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18課-明現資糧田(中)迎請資糧田
為何要迎請
明現資糧田之後,接著要做的是迎請,大部份的儀軌都會說到要迎請。一般來講,其實是不必迎請資糧田的,因為佛的預知能力無礙,大悲心不可思議,神通也無礙,若從上部宗義的角度來說更是如此,佛任運無勤力進入,所以,當我們才一動念想「我要集資淨罪」,一坐上拜墊,才一開始,佛就已經到了。所以實際上我們不必特別迎請他,他已在了。然而,大部份的儀軌都有迎請的儀式,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心裡要能現起真正的佛身──佛的四身,這是非常困難的事。多數人並不知道,就算知道,若沒有特別經過訓練,也無法馬上在內心現得起來。但如果可以像邀請某人一樣把他請過來,我們心裡會比較容易有感覺,一旦有感覺,就容易生起信心。一旦生起信心,就能夠獲得加持。所以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生起信心,為了增強感受,所以才要念誦迎請資糧田的儀軌文,並隨文觀想「他們來到面前的虛空中」。要迎請的原因其實是這個,否則,若從佛的角度來說,在我們起了心念的同時,他們就已來到面前,不必再去迎請,從事實面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
從大乘宗義的角度來看,佛任何時候都在我們身邊。但即使從下部宗義的角度來說,就算不說佛一直在我們身邊,也是在我們一動念便來到我們面前,依舊不需要迎請。例如,從佛像那方面來說,可以說一切佛像其實都同樣珍貴,但有些佛像會開口說話,有些則不會。在很多歷史記載上都有,而且不是只有一、兩人聽見。
我們心裡會覺得,有開口說話的佛像更珍貴,沒開口說話的佛像較不珍貴。然而,說話與不說話,對於佛像而言根本沒差,對佛陀而言也同樣沒差。那麼,這差別是什麼造成的呢?一位業淨有情來到佛像前,無論那是什麼樣的佛像都有可能會開口說話。一位業淨的人來到大昭寺覺窩像面前,覺窩像開口說話,此時我們不但覺得這尊覺窩像更珍貴,連我們藏人自己也覺得似乎提升了價值感。但其實只是業淨的人有沒有來到某尊佛像面前的差別而言,只要有業淨者來到面前,佛像就有可能會開口說話。若以一般眾所周知的說法來說,獲得上品資糧位就獲得法流三摩地,一旦獲得法流三摩地,就能夠見到佛像開口說話。
說這些,主要是想說明:是否能看見佛、聽見佛說話,關鍵在於自己的業障是否淨除,但無論我們能否看見,無論有否迎請,佛都會來到我們面前。
迎請時的觀想
迎請的時候,若能按照給孤獨長者的女兒迎請佛陀的方式做觀想會很好。給孤獨長者有一個女兒,有一次她出門遊玩時,一個位於邊地的國家的王子看到她,很喜歡她,回國後稟告父母並向她求婚。當時給孤獨長者就去問佛陀說:「我可以把女兒嫁過去嗎?」佛陀說:「可以的。由於她的業與過去特別的祈願,若她能嫁過去,對有情會有很大的幫助。」
孤獨長者的女兒嫁過去之後,由於在那裡無法見到佛陀與出家人,她感到失落而鬱鬱寡歡。王子問她:「你為何不開心呢?」她說:「因為我沒有可供養的對境。」由於那個國家盛行的信仰是裸行外道,所以第二天,王子就召集很多裸形外道的修行人,然後跟長者女說:「來了很多修行人,你可以來供養了。」長者女一來,看到這些赤裸身體的裸形外道的修行人,羞憤地說:「若這樣的人也可以做為供養的對境,則水牛、黃牛也都可以做為供養對境了。」
王子雖然感到不太高興,但因為長者女是新嫁娘,為了討她歡心,便問她:「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供養的對境?」她說:「必須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才行。我來迎請他,你不用擔心,你明天只要把供養物準備好就行了。」王子說:「他明天哪有可能會來?從我們這裡到佛陀的住處,至少要一個多月的路程。我先派人去請他,他答應之後,我再開始準備。」長者女說:「你們只要做好準備就好,迎請的事情,你完全不用擔心。」王子聽了,當天就派人把所以該準備的都準備好了。
第二天一早,長者女拿了一個寶瓶,裡頭裝滿水之後,在其上放了一朵花,再拿了一束香,走到樓頂上,雙足跪地而後說:「請您來。」迎請的文句,有些佛經記載的是其他的文句,一般的說法則是:「一切無餘眾生依怙主,摧滅無盡魔軍勝戰尊,一切實相無餘遍知者,世尊眷屬祈請降臨此。」長者女才唸完這首偈頌,由於世尊的加持,此時她手上的寶瓶、花、香瞬間便送到了世尊面前。
此時,阿難尊者問:「是誰在邀請您?」世尊說:「給孤獨長者的女兒。我必須去,不只我,阿羅漢們也都和我一起去。不只一起去,由於那裡佛法並未弘揚,所以,雖然平常你們不准展現神通,但今天可以把你們的神通都展現出來。」不過,若沒有神通,也就無法與世尊一起過去了,因為兩地距離很遠。
大家開始陸續應邀到長者女面前,首先到達的是阿若喬陳如尊者,他化現在虛空中乘著馬車來了。國王與王子看到了,就問長者女說:「這位是你的導師嗎?」長者女說:「不是。他是我的導師說了法之後,第一個獲得阿羅漢果的人。」接著,陸續來了很多阿羅漢,有些人從虛空中騎乘大象而來,呈現了各種異象。
大迦葉尊者化現出一座大山,山間有流水、花朵,還有很多飛鳥,大迦葉尊者則安住其中,如此飛了過來。國王看到就問說:「那麼,你的導師是這位嗎?」長者女說:「不是,他是導師的大弟子,修頭陀行第一的大弟子。」同樣地,舍利弗、目犍連尊者、迦旃延尊者等,這些大聲聞弟子都展現各自的神通,來到會場。國王與王子等人每見到一位阿羅漢,都忍不住問長者女:「這是你的導師嗎?」長者女一面回答「不是」,一面為大家介紹該阿羅漢是誰。
最後,當佛陀來臨之時,他展現的樣貌是:坐在法座上,帝釋天與大梵天在他的左右,手上各持著供品,此外還有無數天人與龍族圍繞著,大家手上都拿著各式各樣莊嚴的供品。在場的大眾一方面看得目不暇給,同時也生起極大的信心。接著,釋迦牟尼佛化現為十個身,從十個方向來到會場,如此進入皇宮。
大眾聚集在皇宮周圍,都想看到應供者是誰,但因為人潮實在太多,多數人都無法看到會場的情況。佛陀便把皇宮變成完全透明、像玻璃屋那樣的建物,讓所有的群眾都可以看得到。佛陀接著受供,與國王等人一起用餐,餐後再為大眾說法,這個國家的人也都因此全部成為佛教徒。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觀想:在迎請後,資糧田諸尊都以各自的神通來到我們面前。
平常看到十六大羅漢的畫像,大多是穿著僧衣。但在有些畫像中,會看到十六大羅漢的樣貌,有些穿長袖衣,有些穿法衣,有些戴頭飾,有些在虛空中,有些乘船,有些騎著天鵝的畫像,這種畫法是依照漢傳的畫風。據說是因為當時漢地的國王要迎請阿羅漢,一開始知道有十六位,他們就準備了十六人份的供養物,但後來由於這些阿羅漢身邊都各有一些弟子隨行,供養物就不夠了。國王一開始只準備了十六套法衣,為了圓滿福德,所以就供養各式各樣的衣服。收了供養後,阿羅滿們為了讓國王的福德圓滿,當下收下了國王獻上的供養。這些內容在經典並沒有很明確的記載,但有這樣的說法,說明為何有些畫師畫的十六大阿羅漢,所穿的衣服有很多種不同的樣式。總之,說這些主要是為了說明,在觀想時,可以觀想資糧田諸尊以各種不可思議的方式來到自己面前。
同樣地,由於我們主要是基於大乘宗義而說,所以可以再這樣觀想:佛身放出各種不同的光,在每個光端都有佛的化身,這些化身有的正要出去,有的剛好回來,在每個剎那間都在進行各種利生事業。用這種方式觀想,會覺得佛是活生生的真人,否則可能會覺得自己只是在觀想佛的畫像。
用上述這種方式,觀想佛正在行各種利生事業。事實上,無論佛是否有這樣放光,他都化現十億個化身,正在進行各種利生事業。只是為了幫助我們方便思惟,所以才用「觀想佛放光,每個光端有佛的化身,這些化身有的正要出去,有的剛好回來,在每個剎那間都在進行各種利生事業」這種方式觀想。不過,要知道的是其中展現死亡行相的化身,雖然大眾會說他死了,因為大家看到所示現的凡夫相死亡。當他所要做的事情結束後,會示現死亡,這個化身便融入主尊。
※ 重點摘要:
- 佛無處不在,而我們仍要迎請,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生起信心、增強感受,所以才要念誦迎請資糧田的儀軌文,並隨文觀想「他們來到面前的虛空中」。
- 迎請時,①可按照給孤獨長者的女兒迎請佛陀的方式做觀想,亦即可以觀想資糧田諸尊以各種不可思議的方式來到自己面前。②也可以加上「觀想佛放光,每個光端有佛的化身,這些化身有的正要出去,有的剛好回來,在每個剎那間都在進行各種利生事業」這種方式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