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七支供養:禮敬】(一)禮敬的意義

禮敬的意義(一)行恭敬
 

禮敬的藏文 ཕྱག་འཚལ།,中文音譯是「恰側」。「恰」的意思是恭敬,「側」的意思是做、行,所以禮敬這個字從藏文字義來說是「行恭敬」。禮敬可分為身禮敬、語禮敬與意禮敬,意思是透過身去行恭敬、透過語去行恭敬、透過意去行恭敬。透過意去禮敬的方式是,透過意去思惟佛的功德與恩德而生起信心與恭敬心,這是意禮敬。透過語去禮敬的方式是,念誦那些宣說佛功德的禮讚文,這是語禮敬;透過身去禮敬的方式是透過身的表現去行恭敬,包括展禮也就是大禮拜、捲禮也就是小禮拜,甚至只是站著低頭、坐著雙手合掌或舉單掌等,只要是透過身體呈現出恭敬的樣貌,都屬於身禮敬。

無論做大禮拜或小禮拜,合掌時要把大拇指收到手掌裡,使手掌呈現有一點圓鼓的形狀,這是合掌的方式。禮拜時,雙手可依次放在頂門、眉間、喉間、心間這四處;也可以只放在三處,包括頂門或眉間、喉間、心間,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若以四處為例,雙手先依次碰觸四處,接著身體整個趴下,雙手往前伸直,再迅速起身。以上是大禮拜的方式;至於小禮拜的方式,大家應該都知道,就不多說了。

禮拜時把雙手置於三處,可消除透過身語意而造的罪業,並成辦佛的身語意功德;若置於四處,置於頂門以成辦佛的頂髻功德,置於眉間以成辦佛的白毫相功德,置於喉間以成辦佛的語功德,置於心間以成辦佛的意功德。若以清淨的動機如此禮拜,便能種下未來成辦此等功德的因。

念誦佛的禮讚文是在禮敬;參加供薈時雙手合十也是在禮敬;在行走或坐著時,只要見到佛的身語意三依,身體的姿勢稍微彎一下,雙手合十或舉單掌,這也是在禮敬。以意禮敬來說,無論看到何種身語意三依,只要內心生起恭敬心,這便是在禮敬。因此,行住坐臥之間都可以禮敬。

至於人與人之間的禮敬,根據佛陀制定的戒律,戒臘淺的出家人需向戒臘長的出家人禮敬,反之則不可;在家人應向出家人禮敬,反之則不可。雖然聖座對每個人都會雙手合十,但這並不與佛制相違,因為這僅是聖座表達對一切有情的恭敬。聖座在見到佛的身語意三依時做的禮敬動作,則不會對一般在家人做。聖座對每個人雙手合十,是在表達對每個有情的恭敬,這是菩薩的修心方式──只觀一切有情的功德,不觀過失。

阿底峽尊者也是如此,他對一切有情都很恭敬,無論對方是誰,他都恭敬。當時有一個人,被認為集所有缺點於一身,沒有人能說出他有任何功德。有人便問阿底峽尊者:「像他這樣的人,您也恭敬嗎?」阿底峽尊者說:「當然。」平時,若問阿底峽尊者為何恭敬某人,尊者總能指出對方的優點,例如「他心地善良」、「他持戒很好」、「他很聰明」等等;然而,當被問及這位無法說出任何優點之人的時候,阿底峽尊者或許也未能直接看出他的優點,便說:「他有佛的法身安住其上。」意思是他有佛種性,所以要恭敬他。

所謂「有佛的法身」,並非如同字面上的意思說「這個人有佛的法身」,而是在說他有成佛的能力,只要遇緣,未來他能成佛,因此如此表述是合理的。這就如同在餐廳問老闆:「有食物嗎?」老闆會說:「有。」其實老闆必須等你點餐,然後進廚房去煮才有可以端上桌的食物,但老闆也沒有說謊,因為你問的其實是:「有隨時可以端上桌的食物嗎?」他心裡想的是「我有準備食材,隨時可以煮好端上桌」因而回答「有」。說實在的,在烹煮之前並沒有可以吃下肚的食物,但不必對此進行任何辯論,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種提問與回答的方式。

同樣地,在不必仔細辯論的情況下,說「他有佛」是合理的,因為他自性清淨,只是暫時有垢染而已。就像由於廚房裡有食材,只要有廚師進了廚房,隨時能把食物煮出來;同樣地,我們必須遇到像是好廚師一樣的善知識啊!哈哈。總之,是從這個角度,阿底峽尊者答道:「他有佛的法身安住其上。」

若從佛陀制定的規矩來看,如同剛才所說,出家人之間以戒臘決定長幼,戒臘淺者需向戒臘長者禮敬;在家人則需向出家人禮敬。然而,若對方是自己的上師,無論其戒臘比自己長或幼,也無論其身份是在家或出家,弟子都要向上師禮敬。

從這個角度看來,總體的規矩與私下的規矩似乎是有矛盾的。例如,若上師是一位在家人,而弟子是出家人,依私下規矩,出家人必須禮敬這位在家上師;但依總體規矩,因對方為在家人,出家人便不可禮敬。那麼,該如何整合這兩種規矩呢?

若僅於私下僅有他們二人的場合,比丘應向這位在家上師行禮,因其是自己的上師;但若在公開場合,則不宜如此行禮。若是在說法場合,當大眾需向說法者行禮時,這位在家上師需將佛像或經典置於自己面前,方可接受出家人的禮拜,而不能直接接受出家人的禮敬。綜合私下與總體兩種規矩,便會是這樣的做法。

若不談規矩上該怎麼做,而是從「恭敬」的角度來說,應該恭敬的對象是一切有情。恭敬的對象從自己的上師開始,逐步把心擴大,最終要能做到恭敬一切有情。所以整個道次第,從依師軌理開始說到要恭敬善知識,之後講到皈依時說到,只要對方穿著法衣,無論他有沒有功德都必須恭敬;到了上士道時說到要恭敬一切有情。為何要恭敬一切有情?可以從念恩的角度而對一切有情生起恭敬心,另一方面,可以從「有情是成辦菩提的所緣」這個角度來說,若少了有情就無法生起大悲心,若沒有大悲心就沒有菩提心,若沒有菩提心就無法成佛,無法擁有佛功德。此外,還有一個理由是「有情有佛種性」,所以必須恭敬一切有情。

從不相順品的角度談,禮敬是我慢的對治品。然而,禮敬如何對治我慢呢?比起禮敬上師與三寶,禮敬那些被自己認為低劣的有情,更能壓伏我慢,更能強力地對治我慢。無論遇到任何一位有情,都能以意去恭敬對方,以意去禮敬對方。意禮敬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無論遇到身語意三依,無論遇到哪個有情,若能恭敬以待,等於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禮敬是一樣的意思了。

 

意義(二)交付苦樂


若用另一種方式解釋禮敬,藏文的「恰側」中,「恰」是手的意思,「側」則是放置、安置的意思,所以禮敬的意思是「我將自己的一切苦樂交付於你的手中」,含有「寄託希望」的意味。若採用這樣的解釋,則不應禮敬有情,只能去禮敬佛、菩薩等皈依境。因為把自己的一切苦樂交付的對象,不可以是比自己低劣者,連世間天神也不可以對他們做這樣的禮敬。

以這種角度解釋禮敬,當我們說「禮敬佛」時,與其說是單純在恭敬佛,不如說是在將自己的一切交付於佛:我把我的手交給您,我的三門如何,您全然了知,我將其完全交付於您。用這樣的理解去禮敬佛,力道會更強。為何這麼說呢?想想看,我們現在的身語意三門,是交在誰的手上?我們在對誰禮敬?目前,它們其實是交在煩惱的手中。三門做與不做什麼,決定權都在煩惱的手上,煩惱說什麼,我們就遵命照辦。簡單講,若自己的三門是交在自己手上,就是這樣啊,自己的三門不會被用在好地方,因為自己是受煩惱控制,我們對煩惱言聽計從。

無始以來至今,我們都犯著這樣的錯,把權力都交給自己,這樣不對。所以想著「我的權力都交付給上師三寶您」。一旦把自己的身語意三門都交付三寶,做任何事都要記得這件事,並時時反省「我所做的是否違背佛的教導」,必須如此依止正念正知。若你做的是真正的禮敬,真正把自己交付到三寶的手上,就會是這樣。透過這樣的禮敬,也就成了之前說過的皈依。若與佛的想法相違,若做了會使佛不歡喜的事,就算被一切有情喜歡,也不值得高興;若與佛的想法不相違,與佛的想法相順,若能準確地走在這樣的道路上,就算被一切有情毀謗責罵,內心也不會不高興,若能做到這樣,則你就是在做真正的禮敬,而且也是在皈依佛。

※  重點整理:
  • 禮敬藏文「恰側」,第一個意義是「行恭敬」,分為身禮敬(大小禮拜、合掌等)、語禮敬(念誦禮讚文)、意禮敬(思惟佛功德生起恭敬心)三種形式。
  • 禮敬的第二個意義是「交付三門」,將自己的身語意三門完全交付給三寶,不再受煩惱控制,以三寶的教導為行事準則,這就是真正的皈依實踐。
  • 禮敬的對象,從上師三寶開始,逐步擴展至恭敬一切有情。出家人間依戒臘長幼決定,在家人需向出家人禮敬,但對上師則不分身份皆需恭敬,且需區分公開與私下場合。
  • 禮敬是對治我慢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被自己認為低劣的有情行禮敬,更能壓伏我慢,體現菩薩觀一切有情功德、不觀過失的修心方式。
  • 基於念恩、有情是成辦菩提的所緣、以及一切有情皆有佛種性等理由,應當恭敬一切有情。