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0課-關於「集資淨障」(一)為何需要集資淨障
一、七支供養整合集資淨障的關要
第五加行是「修持能攝集資淨障之要義,供養七支」。《廣論》說:「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文中說的「集、淨」,集的意思是累集福德,淨的意思是淨除罪障。把集淨的關鍵整合在一起,或是把集淨的最重要的門徑整合在一起,就是七支,包括: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不入涅槃、回向。
二、為什麼我們需要集資淨障?
為何我們需要集資淨障?因為它是道能在心續生起的順緣。
(一)從近取因與俱生緣說明
整個佛法的根本是「緣起」,它的意思是依於眾多因緣聚合而來,無論好壞、苦樂,全都是依於眾多因緣聚合而來,是最根本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談得仔細些,再把因緣分為近取因與俱生緣。什麼是近取因?若以苗芽來說,種子是近取因,水與肥料等則是俱生緣;再以奶茶來說,水與奶是近取因,廚師、煮茶用的鍋子、瓦斯等,則屬於俱生緣。
(二)從修道的歷程說明
在區分了近取因與俱生緣之後,再看所要成辦的果。若以「一切相智」為目標來說,一切相智的意思是遍知一切法,而對於遍知一切法的理解,我覺得用以下這種方式解釋,較能看到它偉大之處。知一切法的「知」,例如知道這是瓶子,這是柱子,這是金剛杵,這是鈴,以上是一種對於所謂「知」的理解;另外一種對「知」的理解是,例如知道如何煮菜,意思並不是「知道這是菜,知道這是煮」,而是若要他去煮菜,他能夠煮得出來。知道如何做家具、知道如何煮菜,這種知道指的是他有能力做。所以,所謂「一切相智」的意思是,在成辦眾生義利時,無論什麼,他都有能力做。用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在我們內心產生的力道較大。
把這樣的一切相智設為目標,要在內心生起一切相智,必須在內心依次生起體驗,為了讓內心進步,所以必須實修,必須從依師軌理開始實修道次第。為何必須如此依次實修?因為,若要生起一切相智,必須先走過十地,為此必須先走過見道,為此必須先走過加行道,為此必須先走過資糧道。
生起菩提心便是進入大乘資糧道,要生起菩提心必須生起慈心與悲心,為此必須先有出離心,為此必須先有下士道的證量,為此必須生起暇滿義大難得的證量,為此必須多少生起依師的證量。而要生起依師的證量,必須透過思惟依師勝利與不依過患,才會去修依師,所以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知道依師勝利與不依過患。
《廣論》提到依師的八種勝利,知道之後去思惟,這些都屬於近取因,是內心能不斷進步的種子。實修是近取因,而實修必須能進步,讓所做的聞思能利益到心,讓內心生起的感受與體驗能夠穩定留住且不斷增長,讓內心所產生的理解不會走偏,為此我們需要的助手或說俱生緣是累積福德;而上述我們要的結果無法發生,也是由於被業障阻擋,所以必須淨除障礙。
(三)俱備因緣、遠離違緣,果自然來
就像剛才說的「依由眾多因緣聚合而來」,若該有的因緣全都俱備,又沒有任何違緣,在這種情況下,結果就會產生。不是神鬼做的,而是事物本身的運作方式。若因緣不俱足,果就不會產生,若遇到違緣也不會產生,這不是佛製造的,不是天神製造的,事物的運作方法就是如此。「為何會如此?」這種問題沒什麼好問的,就像若手若放在火裡會被燒,不必問「為何放到火裡會被燒」,這沒什麼好問的,因為火會燒,自性就是如此。同樣地,一旦因緣俱足、沒有違緣,則產生結果這是物的自性;因緣不俱足果就不會產生,這是物的自性,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它無法改變,也沒有任何人能使它改變。
就像為了疾病痊癒而治病,若因緣完全俱備,包括徹底辨識出到底是什麼病,徹底知道該用什麼藥與方式治療,而後準確地投藥,包括適當的投藥時機、服藥時需要有的條件等所有該做的都做,而且身體該做的保養保健也全都做好,又沒有遇到其他的違緣,病一定會好。若是如此,為何有人的病沒有好?要不就是沒有真正辨清是什麼病,即使知道是什麼病,但認識的並不完整;或是雖然清楚辨症,但用藥不準確;或是雖然準確用藥,但身體的保健沒有做好;或是遇到了違緣,總之,一定有個環節出問題。如果沒有任何環節出問題,病不可能治不好。
這就是緣起的道理,是佛法的運作方式,釋迦牟尼佛在一開始時教導弟子的也是這個。佛陀在一開始就講緣起,讓「緣起」這個概念進到我們腦海中,無論是平常修行或做世間工作時,做了卻沒有結果發生,此時若你擔心,就表示你錯了,因為「擔心」本身無法使得因緣聚合。「做了卻沒有結果發生」,正是「緣不俱足」的表現,此時若你去研究到底是哪個緣不俱足,這才是該做的事;若發現此時沒有方法有某個緣,就要再去研究,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促使那個緣可以產生。就像這樣,可以一一向上追溯。這樣一來你會明白,只是早晚的差別而已,只要把該有的因緣都聚合,結果一定會產生。也可能是由於遇到違緣,看看是遇到了哪個違緣,而後設法消除。
三、總結
實修是近取因,為了讓實修能夠好,需要的順緣是累積資糧,而為了消除違緣,則需要淨除罪障。《廣論》說:「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這段文的意思是,缺少淨集資淨障這樣的俱生緣,就像缺乏水與肥料的種子無法長出苗芽一樣,即便再努力修習所緣行相,實修仍將難以進步。因此要修習七支,把集資淨障的關要都攝集在一起。我們的心就像田地,必須透過七支整地,消除違緣,俱備順緣。
※ 重點整理:
- 把集淨的最重要的門徑整合在一起,就是七支,包括: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不入涅槃、回向。
- 實修是近取因,為了讓實修能夠好,需要的順緣是累積資糧,而為了消除違緣,則需要淨除罪障。
- 整個修道的歷程,從依師、下士道、出離心到菩提心,一路實修皆需福德資糧支持,才能順利通過資糧道、加行道、見道至十地。
- 「做了卻沒有結果發生」,正是「緣不俱足」的表現,此時若你去研究到底是哪個緣不俱足,這才是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