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2課-關於「集資淨障」(三)重要性
淨罪集資是俱生緣,實修是近取因,兩者不可或缺。一般而言,若以佛法最基本的運作方式來談,應該可以說「淨罪集資不是主要」,學習才是主要。為什麼?因為煩惱的根本是無知,所以必須消除無知,而消除無知的方法是透過學習而生起智慧。以上是佛法最基本的運作方式。
使我們在輪迴流轉的是煩惱與業,而在兩者之中,主要必須對治的是煩惱。這麼說的理由是,若把努力的重點放在業,就算淨除了過去所造的業,由於煩惱仍在,所以會再造新業,不會完盡。然而,若把努力的重點放在煩惱,只要消除了煩惱就能不再造新業,就能根除,所以最主要的是要對治煩惱。
但對於初修業者而言,要能對治煩惱,必須提高智慧,為此必須學習;若要學習,必須要有好的頭腦,而且必須了解大經論真正的核心,不只如此,還要懂得實修。如此一來,淨罪集資就成了一定要做的事。因此,祖師們才會那麼強調資集淨罪的重要性,尤其對初學者而言更是如此。
所謂「淨罪集資對初學者很重要」,並非僅指在剛學佛之初做一段時間的淨罪集資,之後便不再需要。在一般的傳統裡,在進行正行之前,無論正行是聽法、實修或是閉關,會為此而先做十萬遍大禮拜、供養十萬次曼達,的確有這樣的習俗。但在進行正行時,並不是自己拿得出「我做了十萬遍大禮拜、供了十萬次曼達」這種數字,就不必再做任何淨罪集資,不是這樣的。事實上,即便是已現證空性的修行者,他依舊會淨罪集資;已得初地、二地的菩薩也一樣,依舊會淨罪集資。總之,還沒成佛之前都要淨罪集資。
獲得色身的印跡是福德資糧,獲得法身的印跡是智慧資糧,所以在未成佛之前都要淨罪集資,不是暫時做一下、稍微做幾天就可以了。例如,初地菩薩已經現證空性,此後再也不可能墮入惡趣。雖然尚未斷除煩惱,但他再也不可能被煩惱控制,再也不會由於業與煩惱而投生,只會基於願力而自由投生。但他依舊會如理依止善知識、供養三寶……這些淨罪集資的法行不但未曾停止,而且做得比之前更多。
再者,如今或許已很難見到極為貧困的出家人了,多數的出家人再怎麼窮,也都多少能夠維生。然而,就算極為窮困,例如完全離世索居的閉關者,只要有一點可供生活的資具,他依然會努力供養三寶,不斷努力地淨罪積資。比如,以一個出家人來講,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那種真的很窮的出家人了,大家應該都還過得不錯;但即使有那種很窮的出家人,例如一位離世的閉關者,窮到連裝供品的器皿都沒有,只有一只自己吃飯用的碗,即使窮到這種程度,他也會把這只碗洗乾淨,供上一碗水;等到需要使用時,再跟三寶借碗喝水,喝完之後把碗洗乾淨,再供上一碗水。隨著供養,信心隨著增強,供養愈來愈廣,財富愈來愈多;隨著財富愈多,供養也愈多,兩者彼此互相輔助而愈來愈好。
如此到獲得初地的時候,就可以化身一百,在同一時間到百個佛土供養百尊佛,並化現充滿虛空的供養雲,如此供養諸佛。在這種狀況下,他的福德會更加圓滿;由於福德更圓滿,所以能獲得更好的能力。當他獲得二地時,就能化一千身到千個佛土。初地菩薩一日累積的福德,我們一百劫、兩百劫也累積不到。初地菩薩累積的福德很多,這使得他的能力更強;由於能力更增強,使得他能累積更多的福德;由於累積的福德更多,使得他的能力又更強。必須透過這樣的方式,最後才能福德究竟圓滿。
若只憑著初修業者的能力集資淨罪,福德資糧究竟圓滿似乎遙不可及。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隨著福德的累積,我們會進步,累積福德的能力也會進步。所以,即使只是很小的供養,我們也應養成供養的習慣,如此累積福德。
導師世尊在成佛時說了一個偈頌:「無邊福滅苦,無上福滿願,伏魔得菩提,涅槃獲寂靜,於此勿滿足。」這段話的意思是:福德的異熟是予一切樂、除一切苦。具福德的人想什麼就能成辦什麼,可以滅除四魔、獲得大菩提涅槃寂靜。無論暫時與究竟的義利,都是依於累積福德而獲得。因此,對於累積福德一事不該感到滿足,而應不知饜足地累積福德。
佛陀說「無上福滿願[註1]」的時機,是在他才一成佛之時。我的感受是,釋迦牟尼佛多生不知饜足地累積福德,現在,他現前體驗到了累積福德的成果,他成佛了。佛陀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為了想成為一個「能成辦一切有情義利」者,他無時無刻想著「若我能成佛該多好啊」,長久以來的心願,在終於成真的那一刻,他對大家說:「若你們跟我一樣想要成佛,若你們想要跟我一樣心想事成,就必須累積福德啊!」
連教人如何下咒的書裡也提到:「若你想下咒的對象是一個福德深厚之人,務必小心,因為對這樣的人下咒,咒力可能會反彈回到自己身上。」福德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佛陀曾說過四種不可思議,分別是:業的能力不可思議、三摩地的能力不可思議、密咒的能力不可思議、物質的能力不可思議。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一旦造了業,當業的力量展現時,便可能以奇特、難以置信、難以用常理解釋的方式感果。然而,我們一般大多只覺得惡業的力量很大,對於善業的力量之大,則由於累積不可思議福德者很少而難有體會。但在佛世時,卻有很多這方面的實例。
至於三摩地與密咒的能力不可思議,在佛教極盛的時期,無論在西藏或印度,都曾出現過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實例,但現在也不太容易看到了。相較之下,現代較易看到的是物質力量的不可思議。在科學高度進步的現在,科學家製造各種科學產物,很多是過去難以相信的東西,這是物質不可思議的能力展現。
在佛世的時候,比丘們為即將來臨的結夏安居做準備,包括打掃住處、備妥法衣等等。有一位眼睛不好的比丘要縫法衣,由於視力不佳而無法穿針,於是他說:「有誰需要福德啊?」佛陀聽了就回他:「需要福德的人是我。」然後就過來幫這位比丘穿針。比丘把法衣交到佛陀手上,並以額頭觸碰佛陀的手,然後問道:「世尊,您已在三大阿僧祇劫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法行,您的福德資糧已究竟圓滿了,為何您仍回應『需要福德的人是我』呢?」佛陀說:「因為我親自領受到了福德的異熟,所以對於累積福德不知饜足。」
此外,在另一部佛經中,佛陀說:「對於累積福德能帶來的巨大利益,若大家看到的與我所看到的一樣,若我能讓大家也都能如此看到,該有多好。若大家也看到了,則在吃飯吃到一半時,若看到有人來了,至少會分一半給對方吃。若把所有的飯菜都留給自己吃,心裡會覺得很浪費,會捨不得全都吃下去。而我們之所以對於累積福德不多積極,是因為不相信福德的能力。」
※ 重點摘要:
[註1] 老師的用詞是「具福德之人,心想而事成」
使我們在輪迴流轉的是煩惱與業,而在兩者之中,主要必須對治的是煩惱。這麼說的理由是,若把努力的重點放在業,就算淨除了過去所造的業,由於煩惱仍在,所以會再造新業,不會完盡。然而,若把努力的重點放在煩惱,只要消除了煩惱就能不再造新業,就能根除,所以最主要的是要對治煩惱。
但對於初修業者而言,要能對治煩惱,必須提高智慧,為此必須學習;若要學習,必須要有好的頭腦,而且必須了解大經論真正的核心,不只如此,還要懂得實修。如此一來,淨罪集資就成了一定要做的事。因此,祖師們才會那麼強調資集淨罪的重要性,尤其對初學者而言更是如此。
所謂「淨罪集資對初學者很重要」,並非僅指在剛學佛之初做一段時間的淨罪集資,之後便不再需要。在一般的傳統裡,在進行正行之前,無論正行是聽法、實修或是閉關,會為此而先做十萬遍大禮拜、供養十萬次曼達,的確有這樣的習俗。但在進行正行時,並不是自己拿得出「我做了十萬遍大禮拜、供了十萬次曼達」這種數字,就不必再做任何淨罪集資,不是這樣的。事實上,即便是已現證空性的修行者,他依舊會淨罪集資;已得初地、二地的菩薩也一樣,依舊會淨罪集資。總之,還沒成佛之前都要淨罪集資。
獲得色身的印跡是福德資糧,獲得法身的印跡是智慧資糧,所以在未成佛之前都要淨罪集資,不是暫時做一下、稍微做幾天就可以了。例如,初地菩薩已經現證空性,此後再也不可能墮入惡趣。雖然尚未斷除煩惱,但他再也不可能被煩惱控制,再也不會由於業與煩惱而投生,只會基於願力而自由投生。但他依舊會如理依止善知識、供養三寶……這些淨罪集資的法行不但未曾停止,而且做得比之前更多。
再者,如今或許已很難見到極為貧困的出家人了,多數的出家人再怎麼窮,也都多少能夠維生。然而,就算極為窮困,例如完全離世索居的閉關者,只要有一點可供生活的資具,他依然會努力供養三寶,不斷努力地淨罪積資。比如,以一個出家人來講,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那種真的很窮的出家人了,大家應該都還過得不錯;但即使有那種很窮的出家人,例如一位離世的閉關者,窮到連裝供品的器皿都沒有,只有一只自己吃飯用的碗,即使窮到這種程度,他也會把這只碗洗乾淨,供上一碗水;等到需要使用時,再跟三寶借碗喝水,喝完之後把碗洗乾淨,再供上一碗水。隨著供養,信心隨著增強,供養愈來愈廣,財富愈來愈多;隨著財富愈多,供養也愈多,兩者彼此互相輔助而愈來愈好。
如此到獲得初地的時候,就可以化身一百,在同一時間到百個佛土供養百尊佛,並化現充滿虛空的供養雲,如此供養諸佛。在這種狀況下,他的福德會更加圓滿;由於福德更圓滿,所以能獲得更好的能力。當他獲得二地時,就能化一千身到千個佛土。初地菩薩一日累積的福德,我們一百劫、兩百劫也累積不到。初地菩薩累積的福德很多,這使得他的能力更強;由於能力更增強,使得他能累積更多的福德;由於累積的福德更多,使得他的能力又更強。必須透過這樣的方式,最後才能福德究竟圓滿。
若只憑著初修業者的能力集資淨罪,福德資糧究竟圓滿似乎遙不可及。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隨著福德的累積,我們會進步,累積福德的能力也會進步。所以,即使只是很小的供養,我們也應養成供養的習慣,如此累積福德。
導師世尊在成佛時說了一個偈頌:「無邊福滅苦,無上福滿願,伏魔得菩提,涅槃獲寂靜,於此勿滿足。」這段話的意思是:福德的異熟是予一切樂、除一切苦。具福德的人想什麼就能成辦什麼,可以滅除四魔、獲得大菩提涅槃寂靜。無論暫時與究竟的義利,都是依於累積福德而獲得。因此,對於累積福德一事不該感到滿足,而應不知饜足地累積福德。
佛陀說「無上福滿願[註1]」的時機,是在他才一成佛之時。我的感受是,釋迦牟尼佛多生不知饜足地累積福德,現在,他現前體驗到了累積福德的成果,他成佛了。佛陀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為了想成為一個「能成辦一切有情義利」者,他無時無刻想著「若我能成佛該多好啊」,長久以來的心願,在終於成真的那一刻,他對大家說:「若你們跟我一樣想要成佛,若你們想要跟我一樣心想事成,就必須累積福德啊!」
連教人如何下咒的書裡也提到:「若你想下咒的對象是一個福德深厚之人,務必小心,因為對這樣的人下咒,咒力可能會反彈回到自己身上。」福德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佛陀曾說過四種不可思議,分別是:業的能力不可思議、三摩地的能力不可思議、密咒的能力不可思議、物質的能力不可思議。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一旦造了業,當業的力量展現時,便可能以奇特、難以置信、難以用常理解釋的方式感果。然而,我們一般大多只覺得惡業的力量很大,對於善業的力量之大,則由於累積不可思議福德者很少而難有體會。但在佛世時,卻有很多這方面的實例。
至於三摩地與密咒的能力不可思議,在佛教極盛的時期,無論在西藏或印度,都曾出現過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實例,但現在也不太容易看到了。相較之下,現代較易看到的是物質力量的不可思議。在科學高度進步的現在,科學家製造各種科學產物,很多是過去難以相信的東西,這是物質不可思議的能力展現。
在佛世的時候,比丘們為即將來臨的結夏安居做準備,包括打掃住處、備妥法衣等等。有一位眼睛不好的比丘要縫法衣,由於視力不佳而無法穿針,於是他說:「有誰需要福德啊?」佛陀聽了就回他:「需要福德的人是我。」然後就過來幫這位比丘穿針。比丘把法衣交到佛陀手上,並以額頭觸碰佛陀的手,然後問道:「世尊,您已在三大阿僧祇劫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法行,您的福德資糧已究竟圓滿了,為何您仍回應『需要福德的人是我』呢?」佛陀說:「因為我親自領受到了福德的異熟,所以對於累積福德不知饜足。」
此外,在另一部佛經中,佛陀說:「對於累積福德能帶來的巨大利益,若大家看到的與我所看到的一樣,若我能讓大家也都能如此看到,該有多好。若大家也看到了,則在吃飯吃到一半時,若看到有人來了,至少會分一半給對方吃。若把所有的飯菜都留給自己吃,心裡會覺得很浪費,會捨不得全都吃下去。而我們之所以對於累積福德不多積極,是因為不相信福德的能力。」
※ 重點摘要:
- 淨罪集資是俱生緣,實修是近取因,兩者不可或缺。雖但對初修業者而言,要對治煩惱、提高智慧、理解經論核心並懂得實修,淨罪集資就成了必要條件。
- 淨罪集資並非僅在初學階段暫時進行,而是要持續到成佛前。獲得色身需福德資糧,獲得法身需智慧資糧,因此成佛前都需持續淨罪集資。
- 隨著福德累積,修行能力會不斷提升。初地菩薩能化身一百到百個佛土供養,二地菩薩能化千身到千個佛土,福德與能力相互增強。
[註1] 老師的用詞是「具福德之人,心想而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