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關於「集資淨障」(二)從實例看集資淨障的重要

聖者周利槃陀伽
 

講到被業障障蔽的例子,就像之前講過的聖者周利槃陀伽。他前世做了很多包括無我在內的學習,這些種子他都有。然而,由於這輩子被業障障蔽,他甚至連一、兩個字都背不起來。釋迦牟尼佛完整知道他的情況,所以就叫他去掃地。佛陀並沒有叫每個人都去打掃,而且不是每個人只要去打掃就能馬上獲得阿羅漢果,雖然能因此集資淨障,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因此而得解脫,就算比周利槃陀伽尊者掃地掃得更多,也不表示他這輩子一定能得解脫。

證得阿羅漢果所需的順緣,周利槃陀伽尊者在前輩子已辛苦努力地準備好了,這輩子只是被業障障住了,而佛陀知道他的情況,所以才對他說了淨除罪障的方法。透過打掃、擦鞋等方式,周利槃陀伽尊者清除了罪障,由於他已有種子,所以很快感果,這輩子不用師長教,只靠著思惟幾個字就獲得解脫。

對於另一種人,雖然勤於淨罪集資,但沒有近取因,佛陀會對他們說:「你要好好學習。」有些人過去世很努力集資淨障,因而罪障很少,福德很大,但由於缺乏透過學習而有的近取因,佛就會要他「去學習、去實修」。這些不同的教導,是基於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若是福德不足的人,佛就會跟他說「去累積福德」。

若能遇到佛,就有這樣的好處!佛知道一切,對於所化機的前世、前前世、再前世……等一切生的情況、經歷了哪些事情,佛現前了知、一清二楚;而對我們則非常困難,只能稍稍做一點推測。例如某種結果未能如期產生,我們會根據自己過去的經歷而推測可能的原因,例如覺得可能是少了某某方面,就朝著某某方面努力,當情況改善自己有了進步,就會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的;若情況沒改善,就再朝另一個方面努力看看,用這樣的方式前進。就像醫生用藥的時候,也會跟病人說「你先吃這種藥」,吃一週後如果有幫助就繼續吃,如果沒效就換藥。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但如果值遇佛,那就不一樣了,他提供的方法非常準確,那些見到佛馬上就得解脫的人,就是由於佛有一切遍智而產生的。

 

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大師在讀完五大論後,文殊菩薩要他離世閉關。在閉關之初,他便投入淨罪集資的法行。那時,他每日結合《三十五佛懺》做大禮拜,每一尊佛禮拜一百次再換下一尊佛,如此每天做三千五百次大禮拜;同樣地,宗大師也累積供養曼達的次數,那時他所使用的石曼達至今仍留存在藏地,人們依舊可以看到。這個石曼達上可以當年宗大師留下的痕跡。宗大師精進地供養曼達,手都磨到見骨的地步。

宗喀巴大師不僅強力地淨罪集資,也精進於近取因──實修,將護修行的所緣與行相。在這樣做的時候,有一天他親見龍樹菩薩、佛護論師、月稱論師、清辯論師以及龍菩提論師,他親見了這五位聖者,其中,佛護論師將《佛護論》交給他並加持他。第二天,宗大師非常想讀《佛護論》,翻到其中對《中觀根本慧論》第十八品的解釋,讀到某一個偈頌時,心中如實地生起了空性見。

宗大師這麼做,是在對我們展示「應該這樣做」。他要讓我們知道:累積福德、淨除罪障,並努力將護修行所緣行相,一旦這些俱生緣與近取因都聚合,只要遇到一個暫時的小緣,就會看到成果。宗大師的這個示現,並不是要告訴我們「《佛護論》是最好的」、「某某偈是最好的」,他要說的重點是:努力學習、將護所緣行相、精進實修、累積順緣福德、淨除違緣罪障,一旦這些都具備,則暫時遇到的任何緣,都可以促使結果呈現。

那天並不是宗喀巴大師第一次讀《佛護論》,他平常就在讀,讀了很多次;但那一天,在所有順緣都俱備的時候,依於讀《佛護論》的這個小小的緣而證得空性。有一位上師他平常就在實修道次第,有一天,他看到一隻螞蟻咬著蜜蜂,因為體型差異很大,這隻螞蟻看起來很辛苦。這位上師看著牠們,想到:蜜蜂有眼睛有翅膀,卻被螞蟻制伏了,若與業果沒關係,這怎麼可能會發生呢?由於這個緣,他內心生起對業果非常強的信心。但若是我們,看這種情況再多次也不會生起什麼覺受。這是因為這位上師平常就觀修業果,累積順緣福德,淨除違緣罪障,再依於這個緣而生起對業果的信心。

所謂生起信心、生起體驗,若只是偶爾現起「是如此」的想法,不會被稱為生起體驗。生起「是如此」的想法,而且明天依舊如此生起,這個體驗與心結合、入了心,無論何時都可以如此生起,才能稱為生起體驗。若只是偶爾有一點感受,這我們也會有,例如偶爾看到有人很可憐,心裡想著「哎,好可憐」甚至流眼淚,這是我們偶爾也有可能會有的事。但現在我講的不是這樣。

 

康區某位上師


康區有一位上師,當時他患了痲瘋病,他想:「死就死吧,沒什麼。」他捨棄今生,決心把剩餘的生命都用來淨罪集資,於是開始精進地做大禮拜。他平常就很努力實修大悲心,做大禮拜時,他一面觀修大悲心。有一次,他在禮拜拜下去的時候,生起了大悲心,在大悲心生起的情況下,他想到正在受苦的一切有情,打從心底發願:「願一切有情都能離苦。」就這樣五體投地禮拜下去,在這樣的想法中,他停在這個姿勢裡七天七夜。沒有起身,完全感受不到飢餓。七天後他起身,那時他已生起菩提心,由此得到加持,病也好了。這也是為什麼經論一再強調集資淨障的重要。
 

近代閉關者


一位住在塔對林的老法師,他說到,有陣子他再怎麼觀修都不行,他心想,可能是所接受的供養物造成的影響,於是持了三十萬遍的《不動如來心咒》之後,修行的覺受就恢復如前,這是很清楚的例子。同樣地,我認識的一些人,起初在實修時效果不太理想,他們很認真地累積供水的次數,做了一陣子之後,實修就開始修得不錯。我所知的這些人中,有兩位曾直接向我分享這樣的親身經驗。

以近代來說,有種情況可以明顯看到業障的作用。以下的例子雖然並非發生在知名的閉關者身上,但已在山上閉關三、四年的修行者,幾乎都有類似的經歷。

許多人會去供養閉關者,而這些閉關者中有一部分的情況是,當日接受了供養後,次日便感到整天的觀修效果不如以往,要不就覺得被障住,或是心思紛亂,或是想睡覺等等。閉關者為了探究原因,會詢問前日供養者的身份和供養的目的,結果發現其中一些供養者是以賣佛像維生,甚至販賣毒品。

總之,就像之前談到第二加行時說要「擺放無諂供物」。我們供養閉關者的供物如果不清淨,不但自己供了不淨物,還會讓閉關者連帶受影響。我們這種住在城市裡的人,收到不淨供養物不會有什麼感覺,因為我們的心思很混雜,心在不乾淨的情況下,不會那麼明顯感受不淨物或業障帶來的影響;但那些閉關者整日在思惟法義、做善行,不淨物或業障帶來的影響就很明顯。至於我們,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有些閉關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到這種供養物,連續幾週修行都沒有覺受,便先暫停觀修,全力淨罪集資一、兩週之後,才恢復此前的實修覺受。以上說的,並不是某位知名大成就者的經驗,而是現在山中閉關者普遍共有的情況。我認識的幾位閉關者中,有兩、三位曾直接與我分享過這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