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修發心(上)修欲求利他

在皈依之後,接著是發心。首先修四無量心,而四無量心的每一項又再分四個無量,分別是:喜無量、願無量、增上意樂無量、祈請無量。

概略思惟


首先思惟有情遭遇困難與受苦的情況,接著想,若是自己遇到這些困苦會是什麼處境,以及若能脫離這種處境,那時會有多歡喜;同樣地,若這些有情從這些與那些困苦脫離,該有多歡喜啊!於是想「若有情脫離苦及苦因,該有多好」,接著想「願有情脫離苦及苦因」,這是祈願。然後是「有情脫離苦及苦因,由我來做」,如此生起增上意樂。然而,由於現在沒有能力馬上這麼做,所以「祈請上師加持我能如此做到」。以上是修悲無量心的四個子項,其他三個無量心如此類推。

以修慈無量心為例,首先思惟「若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該有多好」,意思是:若有情能值遇樂及樂因,好歡喜啊!然後祈願「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而後生起增上意樂「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由我來做」,最後祈請「祈請上師加持我能如此做到」。同樣地,喜無量與捨無量也都如此做。

 

詳細思惟


若開展思惟內容,可針對一一苦去思惟。例如思惟惡趣苦,而後想「現在待在惡趣的有情若能脫離惡趣,真好啊」;思惟人苦,而後想「現在待在人道的有情,若能脫離人道之苦,真好啊」;思惟那些一直在造惡的有情,而後想「若他們能離惡,該有多好啊」;思惟那些由於煩惱太重而遇到困難的有情,思惟煩惱為有情帶來多少困難,而後想「若有情能脫離煩惱該有多好,願能脫離,有情脫離煩惱由我來做,祈請上師加持我能如此做到」。若時間充裕,例如若是在自己房間內思惟,就可以這樣做。若是跟大眾一起課誦也許就不太方便。

對於「具一切樂及樂因」,在自己內心能接受的程度,看看有哪些樂及樂因全都放進來思惟。而你所思惟的這些樂及樂因,若對你而言不是你想要的樂與樂因,推及到有情上,想到當他們擁有這些樂與樂因時,應該很難感到歡喜。想想自己想的樂,以及能得這些樂的因,想著「若我擁有它們」時,心裡會快樂。就像當我擁有它們我會快樂一樣,有情若擁有它們會非常好,若它們能擁有該多好!願他們擁有!他們擁有樂及樂因,由我來做!祈請上師加持讓我能做到。

或者這樣思惟:以自己的母親為對象,想著「若母親遇到這種困境,她會如何辛苦;在那時,若她能脫離這樣的困境,會非常好;若她能離苦該有多好!同樣地,其他有情也是如此」。就像這樣,若能先以母親為所緣思惟,再代入一切有情,應該會修得不錯。 

若相信惡趣存在,則由於惡趣苦很強,會有很強的感受。若不信有惡趣,那就思惟人苦。想著那些遇到困境的人,例如生病卻沒有藥吃、無人照顧的人,想著若自己的母親變成這樣,只要好好思惟,會覺得無法忍受。無論受苦的人現在是否在自己身邊,他們都是自己的母親,可以結合這種想法去思惟。

思惟熱地獄、寒地獄、餓鬼、畜生有情的遭遇,再想,若自己的母親現在受這種苦,而自己就在她的旁邊享樂,怎麼待得住?若待不住,則無論自己有沒有想到他們,有沒有記得他們,有沒有認識他們,事實上他們就是自己的父母。誰知道這件事?佛,以及獲得無礙神通的菩薩都知道這件事;若要以理路成立,則由於生無始,所以他們全都曾經是自己的父母,從續流的角度來說,他們全都是自己的母親。若要以剎那剎那的角度來看,則現在的母親在下一剎那就滅了,無論是生了自己的母親、善待自己的母親,都是過去式,都滅了,由於是無常,所以在剎那間壞滅了,但這是另一回事。但若從續流的角度思考,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

自己的母親正在遇難啊!她正在三惡趣受苦,正在人道受苦。但自己呢?對她做了什麼?別說實際出手幫忙,心裡連稍微想一下「她好嗎?她怎麼辦?」都沒有,沒有絲毫想要負起照顧她的責任,只顧著自己享樂。看看自己這種樣子,你覺得可以嗎?尤其,我們這種表現看在佛的眼裡,他會怎麼看呢?母親在受苦,孩子在旁邊享樂,唱歌跳舞,你覺得佛與菩薩會怎麼看呢?這樣思惟之後,應該會產生「我不可以這樣」的想法。透過這樣的思惟後,想著「有情若能脫離苦及苦因該有多好……」,如此修習四無量心。

※  重點摘要:
  •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每一項又再分四個無量,分別是:喜無量、願無量、增上意樂無量、祈請無量。
  • 開展的思惟方式,主要是在思惟的內容裡,針對一一苦、樂去思惟。
  • 思惟四無量心時,若能先以母親為所緣思惟,再代入一切有情,應該會修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