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明現資糧田(上)說明資糧田

第四加行是明現資糧田。明現資糧田的方法,若要做得廣,按照之前跟大家講的那樣就可以了。
 

關於「資糧田諸尊同一相續」


觀想的時候,經論說要觀想資糧田諸尊都是同一相續;但一般而言,不會有人說「一切諸佛相續同一」,佛教經論與諸大智者應該沒有人這樣說,但「一切諸佛體性同一」這種說法倒是有人說,也有人說「一切諸佛體性非一」。不過,若要真正把這個概念說清楚,必須處理一些非常複雜的論述。因為若要把這個概念說清楚,必須先說明「一切空性體性一」,之後說明「佛一切遍智的空性是佛」,有了這些認識之後才能真正討論「一切佛是否體性一」這個問題。

總之,應該沒有人主張「一切諸佛同一相續」,你成佛時的佛,與我成佛時的佛,不是同一相續。

若是如此,為何觀想資糧田時,要觀想資糧田諸尊是同一相續呢?文殊菩薩可以有很多尊,可以是很多不同相續。若以釋迦牟尼佛來說,只要所化機的條件具備了,只要能讓所化機生起智慧、增長悲心,要他展現出任何寂靜尊或忿怒尊,他都有能力,所以釋迦牟尼佛可以化現為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護法、本尊、上師,甚至凡夫相的樣子。在《父子相見經》就有說到,釋迦牟尼佛甚至可能化現為瘋子、外道或跛腳的人。由於有這種可能,所以在觀想資糧田時,就把資糧田諸尊都觀想為就是佛,就是由佛他本人對自己展現為自己的上師、間接有法緣的上師、本尊、護法、殊勝化身、菩薩、聲聞、獨覺的行相而來到自己的面前。這是用「勝解」的方式做的一種觀想訓練。透過這樣的觀想,一切諸佛的加持可以統合為一。

例如,上師到底是不是佛,其實並不要緊;若自己能把上師視為佛,如此去訓練信心的話,就能得到真佛的加持。若自己這方面沒有訓練「上師是佛」的信心,就算遇到真正的佛也不會得到加持。所以,在談「勝解修」時,並非完全只與事實有關。這是自己修信心的一種方式,而後透過信心的力量而使得加持進入,從而產生很大的轉變。

 

什麼是資糧田


至於明現資糧田的部份,可以按照之前修皈依時使用的方法進行。資糧田的觀修方法有很多種,例如《上師供養法》的資糧田。用《兜率百尊》的資糧田統攝地觀修,只觀修宗大師父子三尊就可以了;若是《六時瑜伽》的資糧田就會觀修金剛持佛。

然而,所謂「資糧田」是什麼意思呢?「田」的概念就如同我們熟知的田地,在田裡播下麥種能獲得收成;同樣地,資糧田也是如此,透過對資糧田禮拜、供養等方式累積善根,依此而能生起證量,獲得安樂的異熟。

田有各種優劣之分。比起畜生,人是較好的田。例如,就可獲得的利益來看,布施給人比布施給畜生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布施給一般人,不如布施給受居士戒者所獲得的利益更多;布施給受居士戒者,不如布施給受沙彌戒者所得的利益大;而布施給受沙彌戒者,又不及布施給受比丘戒者所能感得的利益多。以下經文講的倍數我有點不確定[註1],假設同樣布施一塊錢,來生能感得倍數增長的果報,布施畜生感得百倍果報,供養比丘感得萬倍果報,若對象是父母或病人,感得無量倍果報,父母與病人是凡夫中最殊勝的田;若對象是上師,感得的也是無量倍果報。

若從等級的角度去看,比起供養比丘,供養聲聞阿羅漢可得更大果報;比起供養聲聞阿羅漢,供養獨覺阿羅漢可得更大果報;而供養獨覺阿羅漢,也不及供養菩薩所能感得的果報更大。供養對象若是菩薩,所得的果報超量,是我們內心難以接納的大果報。假設南贍部洲所有有情都成為盲人,而你能為他們賜予眼睛,所得的利益也比不上你以歡喜心看菩薩一眼所得到的利益更為巨大。同樣地,比起挖去南贍部洲所有有情的眼睛所造的惡業,也不如你以不喜歡的心瞪菩薩一眼所造的惡業更為重大。

為何會有這種差異呢?這差異主要是由於功德的不同。現代人不看重律儀,由於受到現代人看法的影響,大家把知識看得很重,會更尊重所謂經典學得很好的人。但釋迦牟尼佛真正重視的是律儀。佛陀在區分出家人長幼時,是以戒臘計算,愈早受比丘戒的人愈年長,佛陀從未說過要以經典學得好壞來區分出家人的長幼。

區分功德的大小,就看所受的戒律。要守的愈多,要斷的愈多,就是愈殊勝的田。剛才提到,若供養的對象是菩薩,所得的果報無量,為什麼?因為,所謂菩薩,並不是只要他有善良的心就可以被稱為菩薩,而是他內心的所緣是一切有情,而且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我只做公眾事務,不為個人服務」,他的對象是每個有情。無論對方是誰,他都完全荷擔對方的一切責任。他的心力很強,以「我要讓對方獲得一切安樂,對方一切困苦都由我來消除」為己任,這種心力對所有有情眾生都是平等的,涵蓋了量等虛空的一切有情。一旦成為這樣的人,他的身、財、受用、善根全都是為了利益有情而用,不僅從內心如此回向,而且真正付諸實踐,到了要付出的時候就真正如此付出。一旦成為這樣的人,就成了一切有情的公共財。何時生起菩提心,那時就成了一切有情的公共財。由於成了公共財,傷害他,就跟傷害一切有情一樣;利益他,就跟利益一切有情一樣。

若對象是佛,那就更不用說了。當菩提心愈來愈大、愈來愈深到究竟時就成為佛。從功德面來說,沒有人比他更高了;若從所斷的角度去說,當把所斷斷得愈清淨到究竟時,就成為佛,所以佛是最殊勝的田。

把上師與父母視為殊勝資糧田,是從「恩」的角度說的,而這不是從一般的角度說的。例如,就以我為例來說,假設我有個學生,則我只是這位學生的殊勝資糧田,不是一般而言都是殊勝資糧田,其他人利益我,對大眾沒有什麼差別,傷害我,同樣也沒有什麼差別,只除了對象是一個比丘之外,其他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對於那位把我當成上師的學生而言,對他而言,我是他的殊勝田,對我好,對他會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壞,對他會有很大的害處。同樣地,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只對於自己的孩子而言才是殊勝田,對於父母自己的親友來說,他們就不是殊勝田。但是佛就不是如此,他是一切有情的殊勝田。以上說明所謂資糧田的「田」,是在說我們淨罪與集資的田。

※  重點摘要:
  • 觀想資糧田諸尊都是同一相續,就是由佛他本人對自己展現為自己的上師、間接有法緣的上師、本尊、護法、殊勝化身、菩薩、聲聞、獨覺的行相而來到自己的面前。這是用「勝解」的方式做的觀想訓練。透過這樣的觀想,一切諸佛的加持可以統合為一。
  • 明現資糧田的部份,可以按照之前修皈依時使用的方法進行。
  • 資糧田的「田」,是在說我們淨罪與集資的田。透過對資糧田禮拜、供養等方式累積善根,依此而能生起證量,獲得安樂的異熟。



[註1] 《示異熟經》:「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大貪者得千倍報,施持戒比丘得萬倍報,施宣說大乘如來不思議法教開眾生眼者得無量報,況施佛、菩薩得無邊報,更何待言?又,若施三類補特伽羅得無邊異熟,彼為如來、父母與病者,僅施一飲食亦得無量異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