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修發心(下)修欲求菩提

唯有成佛,才有能力
 

修完四無量心後,再想想,雖然說了「由我來做」,但到目前為止,我什麼也沒做到,連讓一位有情離開惡趣的能力也沒有,連阻止一位有情墮入惡趣的能力也沒有。

如果佛法說的是真的,前後世與業果的論述都是真的,則那些造惡業的有情,那些不承許佛法的人,以及許多連一個善業都沒有造、但不斷造惡,而且造了惡業之後,別說是一點悔意也沒有,反而非常引以為傲,他們一輩子就是這樣在過日子。這種情況,看在一個懂得與相信佛法的人眼裡,會知道他們正朝著惡趣走。若佛法說的是真的,則真的沒有辦法把他們放著不管。若業果道理是真的,要怎麼放著他們不管呢?怎能不幫忙呢?這是一定要設法阻止的事啊!

然而,我們連阻止一個人走向惡趣的能力都沒有,更別說是幫助有情解脫了,我們連安置一位有情於解脫果位的能力也沒有。別說是現在沒有能力,從無始生死以來至今,我們從不曾安置一位有情於解脫果位。我們任何時候都只想著「我、我」,這使得我們連讓一個有情獲得解脫的能力都不曾有過。

雖然沒有能力,但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有能力的人。一切有情都有成佛的能力,只要肯設法,只要肯努力精進,都是能成佛的。而現在,我們正有著「可以想辦法」的機會。若是處在沒有機會的境地,雖然從因的角度來說是具備能力,但由於沒有獲得機會,暫時會無計可施。但現在我們是有機會的,我們多少有一點能力,至少每天可以做幾次禮拜,若把它回向無上菩提,就是漸漸在種種子。此刻,正是我們擁有一點機會的時候。

若得到佛果,就能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透過這樣的思惟,念誦《上師供養法》裡的「為利一切有情義利故,自成上師功德身,乃至父母諸眾生、悉令現登師佛位」,或是「以我布施等資糧,為利眾生願成佛」,想著:無始以來至今,所有我曾造過的一切善,我把它們攝集在一起,願成為成佛的因,未來我要成佛。

例如,以我現在的狀態來說,雖然我是在跟你們講法,但我講的這些對你們其實沒幫助;然而,若凡我說的法,我的內心都已生起證量,則我在跟你們說的時候,你們心裡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會很明顯地得到幫助。同樣地,若我現在心續有生起大悲心,你們一定會得到很不一樣的幫助。而你們現在得不到這種幫助,是誰的錯?是我的錯,是我不足夠。但如果我努力,我生起證量,就會不一樣。

同樣地,若我有無礙神通,便能清楚知道你們每個人的智力如何、成長背景如何、過去生習氣如何,並根據你們的情況而對你們說法,一定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同樣地,若我完全知道一切法,又懂得各種語言,就可以利益到非常多人,但我現在根本做不到。懂得各種語言,其實只是很小的一種能力,若具備這種能力就能利益很多人,但我現在連這樣的能力也沒有。同樣地,若我能放光,即使只能放光一弓,也能利益很多有情,但我現在完全沒有這種能力。

一旦成佛,就完全脫離一切過失,而且透過自己親身體驗圓滿一切功德,大悲心的串習完全究竟,具備圓滿的身功德、語功德,那時當然可以成辦一切有情義利,這就不用說了。所以我們要有「我要成辦佛果位」這種想法,至少要像剛才說的那樣去做──若沒有遍計邪見的話。若有遍計邪見,則在邪見消除之前就沒辦法;若沒有遍計邪見,至少要能勉強著這樣去想,就算只能嘴上唸一唸,也要勉強著唸「以我布施等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願我可以成佛」,盡全力祈求三寶幫忙,即使自己這方面的條件不足,也拜託三寶加持,拜託護法加持,拜託幫助自己能把一切善根都轉成無上菩提的因,自己再勉強也要如此努力。有時,即使只是很努力地累積念誦「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次數,也會很有幫助。

 

絕不捨棄有情


我們大多都已受過灌頂,大家全都是已受了菩薩戒的人了。所謂菩提心,它包含了兩種欲求,一是想要利益有情的想法,二是為此而想要成佛的想法。若在這兩種想法上失守,那就完了,因為失壞了根本。所以,即使無法知道無邊的菩薩學處,至少在剛才講的兩種想法上不能失守,必須不斷串習:無論有情多麼壞,無論有情再怎麼傷害我,我都不會棄捨有情,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如此憶持。尤其那些傷害自己的人,自己明明沒有傷害他們,但他們卻無端來傷害自己,當他們每一次傷害自己時,當他們每一次對自己口出惡言時,就算那時我們無法真的這樣想,至少要在嘴上勉強說,或在心裡勉強這樣想「願你快樂」、「願你不造惡」,若能這樣做,就能稍微遮擋一下。否則,若沒有養成這種習慣,當對方對自己這樣做一次、做兩次,幾次之後,我們心裡會想「這個人我不要再跟他有關係了」,這就算於是把他丟開了。

一旦把他丟開了,就是把一切有情丟開了;把一切有情丟開了,就是把大悲心丟開了;把大悲心丟棄了,就是把菩提心丟棄了;丟棄了菩提心,就是把為成佛而做的種種實修全都丟棄了;一旦丟棄了這些實修,你就不可能成辦一切有情義利,就是把一切有情的義利都丟棄了。乍看之下,你只是丟棄了一個有情,但事實上你丟棄的是一切有情的義利。所以,無論有情是好或壞,都要勉強,抱緊他,愛他,喜歡他,沒有別的辦法,因為若扔了他,就是扔了一切有情,無法成辦有情義利,無法成佛,無法在自心相續生起菩提心。相反地,抱緊他,無論他如何,就是可以生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成就佛果,成辦一切有情義利。所以你只能抱緊他,每一位有情都很重要,都是關鍵。對菩薩來說,每一位有情都是關鍵。

若有這樣的思惟,便不會怯懦。「我是可以的。雖然每一天我或能或不能努力,雖然智力或高或低,精進或強或弱,身體的氣力或大或小,但無論如何,我就是要成佛!」帶著絕不退轉的心力,雖然每個人的速度快慢不同,由於各自精進、智力等方面的差別而在速度上有差別,但反正就是不回頭,連一步也不回頭!無論如何,我就是要這樣向前衝。我很有福緣,能值遇聖座嘉瓦仁波切,值遇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實在太有福報了,我就要這樣向前衝去,我是往好的方向衝,所以我絕對不走回頭路!反正我就是要成辦佛果位。必須要有這樣不退轉的心力。

 

以偈頌統攝思惟


為了經常提醒自己,所以要常常思惟剛才說的四無量心,以及「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的偈頌,還有《六座瑜伽》說的「為利如母眾有情,身財善根諸福德,盡我三世所積集,一切無餘無悔供」,想著:我的一切身財受用善根,都是為了有情啊!我要回向給有情!如此祈願。「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願我的一切,都能成為有情獲益的因。

若是自己一個人做六加行,做到這個段落時,可以先唸這些偈頌,再唸「以我布施等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應該會有幫助;若是跟大眾一起,雖然平常並沒有唸這些偈頌的習俗,但如果唸的話也不會有過失。薈供時一般沒有唸「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的習俗,但有一次上師薈供時唸了,聖座非常歡喜,他說:「我經常提這首偈頌,常常講,看起來還是稍微有點用。」

※  重點整理:
  • 結合佛功德思惟:若得到佛果,就能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
  • 一切有情都有成佛的能力,只要肯設法,只要肯努力精進,都是能成佛的。而現在,我們正有著「可以想辦法」的機會。
  • 菩提心,它包含了兩種欲求,一是想要利益有情的想法,二是為此而想要成佛的想法。若在這兩種想法上失守,那就失壞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