緣是心,而心的趨向又以欲求為主導。由於某種法行最終能成為何種果的因,主要受制於欲求,因此佛法非常重視調整動機。

 

結論


最初的動機與最後的回向,大大影響我們所作的事成為獲得哪種結果的因,所以必須在正行尚未開始前,認真修正動機;同樣地,在正行結束後,也要殷重地回向。

不懂得掌握這個關鍵的人,往往只重視正行要做到多少數量的禮拜或持咒,而忽略前行的修正動機。然而,用這種作法累積的數字,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多、很漂亮,但它的品質並不好。就像光看帳面的數字,某人好像很有錢,但計價單位是印尼盾等幣值很低的錢,則這個人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富有,當他真正要拿這筆錢買東西時,會發現這些錢其實沒什麼購買力。

與其這樣,不如在前行時好好修正動機,就算因此使得能做正行的時間變少,以致於做不到很多數字也沒有關係。例如,與其在沒有好好修正動機的狀況下,唸一萬或十萬遍六字大明咒,不如把大部份的時間用來修正動機,例如用十五分到二十分鐘慢慢地修正動機,然後再唸一次或一圈六字大明咒,如此累積的福德大過前者。

必須明白的是:我們要的不是數字而是福德,是為了累積福德、淨除罪障才持咒的,既然如此,就要用更能達到目標的方式去持咒才對。雖然乍看之下只唸了一次,數字只有一;就好比手上的錢財數字雖然只有一,但它是幣值較高的美金或英磅,要用的時候才能真正派上用場。這是為什麼把修正動機看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  重點整理:
  • 由於某種法行最終能成為何種果的因,主要受制於欲求,因此佛法非常重視調整動機。
  • 最初的動機與最後的回向,大大影響我們所作的事成為獲得哪種結果的因,所以必須在正行尚未開始前,認真修正動機;同樣地,在正行結束後,也要殷重地回向。
  • 我們要的不是數字而是福德,是為了累積福德、淨除罪障才持咒的,既然如此,就要用更能達到目標的方式去持咒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