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3課-關於「集資淨障」(四)依於三寶集資淨障
請看《廣論》第111頁:「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就像之前提到「資糧田」的意思,是累積資糧的田地。對農夫而言,明明擁有一片非常肥沃、能種出很好收成的田,但如果在可以播種的春天沒去播種,就這樣把田放著,到了秋天可以收穫之時,就會一無所獲。擁有這種田地的農夫,絕不敢在春天任由這片田地荒廢而不去播種;萬一錯過播種的機會,他會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這個田實在太好了,即使那不是你的田,你看到鄰居明明擁有這麼好的田卻沒有播種,你也會覺得非常可惜。你會說:「哎呀,我的鄰居有這麼好的農田,但今年竟然沒有機會播種,真的好可惜啊!」
同樣地,「最勝福田」是指三寶,對三寶禮敬供養,種下這樣的種子,不但這輩子會快樂,下輩子會快樂,還會獲得永恆穩定的快樂。以剛才說到的肥沃田地來說,如果好好耕種,有了收成、賺了錢,能夠換來一些衣服、飲食等等;然而,我們現在說的這種田,只要播下種子,能換得的不只是今生的快樂,還能獲得一切永恆的安樂。
一切安樂產生的根源之田,是我們的歸依處三寶。在這種田播種的時間,不僅限於春天,而是一年四季任何時候都可以播種。「當以信犁,耕耘福田」的意思是,在值遇這種田的時候,要用信心為犁,以信心為動機,在福田播下種子,累積福德。如果錯過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可惜。之所以可惜,其理由就在文中引用《讚應讚》的最後一句「異熟無邊際」。
宗大師接著說到「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在所有的田之中,最殊勝的田是三寶,但我們卻把它看得不如一般庸俗的田,這表示我們的作法一向不好。因此,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精勤供養三寶,即使沒有專門去做,也應該抓住每個順帶的機會,精進地供養三寶。
供養三寶能讓我們獲得內心難以胸納的無量大利益,這是因為三寶功德不可思議。由於田本身不可思議,對這樣的田做供養,得到的利益也就不可思議了。佛之所以擁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是因為他在過去世累積了不可思議的因,即便面對一生中不斷傷害他的敵人,包括這樣的對象,他都決心在虛空未盡之際究竟成辦他們的利益。這種想法很不可思議,是一般人內心難以容受的想法。總之,就像這樣,佛累積了不可思議的因與資糧,於是得到不可思議的果,而這不可思議的果,其功德亦不可思議。對於這樣的對境禮敬供養,便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果報。
宗大師接著講的這段話,是給我們的學處。「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若能精進地去禮敬、供養等等,由於在如此珍貴重要的田種下善根,便能使得福德增長、罪障消除,使得長期觀修道次第的人,包括已生起無造作覺受者、已生起造作覺受者,或雖未生起覺受但恆時在做略修,或雖未做略修但透過聽聞在學習的人,都能因此而證量漸漸增長,心的能力愈來愈強。所以宗大師說:「故於聽聞不能持聞,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若聽聞後記不住,思惟時什麼都想不到,或雖知道如何觀修,但無論再怎麼修,內心都完全不受影響,在這樣時刻裡,「依福田力是要教授」,意思是依於三寶而去做淨罪集資,這是關鍵的教授。
宗大師的這段教導,我們必須銘記在心。平日就要經常淨罪集資,對於道次第,無論是《廣論》或《略論》或更略的道次第論典,最好是能生起無造作覺受,若不能就生起造作覺受,再不能就至少要很清楚觀修方法,再不能,至少每天慢慢地一點一點地讀,就像課誦那樣做;若連讀經論都做不到,至少去助印道次第的經論,或是協助那些講說道次第者增長順緣;若是這樣也做不到,至少把道次第的書籍放在枕邊,或放在佛龕上禮拜。就像這樣,要設法愈來愈靠近。如果真的有來生,真的有解脫與成佛,則今生至少要讓這件事有個開始。
內心雖然無法接受,但其實只是因為自己沒有串習,以及學習不足所致,事實上提不出任何理由。正如那些科學專家、西方思潮的專家們說的:「說『生無始』,心無法接受,但有道理;說『生有始』沒道理,但心舒服。」哈哈,正是這樣啊,差別只在於內心能否接納而已;從理由的角度來說,若去觀擇事實,就會知道事實就是如此。包括前後世、解脫、一切遍智都是如此。而內心能否接納,則與是否串習、有否受過訓練、慧力優劣有關。
由於未經串習而無法接納,這種情況也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你認識的一位重病老人去世,有人告訴你「某某人死了」,你會說:「喔,他死了。」內心不會無法接受;但若是一個身體健康、很年輕的人突然死亡,聽到他的死訊,雖然嘴上無法否認,但內心卻無法相信,因為你的心對於此事一點串習也沒有。對於久病的老人,你心裡多少會想著「他可能很快就會離世」,所以在聽到他的死訊時,你會想「喔,他死了」,不會覺得無法接受。總之,內心是否能接納,與是否串習有關。
總之,對於道次第的論典,把它放在枕邊、對它禮拜、供養,從這裡開始,進一步去讀,每天讀一點;若懂得意思,就每天一點點地思惟;教導道次第的佛法課,去上一輪、上兩輪,如此慢慢累積;也去聽聖座講的法,如此慢慢累積。當你懂得實修的方法時,就要一點一點地修,就算心續上沒有立即生起證量也沒關係,把它當成固定作息的一部分,心的力量就會隨著慢慢累積。每實修一座,心的力量就在累積;每聽聞一次,心的力量就在累積。這些力量平常不一定會展現出來,所以有時我們會不知道自己原來是有力量的人;但在遇緣時,就會看到自己的不同。若心續能生起證量,這樣最好,其中,若生起的是無造作覺受,當然就不用說了。
在講業果時會說到「業增長廣大」,這個業果之理也可以與此處說的內容結合。例如,來生只要一聽到「道次第」的名字就很歡喜,或自然會重視道次第,又或僅僅聽聞一次,便覺得似曾相識、如聽過或看過一般,並且很快領悟其中的意義,或是觀修時很快就能生起證量。
例如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戶人家的兒子,他與妻子、家人與許多朋友一起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很晚,就這樣睡著了。睡到半夜他忽然醒來,看到身邊七橫八豎躺著的人,忽然覺得自己身在墳場、尸林之中,他感到非常恐怖,突然覺得在家生活就像在尸林生活一樣,驚慌地逃跑,邊跑邊喊道:「好可怕!好可怕!」很想逃到安全的地方。
佛陀平常晚上是住在森林裡,聽到那個人驚恐地喊叫,佛陀跟他說:「來我這裡,這裡沒有怖畏,你來。」那人聽後,便奔到佛陀面前,佛陀對他說法,他聽完後就獲得預流果,接著直接出家,而後證得阿羅漢果。他是佛陀來到這個世間後,第六位證得阿羅漢的人。在五賢僕證得阿羅漢之後,他是第六位。
由於他半夜跑出來後就一直沒有回家,他的父母便四處尋找,但怎麼找都找不到。後來他們找到了佛陀這裡,佛陀加持這對父母,讓他們看不到其實就在眼前的小孩。佛陀問:「你們怎麼了?」他們回答:「孩子不見了,我們來找他。」佛陀說:「我會讓你們看到孩子在哪裡,先來我這裡坐下吧。」這對父母坐下來後,佛陀跟他們聊天,聊著聊著佛陀便對他們說法,聽完之後,這對父母獲得預流果。此時佛陀才加持他們,讓他們看到孩子。
後來,大家向佛陀詢問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原來那個兒子前世是一個女子,某一天,她到河邊取水時看到一具屍體。這具屍體已經腐爛,雙腿也被魚群吃到不成樣子,女子看到之後想:「我們大家的身體,原來都是這樣的啊!」她並沒有刻意去修,但那腐屍的樣子與因而產生的想法,一直在她的腦海中強力地浮現,「原來,無論是我自己的身體還是他人的身體,是這樣的啊!」她一再地這樣想,來生便突然有了那樣強烈的反應。
由此可知,只要時時憶念,即使這輩子沒有生起證量也沒關係。今生要有一個開始,來生只要遇緣,證量就會產生。所以,看看那些一聽佛陀講法,馬上就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他們是因為前世已有很重的串習,而不是忽然就莫名地有這種結果。一者是因為他們在前世已有串修,二者是有累積善根,三者是因為佛陀的方便善巧,在這些因緣聚合之下,使得他們在聽法的現場就生起證量。
「聽聞不能持聞,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對於信心很強的人來說,照著這段教導做,應該會有很明顯的效果。去淨罪集資,使得慧力突然大幅增長,這種例子很多。
※ 重點摘要:
同樣地,「最勝福田」是指三寶,對三寶禮敬供養,種下這樣的種子,不但這輩子會快樂,下輩子會快樂,還會獲得永恆穩定的快樂。以剛才說到的肥沃田地來說,如果好好耕種,有了收成、賺了錢,能夠換來一些衣服、飲食等等;然而,我們現在說的這種田,只要播下種子,能換得的不只是今生的快樂,還能獲得一切永恆的安樂。
一切安樂產生的根源之田,是我們的歸依處三寶。在這種田播種的時間,不僅限於春天,而是一年四季任何時候都可以播種。「當以信犁,耕耘福田」的意思是,在值遇這種田的時候,要用信心為犁,以信心為動機,在福田播下種子,累積福德。如果錯過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可惜。之所以可惜,其理由就在文中引用《讚應讚》的最後一句「異熟無邊際」。
宗大師接著說到「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在所有的田之中,最殊勝的田是三寶,但我們卻把它看得不如一般庸俗的田,這表示我們的作法一向不好。因此,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精勤供養三寶,即使沒有專門去做,也應該抓住每個順帶的機會,精進地供養三寶。
供養三寶能讓我們獲得內心難以胸納的無量大利益,這是因為三寶功德不可思議。由於田本身不可思議,對這樣的田做供養,得到的利益也就不可思議了。佛之所以擁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是因為他在過去世累積了不可思議的因,即便面對一生中不斷傷害他的敵人,包括這樣的對象,他都決心在虛空未盡之際究竟成辦他們的利益。這種想法很不可思議,是一般人內心難以容受的想法。總之,就像這樣,佛累積了不可思議的因與資糧,於是得到不可思議的果,而這不可思議的果,其功德亦不可思議。對於這樣的對境禮敬供養,便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果報。
宗大師接著講的這段話,是給我們的學處。「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若能精進地去禮敬、供養等等,由於在如此珍貴重要的田種下善根,便能使得福德增長、罪障消除,使得長期觀修道次第的人,包括已生起無造作覺受者、已生起造作覺受者,或雖未生起覺受但恆時在做略修,或雖未做略修但透過聽聞在學習的人,都能因此而證量漸漸增長,心的能力愈來愈強。所以宗大師說:「故於聽聞不能持聞,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若聽聞後記不住,思惟時什麼都想不到,或雖知道如何觀修,但無論再怎麼修,內心都完全不受影響,在這樣時刻裡,「依福田力是要教授」,意思是依於三寶而去做淨罪集資,這是關鍵的教授。
宗大師的這段教導,我們必須銘記在心。平日就要經常淨罪集資,對於道次第,無論是《廣論》或《略論》或更略的道次第論典,最好是能生起無造作覺受,若不能就生起造作覺受,再不能就至少要很清楚觀修方法,再不能,至少每天慢慢地一點一點地讀,就像課誦那樣做;若連讀經論都做不到,至少去助印道次第的經論,或是協助那些講說道次第者增長順緣;若是這樣也做不到,至少把道次第的書籍放在枕邊,或放在佛龕上禮拜。就像這樣,要設法愈來愈靠近。如果真的有來生,真的有解脫與成佛,則今生至少要讓這件事有個開始。
內心雖然無法接受,但其實只是因為自己沒有串習,以及學習不足所致,事實上提不出任何理由。正如那些科學專家、西方思潮的專家們說的:「說『生無始』,心無法接受,但有道理;說『生有始』沒道理,但心舒服。」哈哈,正是這樣啊,差別只在於內心能否接納而已;從理由的角度來說,若去觀擇事實,就會知道事實就是如此。包括前後世、解脫、一切遍智都是如此。而內心能否接納,則與是否串習、有否受過訓練、慧力優劣有關。
由於未經串習而無法接納,這種情況也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你認識的一位重病老人去世,有人告訴你「某某人死了」,你會說:「喔,他死了。」內心不會無法接受;但若是一個身體健康、很年輕的人突然死亡,聽到他的死訊,雖然嘴上無法否認,但內心卻無法相信,因為你的心對於此事一點串習也沒有。對於久病的老人,你心裡多少會想著「他可能很快就會離世」,所以在聽到他的死訊時,你會想「喔,他死了」,不會覺得無法接受。總之,內心是否能接納,與是否串習有關。
總之,對於道次第的論典,把它放在枕邊、對它禮拜、供養,從這裡開始,進一步去讀,每天讀一點;若懂得意思,就每天一點點地思惟;教導道次第的佛法課,去上一輪、上兩輪,如此慢慢累積;也去聽聖座講的法,如此慢慢累積。當你懂得實修的方法時,就要一點一點地修,就算心續上沒有立即生起證量也沒關係,把它當成固定作息的一部分,心的力量就會隨著慢慢累積。每實修一座,心的力量就在累積;每聽聞一次,心的力量就在累積。這些力量平常不一定會展現出來,所以有時我們會不知道自己原來是有力量的人;但在遇緣時,就會看到自己的不同。若心續能生起證量,這樣最好,其中,若生起的是無造作覺受,當然就不用說了。
在講業果時會說到「業增長廣大」,這個業果之理也可以與此處說的內容結合。例如,來生只要一聽到「道次第」的名字就很歡喜,或自然會重視道次第,又或僅僅聽聞一次,便覺得似曾相識、如聽過或看過一般,並且很快領悟其中的意義,或是觀修時很快就能生起證量。
例如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戶人家的兒子,他與妻子、家人與許多朋友一起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很晚,就這樣睡著了。睡到半夜他忽然醒來,看到身邊七橫八豎躺著的人,忽然覺得自己身在墳場、尸林之中,他感到非常恐怖,突然覺得在家生活就像在尸林生活一樣,驚慌地逃跑,邊跑邊喊道:「好可怕!好可怕!」很想逃到安全的地方。
佛陀平常晚上是住在森林裡,聽到那個人驚恐地喊叫,佛陀跟他說:「來我這裡,這裡沒有怖畏,你來。」那人聽後,便奔到佛陀面前,佛陀對他說法,他聽完後就獲得預流果,接著直接出家,而後證得阿羅漢果。他是佛陀來到這個世間後,第六位證得阿羅漢的人。在五賢僕證得阿羅漢之後,他是第六位。
由於他半夜跑出來後就一直沒有回家,他的父母便四處尋找,但怎麼找都找不到。後來他們找到了佛陀這裡,佛陀加持這對父母,讓他們看不到其實就在眼前的小孩。佛陀問:「你們怎麼了?」他們回答:「孩子不見了,我們來找他。」佛陀說:「我會讓你們看到孩子在哪裡,先來我這裡坐下吧。」這對父母坐下來後,佛陀跟他們聊天,聊著聊著佛陀便對他們說法,聽完之後,這對父母獲得預流果。此時佛陀才加持他們,讓他們看到孩子。
後來,大家向佛陀詢問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原來那個兒子前世是一個女子,某一天,她到河邊取水時看到一具屍體。這具屍體已經腐爛,雙腿也被魚群吃到不成樣子,女子看到之後想:「我們大家的身體,原來都是這樣的啊!」她並沒有刻意去修,但那腐屍的樣子與因而產生的想法,一直在她的腦海中強力地浮現,「原來,無論是我自己的身體還是他人的身體,是這樣的啊!」她一再地這樣想,來生便突然有了那樣強烈的反應。
由此可知,只要時時憶念,即使這輩子沒有生起證量也沒關係。今生要有一個開始,來生只要遇緣,證量就會產生。所以,看看那些一聽佛陀講法,馬上就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他們是因為前世已有很重的串習,而不是忽然就莫名地有這種結果。一者是因為他們在前世已有串修,二者是有累積善根,三者是因為佛陀的方便善巧,在這些因緣聚合之下,使得他們在聽法的現場就生起證量。
「聽聞不能持聞,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對於信心很強的人來說,照著這段教導做,應該會有很明顯的效果。去淨罪集資,使得慧力突然大幅增長,這種例子很多。
※ 重點摘要:
- 三寶是最勝福田,如同極肥沃的田地,四季任何時候都可播種。對三寶禮敬供養能獲得今生、來世乃至究竟的安樂,效果遠勝世間田地。應以信心為犁耕耘福田,精進供養三寶。由於佛累積了不可思議的因與資糧,對如此殊勝對境供養能得不可思議果報。
- 當聽聞不能持聞、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極微劣時,依福田力淨罪集資是要教授。透過在勝田種善根,能使福德增長、罪障消除,進而使證量漸增、心力愈來愈強。對信心強的人來說,淨罪集資能使慧力突然大幅增長。
- 即使只能從零開始,也要努力朝向道次第前進。即使心續沒有立即生起證量也無妨,要當成固定作息,心的力量會慢慢累積。今生至少要有開始,透過串習,來生遇緣時證量就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